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边的大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为什么周边的大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中国男多女少。男人在还没发育的时候,就有被身边的人激励: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要不然以后长大了找不到老婆。

可是到了今天,大家有没有发觉,在自己周边,反而是大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了。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我知道,有耐心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生活尚可,有时间寻找一点精神趣味的人。你们可能会自嘲屌丝,但其实你们的心智水平和教育水平起码基本是超过当前中国的平均数的。你所生活的圈子,你周边的朋友基本也在这个范畴。

如果单独关注这个阶层,就会发现男女结构比例刚好和中国整体数据相反。

依据教育部的网站统计,2010年以来的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00:110。意思就是,在高知圈子里,整体是女多男少的,如果仅限圈内消化的话,会有一部分女生不得不单出来。

这个数据跟我们日常经验,其实是很吻合的!以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女生学习成绩整体要比男生略好。而且大部分数据也都体现了,女生在基础教育时较男生有不少的优势。

所以说,在高知阶层里,并没有足够的男人供女人选择。

许多女生等了一段时间后,会猛然发现,身边的单身男生怎么突然都消失不见了,说好的狼多肉少呢!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虽然在这个分段里,女多男少,但是就总整体数据来看,男性人数远远多于女性的事实仍摆在那。高知阶层的周边又没有设置栅栏和锁链,他们完全可以跳出这个范围寻觅爱情。那样的话,女性依然有优势!

可是在婚恋这件事上,恰恰有无形的栅栏存在。而且这栅栏主要隔绝女性。

因为在找对象方面,大部分女人都是只向上兼容的。与此相反的是,大部分男人却是可以向下兼容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部分女人都只愿意找条件优于自己的男人。在找对象时,她们会综合男人工作、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考量。如果整体不如自己的话,她们就很难打开心门,更不会选择结婚。

而男人则不一样,他们从小就打好了心理基础——要求太高会找不到老婆,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心理期待降低了很多。

而且从男性心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更习惯女性依赖自己,自己处于主导地位的状态。

所以,很多在一线城市有不错的工作的男生,并不愿意太过放低姿态,去追求周边同样条件甚至条件更好的女生,那样会让他们压力山大。他们反而能接受老家介绍的乡镇姑娘,尽管条件没那么好,但心里会觉得比较踏实。

女生大概率会嫁给比自己条件好的,男生大概率会取条件比自己差一点的。我很小就认识到了这个规律。那时我还因此总结了一个规律,在大多数家庭里,姑妈家一般会比舅舅家条件好,自己家就是中间项。至于为什么,就不细延展了。

直到如今,这个趋势从没变过。我的很多男生朋友大学一毕业就奔往北上广深,在一线城市里打拼了一些年后,都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乡的二线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买不起房!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谈婚恋问题的权利。

早年,和他们聊天,经常能听到他们感慨:「找本地女朋友是不可能的了,谁会看上我这种。找其它的北漂女生,也很难。她们还有梦想,不到死心的时候,是不会回头看我们这种雄性生物的。还是回老家找对象比较现实!」

后来他们大多也都回来了,顺手抢走了乡镇男青年的资源。

于是,乡下的男光棍越来越多了,女性越来越有优势,各种奇葩彩礼要求频出报端。而这些信息反过来潜移默化地迷惑着一线城市里的高知女性,让她们感觉自己优势很大,尚可待价而沽。

她们不知道的是,这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参考系。

女生会像男生一样,回老家的二线城市,找个差不多的男生嫁了吗?

可能会,但至少比例没男生那么多。或者不会那么早,要回去也至少要到彻底绝望之后。

女人没有男人那么大的购房压力,她要在大城市里工作很多年才能真正感到危机感。在那之前,她都更愿意在这个城市里自由地奋斗,毕竟这里充满了希望。

在这个高知阶层里,本来女多男少,结果男生还纷纷翻出栅栏,去外界觅食了,滞留在内的女性于是就愈加难找到对象了。

外部环境“恶化”也就算了,社交媒体上奇怪的风向还常常容易让女性误判革命形势。随便发一张自拍,有一堆男同胞来赞美。他们没有意识到的,其中有一半是广撒网的和约炮的,一部分只是有礼貌的,还有一部分是已婚的,真正有效的远比自己看到的要少。

直到有一天,她们掐指一算,才突然发现,周边的男生竟然都已经默默地结婚了。回到老家,父母的催婚手段也越来越“凶残”了,电视里的婚恋广告都在重点关注女主角了,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大龄单身女性了。

其实,很多大龄单身女性的条件很不错。假如她放弃一些东西,是可以轻松解决眼前的问题的。可是,她可以放弃吗?

当我们置身其中,好好想想后,竟发现这个问题变得有点无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