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千秋歲引》: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王安石,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幼聰慧,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他的文章簡潔峻切、論點鮮明,他的詞意境開闊。王安石自小就跟隨父親到處遊歷,體驗民間疾苦,進士及第後,王安石走上仕途之路,他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王安石深知宋朝制度的弊端,他上疏朝廷提出改革方案,後來宋神宗即位,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王安石《千秋歲引》: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王安石胸懷大志,為改變宋朝積弱積貧的狀況,開始了王安石變法。他的詞慷慨激昂,如《桂枝香》,他的詞躊躇滿志,如《浪淘沙令》,這是他變法時所寫的詞。而當變法受到阻擾,王安石罷相歸隱時,他對官場產生了厭倦,對安靜祥和的生活充滿了嚮往,於是,他寫下了這首《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旅館傳來搗衣聲,孤城傳來畫角聲,一片秋聲在廣闊的天地中迴盪。歸去的燕子向東從海上飛去,南來的大雁落在沙灘上。楚王遊蘭臺上的涼風,庾亮登南樓欣賞的明月,清風明月,都還和當年一樣。

無奈我被功名利祿束縛住,被感情耽誤著,那些風流韻事卻被拋棄,被丟到一邊。我曾想功成名就後,去求仙拜訪,想不到卻反誤了我與佳人在秦樓相約。當夢醒時,酒醒後,我細細思量著這一切。

王安石《千秋歲引》: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詞的上片渲染了一副悲涼哀傷的秋景圖,客居旅館的搗衣聲,哀厲清越的畫角聲,淒冷的秋聲迴盪在天地間,悠遠哀長。“搗衣聲”、“畫角聲”、“秋聲”都是詩人聽到的,接下來描寫的是詩人看到的,東去的燕子,南來的大雁,這些原本是尋常之物,但詩人客居他鄉,看到大雁歸家,自然也起了思鄉情緒。於是過度到下文的憶舊: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這裡用了兩個典故,“楚颱風”出自宋玉的《風賦》:“楚王遊於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庾樓月”出自《世說新語》:“庾亮鎮武昌時,中秋夜登南樓賞月。”清風明月還如昔日遊賞時一樣。

王安石《千秋歲引》: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下片抒情,王安石曾躊躇滿志,致力於改革,如今醒悟,才知道自己一直被功名利祿所束縛,被皇帝的恩情所耽誤,而丟棄了自己的生活。為了這一切,還忘記了曾經與佳人的山盟海誓。“華表語”借用《搜神後記》的故事:遼東人丁令威學仙得道,化鶴歸來,落在城門華表柱上。“秦樓約”借用《列仙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和簫史的故事,弄玉吹簫,引來鳳凰,騎之而去。這裡用兩個有關仙人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學仙”和“仙去”,暗喻王安石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留戀。最後,“夢闌酒醒”,王安石也終於幡然醒悟。

從詞意看,這首詞表達了對政治活動的厭倦之情,表達了對無羈無絆的生活充滿留戀和嚮往。王安石面對美好的秋景,感嘆到他曾經為了名利,而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幡然醒悟的同時,也流露出淡淡地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