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願者:讓人生因奉獻而高尚

青年志愿者:让人生因奉献而高尚

4月23日,在陝西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的新生兒暖箱前,趙智正在給患兒做檢查。

青年志愿者:让人生因奉献而高尚

4月19日,侯精明(左一)帶領學生在秦嶺北麓的小峪河村現場踏勘。

青年志愿者:让人生因奉献而高尚

4月20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楊凌駐村規劃師團隊的成員與崔西溝村的村民交流改造設想。

有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它充滿陽光充滿愛,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收穫了成長和進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標。在陝西,100多萬名青年志願者正在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書寫高尚人生。

援藏志願者醫生 趙智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是我不變的信念。

“我的職業選擇決定了我的人生選擇。再苦再難的環境也不會改變我從醫的初心。”4月23日,在談到“為什麼選擇去西藏”時,陝西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趙智說。2016年6月,趙智主動申請跟隨陝西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赴西藏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沒有暖箱,沒有呼吸機。在搶救新生兒時,當地醫生只能用羊皮襖裹著孩子取暖。這樣簡陋的條件讓初來乍到的趙智措手不及。親眼目睹一次新生兒搶救失敗之後,趙智非常痛苦,他打定主意要為阿里地區的孩子們做些事情。

沒有暖箱,趙智就帶領他新組建的團隊懷抱早產兒用自己的體溫為其復溫;沒有呼吸機,他帶領大家連續幾天幾夜輪流捏著復甦氣囊不敢停下……

在陝西援藏醫療隊和當地醫院的共同努力下,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兒科有了第一臺呼吸機、第一臺暖箱。通過“傳幫帶”,趙智幫助當地醫生掌握了更多的救治新生兒技術。如今,阿里地區的新生兒已經可以在輻射臺上接受保暖、復甦、處理臍帶等;早產的寶寶可以住進溫暖舒適的暖箱;黃疸高的嬰兒可以享受精密儀器檢測,有藍光照射退黃;呼吸困難的寶寶也可以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護下通過呼吸機輔助通氣……

在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工作的一年裡,趙智共接診住院患兒474人次,其中救治新生兒114人次,參加危重患兒搶救66次,創造了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史上的多項第一。在到達之初,他希望能在回鄉之前組建一支技術過硬、設備齊全的新生兒醫療團隊的想法也實現了。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這是我從醫10多年不變的信念。援藏醫療的經歷讓我成長了許多。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趙智說。

秦嶺保護志願者 侯精明

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自己所學,為保護大秦嶺貢獻一份力量。

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侯精明是一位80後青年學者。近年來,經常活躍在秦嶺山裡的他有了一個新身份——秦嶺保護志願者。

“秦嶺保護,人人有責。作為陝西高校青年學者的一員,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自己所學,為保護大秦嶺貢獻一份力量。”4月19日,侯精明在接受採訪時說。為了減少洪水及地質災害對秦嶺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長期致力於高性能水動力模擬、可持續性水災害管理、生態環境與城市水利等方面研究的侯精明,與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合作,研究秦嶺山地礦山泥石流起動機理及對策。

潼關大西岔、商洛九千岔、旬陽關子溝……侯精明帶著研究團隊在秦嶺南北麓跋山涉水實地調研。他們結合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初步總結出了典型礦山堆渣泥石流的起動規律,並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為了將研究成果進行推廣,指導群眾進行泥石流災害應急避險,侯精明還協助西安地調中心編寫了《礦渣泥石流成因、防治及預報預警科普小冊子》。

秦嶺地區夏季暴雨頻發,極易發生山洪災害。為了研究防治對策,侯精明帶領團隊以近年來曾經發生過重大山洪災害的秦嶺小峪河為對象,利用無人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對成災流域和溝道地形進行航測。在採集了大量流域高清影像數據後,他們結合多次現場調研獲取的資料,利用自主研發的高效高精度雨洪過程數值模擬技術,對山洪的成因進行研究,向相關部門提出了大量寶貴的建議。

侯精明說:“如今,我已經是陝西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理事之一,我將把自己的所學更多地運用到關於秦嶺保護的志願者工作中去。”

駐村志願者規劃師團隊

新農村建設的舞臺廣闊,我們很高興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學以致用、服務群眾。

2018年,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開始了大規模鄉建,一群年輕的駐村規劃師也因此走入了社會各界的視野。他們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楊凌駐村規劃師團隊。“新農村建設的舞臺廣闊,我們很高興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學以致用,服務群眾。”團隊成員李捷揚說。

李捷揚所在的團隊現有成員60人。4年來,他們紮根楊凌田野,在10餘個村莊開展陪伴式鄉村建設。經過不懈努力,年輕的規劃師們探索出了一套運用建設廢料推動節儉營村的方法,並通過精細化的施工指導確保建設質量,培養當地建設隊伍,最終創建了“調查—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五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模式。

“駐村期間,我們首先通過普查、調研,將村莊進行分級分類,分析每個村莊的發展目標,確定實施路徑,明確鄉村發展時序,並提出單個鄉村的產業、建設、風貌及特色等方面的引導建議,編制規劃建設文本。”李捷揚說。

建設項目一旦確認並實施,李捷揚和夥伴們就守在村裡進行規劃建設指導,與工匠、村民一起努力,確保整體有層次、細部有內容的設計要求落實。2018年,該團隊通過被動式建築節能設計的應用,鄉土材料、廢舊材料的利用,購買當地綠植以及倡導村民主動參與家園建設等,為每個村節約了12%左右的建設成本。

與此同時,團隊還從村莊實際需求出發,通過組織勞動技能培訓,引導村民轉變發展理念,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先後帶動46戶村民發展農家樂、32戶村民發展電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記者 張江舟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