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扮,父母是该管还是该包容?

海角七号005


孩子爱打扮,父母该管还是该包容?不该管,也不需要包容。需要的是引导,别以为这是废话,形象设计师可能就此被打造出来!

孩子开始喜欢打扮,这意味着他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开始在意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其审美观的萌发。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以后形成我们那个年代的“杀马特”,那么请保护好,引导好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自行搭配,那可能会是笑料百出,小时候是好玩了,但是审美观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就真的辣眼睛了。(请恕我无法接受小虎队那谁的潮流造型。)

孩子的行为取决于他对事物的认知,孩子开始打扮了,细心点就能发现其打扮的模板是谁。可能是妈妈,可能是身边的小姐姐,甚至是电视中的动漫形象。

例如我家女儿,他喜欢看公主的动漫,总喜欢给自己穿上白色的裙子,戴上头花。这还是比较正常的。

但不知什么时候,她居然偷偷的用妈妈的化妆品或者是拿自己的彩色笔在脸上画眼影!那个叫辣眼睛啊!这一切源自于那个叫“芭芭拉小魔仙”的动漫。

我们并没有批评她,反而教会她怎么样卸妆,什么可以用,什么又不可以用。而后我们会给她的妆容拍照。

接着,我们开始了引导模式,我们会给孩子看一些儿童潮流杂志,或者跟孩子一起逛淘宝,看看人家是怎么穿搭的。慢慢的把她对打扮的错误认知给扶正。

整个引导的核心不在于否定,而是在于给孩子正确的模仿学习对象。

题外话:对于我家儿子,基于个人喜好(原谅我的自私),所以从来不让看有关于某坤,某兴,某晗之类的娘炮文化,转而会让他更关于一些阳刚之气的人物形象。


熊孩子专治


孩子爱打扮其实是孩子成熟的表现,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审美感,但是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

第一,长大的孩子都会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尤其是女孩子,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说衣着整洁父母看着也应该高兴。

第二,过于重注打扮,父母就应该留心了。比如,我有一个小外甥,突然变得干净起来,每天必须洗头,小头发弄得铮亮,衣服也换洗的很勤,而且还经常央求妈妈买新衣服,但是学习成绩却下降很快,结果,一打听说他和班上的一名女同学谈对象了。

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变得爱干净,爱打扮了,做父母的就要多关注一下,毕竟孩子小,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只不过图意好玩罢了。爱打扮是好事,只要不过分家长还是应该多支持的。不知道说得对不对,请大家多指教。


烛之光jy


凡事都要有个度,只要不是违背常理,走火入魔就可以不用管

其实孩子有打扮自己的意识是一件好事,表示他希望自己能给别人一个好影响,也希望通过打扮自己收获更多的关注,是孩子开始成熟懂事的表现


我认为这时的父母一定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什么是漂亮什么是帅,什么年龄段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外表“,并告诉孩子一个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强大的内心更重要,不要做一个空有其表 败絮其中的人

我知道,这些话让父母来对孩子说,真的是为难父母也为难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十几岁,那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阵风,吹过之后什么也留不下,如果你的孩子在八九岁左右,那只要你方法得当,可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我觉得这些话要在孩子第一次萌生打扮意识的时候对他说是最好的,因为这时的孩子还小更听父母的话,没有那么多的叛离心理,自己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意识,等到孩子十几岁最叛离最难搞的时候,这些你传输给他的意识早以根深蒂固,早已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意识了

我家大宝现在六岁多一点,他之前是属于比较随便 不修边幅的那种人,在他明白什么是帅,什么样的人是受欢迎的人,在他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时,就是教育他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时刻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爱收拾也需要长时间的去积累习惯,在孩子有收拾意识的时候我就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什么衣服穿到什么时候该换,鞋子要经常换着穿,出门之前要穿戴整齐,不能穿拖鞋 睡衣出门等都要提醒他


前不久我给他开玩笑说:“看你的头发翘得(他睡觉的时候睡翘了的),快去水龙头上摸点水抹抹”,我一边说一边做着抹头发的动作,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没想到孩子就这样记住了,现在只要头发翘起来,他都要去摸点水抹抹,还一边抹一边做出自己很酷的表情,一副抹了点水自己就是帅哥了的神情

孩子涉世未深,很多事情见识浅薄,我们做父母的有义务提醒他 引导他,但一定要懂得抓住时机 用对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改变孩子”


双宝老媽


这个问题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疑虑。

正确看待孩子打扮的问题,可以如下分析。

一、孩子是多大年龄?

