绵阳市游仙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中国绵阳红


游仙区历史上市古代绵州的治所,源自于东汉时期。相传东汉时期曾经有仙人李意期,在此仙游,后人为了纪念,改名为游仙。

后来自从南北朝时的西魏到元朝的七百多年时间里,设置了魏城县和盐泉县。都归属于绵州辖下。

到了民国二年的时候,撤销了绵州,改成绵阳县。92年绵阳市中区撤销,才以涪江为界限划分为涪城区和游仙区的。

游仙区最出名的景点肯定是越王楼、富乐山和仙海湖,原来的越王楼是唐高宗的时候修的,现在这个是2000年后重修的,晚上还是挺好看的,多远都看得到。




历史小跟班


游仙区是三国故地,古绵州治所,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有越王楼、富乐寺、汉平阳府君阙、碧水寺、李杜祠等人文景点。游仙区,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间,区境内曾置有“魏城”和“盐泉”2个县级行政机构。

魏城县

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730年。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涪县地置魏城县。

北周沿袭西魏建置不变。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魏城县改隶潼州。开皇五年(585年),改隶绵州。焬帝大业三年(607年),再改隶金山郡。大业十年(614年),县治从玉河场迁至今游仙区魏城镇。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城县)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

唐代和五代唐、后蜀时期,魏城县隶属于绵州。

宋代魏城县仍隶绵州(巴西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

盐泉县

唐初置盐泉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663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旧唐书·地理志》载:“盐泉县,武德三年分魏城置地。”县治地在今游仙区玉河镇。盐泉县因县境多盐井,故取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诗句得名。

五代前、后蜀时,盐泉县仍隶绵州。

宋代隶绵州(巴西郡),宋末盐泉县已荒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盐泉县建置撤销并入绵州。

民国二年(1913年),撤绵州,以治地位于绵山之阳,改为绵阳县。

1976年,将绵阳县城关镇和城郊、开元、园艺、五一公社划出建立绵阳市(县级)。

1978年,撤销绵阳县,并入绵阳市。

1985年,改绵阳市为地级绵阳市中区。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别成立游仙区与涪城区2个行政区。 [6]  游仙区辖涪江街道和游仙、石马、忠兴、新桥、石板、魏城、徐家、沉抗、刘家、玉河、小枧沟、柏林、松垭、太平14个乡镇,区政府驻开元。

1996年,游仙区辖1街道12镇6乡。

2004年,游仙区辖6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

2015年,游仙区撤销太平乡、观太乡、白蝉乡、街子乡、云凤乡;设立太平镇、观太镇、白蝉镇、街子镇、云凤镇。调整后,游仙区辖2个街道、16个镇、6个乡。 [7] 

201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游仙区撤销游仙镇,设立游仙街道办事处,以原游仙镇的行政区域为游仙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撤销东林乡,设立东林镇,以原东林乡的行政区域为东林镇的行政区域;撤销梓棉乡,设立梓棉镇,以原梓棉乡的行政区域为梓棉镇的行政区域;撤销东宣乡,设立东宣镇,以原东宣乡的行政区域为东宣镇的行政区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