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舞弊事件:为何人们“热衷上名校”?

美国高校舞弊事件:为何人们“热衷上名校”?

在外媒披露美国高校舞弊案中,一中国家庭的信息触发舆论热议。据悉,家长是国内某药企的董事长,并且在舞弊案中,将女儿包装成为“帆船运动员”(特招生),涉及舞弊金额高达650万美元,女儿目前已被斯坦福大学开除。对于这样的事情,无论是媒体的报道倾向,还是舆论的围观方式,基本上已经出现“一边倒”。

因为,涉及“学历舞弊的事情”,从来都并不是简单的“自罚三杯”就行。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学历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社会“通行证”。当然,也不要误会:“有学历就代表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本身是一种个体能力评价的社会标准,这个标准是一种普遍共识的结果。

无论是任何人,在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时,想让别人快速信任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时,总需要一种通用的标签,而这个标签自然就是“学历”。所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学习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并且,名校的经历更是成为一种“现实主义显学”。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出现这样的热潮,本来是一件好事。只可惜,在追逐“学历”的过程中,被混入各种交易的时候,一个较为有秩序的共识,就会被打破。所以,在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影响力足够时,学历就会越来越弱化。

因为,就学历本身来讲,并不是一个人的人生终点。只不过,从长足的视角来看,是一种阶段性经历总结而已。但是,在很多行业的门槛而言,名校的经历确实重要。一方面,名校的经历,确实能让一个人有较大的改变;一方面,名校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职场权威的象征,所以,能否进名校,自然就成为很多人的理想。

尤其,对于一些富人家庭,家大业大。作为孩子来讲,可能早已不用担忧未来,而是需要承担家族的未来。这种时候,家长们就会期待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一些,能较为有说服力的进入自己的“家业圈层”。从根本上讲,“名校学历”就是一种相关配套。“真实不真实”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于此,当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时,家长就会花心思进行“学历舞弊”。

“学历舞弊”在国内外都存在,有的是“花钱进名校”,有的是“出国去镀金”(野鸡大学)。“花钱进名校”,并不是说单纯的买一个学历,该上学还是要上学的,并且也是需要努力的。只不过,在进入的时候,因学生成绩弱一些,需要经过不正当手段而达成过关。对于“女生花650万美元上斯坦福”的事情,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出国去镀金”(野鸡大学)。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就已经泛滥成灾。就是一个学生,家庭条件还可以,可学习成绩一般。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选择让孩子“出国镀金”。而出国镀金,名校不好进,家长就会让孩子选择“野鸡大学”。

一般来讲,大学在国外,国内人自然了解不多。所以,在国内找工作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加分作用。但是,随着信息互通的透明化。这种靠“野鸡大学”镀金的行为,越来越行不通。不但钱可能白花,学生也可能被耽误。总之,不管是真实的舞弊,还是虚荣性的舞弊,结果都并不会很好。

坦白讲,“上名校”如果成为人生目标,那么人生自然就会被“经历绑架”。所以,有时候在面对“学历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达成理想的学历,而是要在过程中努力就好。当然,这看起来有些鸡汤化,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历的含金量”。

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儿。只有每一个人都尊重获取学历的规则,才能保证学历被尊重。要不然,无论是学历本身,还是名校学历,都可能越来越贬值。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较为慌乱的恶性循环。不过,对于“女生花650万美元上斯坦福”的事情儿而言,更为直戳人心的是“富人如果开始花钱进名校”,普通人怎么办?

从某种意义上,这可能又会堕入“仇富的逻辑”,而这也正是这件事情被广泛围观的主要根源。很多事情儿,确实会存在客观的差异。但是,当“公平”被金钱打破时,一切就显得更加扭曲。并且,随着类似事件儿的不断涌现,可能也会触发人们对学历本身意义的反思。

教育的公平,从根本上讲就是“规则要严谨,共识要普遍”。只有如此,人们向上攀升才能成为可能,而非只是鸡血染红的道场。通常来讲,人们所说的上升通道,学历高低其实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通过学习而打通。尤其对于经济能力一般的家庭来讲,更是如此。

“热衷上名校”,本身是一个积极的趋向。但是,从最近几年的舆论反馈来看,“上名校”变成一种“名利场”。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明星名家”,只要地位上去,就好像学历也必须上去。总之,名校已经成为一种名利场的外围补给资源,被名利所侵扰和浸润。

只是,作为常态的教育来讲,还是处于各种鸡血和鸡汤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各种使命,当然很多是自主的,更多是被迫的,向上攀升本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当很多人成为范进一样的疯子时,一切就变得荒诞不经。学历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变得模糊,但是名校的学历,似乎总是那么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