如果是学前的孩子,爱美是天性,正确引导,逐渐树立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如果是小,初,高中的孩子,爱美是成长发育期的孩子对自身性别和身体变化的敏感的表现,其实也是好事,如果适当打扮,作为学生得体就好,如果夸张了,那要问一下这么做的原因,探讨孩子的审美从何处而来,对症沟通。

二、孩子是男?女?

男孩子爱打扮,可能迷恋品牌,喜欢倒腾发型,只要不是行为怪异的装扮,基本不为过。

如果是女孩子,那就更好理解了,女孩子都爱美,在大众正常审美接受的范围之内适当打扮,孩子会更加自信,如果得体,可以夸孩子。

三、过度精力停留在爱打扮这件事上。

如果唯独这件事情耗费精力特别大,或者花费特别多,或者异常夸张,就应该保持警惕,注意看看孩子最近结交什么人,最近心思在哪些方面,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等。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陪伴,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辨识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大眼看新疆


这个问题条件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男生还是女生,多大年纪?还有孩子的性格属于哪一种,平时身边的好朋友是不是也爱打扮?所以只好笼统的回答了。

孩子爱打扮说明孩子已经开始知道美的重要性了,不管是不是简单的模仿还是真的希望受到大家注意,这都说明孩子的心态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这个时候“管”没有什么意义了,“包容”也未必就是好的方法,但肯定比盲目的“管”要强很多。

我建议家长不如引导孩子学会打扮,与其批评担心,索性不如让孩子知道如何打扮自己,让自己显得更阳光,更漂亮,让孩子更自信。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孩子从各种渠道都能了解稀奇古怪的信息,父母不要想堵,而是要疏,帮助孩子过滤掉不健康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积极的、阳光的、饱满的人生观,价值观。


骨头人生


爱打扮是好事,说明孩子自己可以打理自己的生活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度,只要他的打扮不要有奇装异服作为家长的我还是都能接受的,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吧,他是男孩子在上初中时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穿校服所以说在打扮这方面还没有太多问题。等他上了高中以后就开始注意自己的穿搭了,因为他们学校没有要求学生穿校服。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叛逆期,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在沟通方面要做足功课,孩子不像小时候你随便给他们穿搭都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的穿搭你不满意你可以告诉他,但绝对不是那种以命令的口吻对他说,如果那样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不会听。我的孩子打扮的时候我觉得不适合我会告诉他具体哪不合适,我们是不是该换一下。每次都很有效果的,家长不能认为自己是长辈说什么孩子都要听自己的。那样很难和孩子沟通,关系会越来越恶化。




安得伟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早已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当然,这句话里“脸”代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动物,不分性别,不分国籍,眼睛捕捉的第一印象,美与不美的评断,是最直观的。

可是对于孩子的外在美培养,很多家长都持一种“忽视”甚至“反对”的态度。

几年前,有一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公益广告令网友唏嘘不已,当同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打扮发生变化,陌生人对待她的态度却360度大反转——

小女孩不同衣着街头反应实验

视频中的小女孩,从街头到餐馆,经历了两次外表从美到丑他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终于受不了崩溃了,实验只得终止。

这个公益广告的本意是让我们公平地给所有孩子关爱,却更加侧面印证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世界里,人们就是会肤浅地以貌取人。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浅薄”,心理学界早已有“光环效应“来解释看脸的世界,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常常会以偏概全,所以外型优秀的人往往自带光环,会给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即便有科学依据,不少中国式父母还是会认为穿衣打扮只要保暖合体就行,不应该太花心思在外表上,会分心,影响学习成绩,甚至有的女生留长发都会被强制剪掉,因为会耽误学习时间……

殊不知,正是这种对美育的不重视甚至反对,导致孩子在审美敏感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也没有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平衡有正确的认识。

孩子长大成人后,如果因为缺乏审美意识,与同等能力但外表优秀的人比起来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就业和择偶不顺利,会非常严重地挫伤一个人的心理。

没人有义务透过邋遢的外表去发现内在美

提起著名主持人杨澜,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留着短发永远妆容精致的精干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也曾经由于不注重仪表面试失利,被房东嫌弃,被路人写纸条教育,正是有了这样的惨痛教训,才让杨澜深刻地了解了外在美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传统家庭氛围中,当一个中国孩子开始关注外在美时,家长往往第一反应是心生警惕,不太可能去合理引导和鼓励这种审美觉醒。——他们觉得一个学生,除了学习,关注其他都是“在分心”。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过度臭美,还是应该及时纠正,但如果在合理的范围里对外表稍加注意,比如勤洗澡洗头保持干净整洁,穿着适合年龄和身份的好看衣服鞋子,对色彩搭配有了追求等,这些事情真的一点都不超纲。

多年前,一位望女成凤的家长来找我诉苦,她的问题是对在上高中的女儿的成绩过分紧张,总去纠结一些很让自己女儿崩溃的事情,比如不允许每天换衣服,最好天天穿校服,还不能频繁洗头,虽然油性头发真的需要经常洗,在她看来,这都是不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并神奇地从天天洗头联想到有早恋倾向……

这类草木皆兵的家长,连女儿嘴唇干燥想涂个润唇膏都会被看做涂口红是堕落的表现。

难道我们的孩子就必须在永远大两号的邋遢校服里,度过最美好的花季雨季?

而同样还是那位家长,在女儿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她又抱怨孩子不会打扮,又胖又土,也不懂化妆,被同年龄的大学女生给比下去,让我抽空去指导一下如何提升自己的形象。

听了这话真是啼笑皆非,审美力是一种能力,通过日积月累和探索才能修炼得到。就像语言力,阅读力一样,孩子的审美力也是需要成人刻意引导的,不是到长大后一夜之间就能自然获得。

虽然天生的容貌无从选择,但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知道,保持形象干净整洁,收拾得体大方,在不同场合有合适的穿着,是对他人和自己基本的尊重,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样重要,不是非要偏废其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如杨澜后来的领悟所言:没人有义务透过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的内在美。这个道理首先家长要弄明白,然后再让孩子也牢记于心。

审美培养从小抓起,孩子一生受益更容易赢!

仍清楚记得,曾有一位前百度设计总监因PPT做得太丑太low在网上引发众议,事件持续影响恶劣,最后导致他被公司严肃处理。所以说,审美力,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外表的修饰上,更深刻藏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很难想象一个从小连自己的外表都不在乎的人,会在其他方面有良好的审美。真正优秀的人,往往内外兼修, 光是优雅的气质,已经在出场时赢了一大半。网上曾经有个很火的段子说:“最怕的不是别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好看。”

对于家长来说,最怕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比你家孩子强,而是那个学霸,还比你家孩子好看。

况且,让自家孩子总是灰头土脸邋里邋遢,就能提高成绩,增加自信心了吗?

文学大师木心所得出的结论:“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蔡元培先生也强调,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不过最难突破的点依然是人类独有的审美和情感,我们总说要让孩子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却在美的方面远远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被动地在未来处于一个竞争劣势。

最后,只希望各位执迷于孩子只要内在美就够的家长,能够彻底消除偏见,外在美和内在美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才对。

——即便做不到引导,起码在孩子审美意识觉醒的时候,也别过度打压。

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孩子面对的竞争是来自各个国家的优秀同龄人,如果无法强迫世界不以貌取人,就请别让你的孩子因为外表的邋遢丢了体面,失去本该有的美好前程。<strong>

<strong>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号


孩子喜欢打扮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前提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外表只是其中一步,外在美是人类的表象,由内而外的气质才能散发出真正的美。

否则,孩子很容易错把美貌当成自己的本钱,从此以貌取人,自恃高人一等。当然,也没有人有义务去透过你邋遢不堪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孩子爱打扮,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像女孩子的话,你可以告诉她你可以穿公主裙,但你绝不可以只有公主裙。千万不要盲目的赞美。


美式学习零距离


孩子爱打扮没有什么不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爱打扮和他的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不要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听父母的,我们大人就是要引导他们健康的去成长,给他们掌舵就可以了


走过路过大家


只要不太过分,随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