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News+ 會給新聞行業帶來什麼?


Apple News+ 會給新聞行業帶來什麼?


就像 iTunes 當初對音樂行業所做的事情。



本週,庫克在沒有新硬件的蘋果春季發佈會上推出了 Apple News+ 訂閱服務。

每月支付 9.99 美元,你就可以無限制瀏覽 300 款雜誌了。其中包括《紐約客》、《連線》、《名利場》、《國家地理》等。不過,雖然蘋果拉來了主要雜誌,但沒有爭取到美國報業。被拉進 Apple News+ 的大報只有兩個,《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

而且,據《華爾街日報》內部郵件顯示,它只向 Apple News+ 提供了“一組挑選過的大眾新聞信息”。要看《華爾街日報》最重要的商業新聞 WSJ Pro,還是需要另外花錢訂閱。

大多數新聞媒體沒有支持 Apple News+,不僅因為蘋果堅持要拿走 50% 的分成制度,還因為它有可能損害整個新聞行業。

Apple News+ 會給新聞行業帶來什麼變化?

加入了 Apple News+ 訂閱套餐的美國科技媒體 TechCrunch 發表了一篇態度悲觀的評論文章,作者 Josh Constine 認為蘋果的這一服務會在諸多方面給新聞行業帶來不良影響,就像當年 iTunes 服務對美國音樂行業所做的那樣。

20 世紀末,消費者會去唱片店試聽新歌,再花 16 美元買一張專輯,然後會買票去追自己喜歡的歌星的巡演。美國整個音樂行業蒸蒸日上。1999 年,美國音樂行業的收入突破了 146 億美元。

十年後,美國音樂行業的總收入暴跌到了 63 億美元。粉絲們可以從 iTunes 以 0.99 美元的價格購買數字單曲,與蘋果而不是藝術家建立聯繫。到 2010 年,iTunes Store 售出了 100 億首歌曲,而美國音樂行業的收入卻變少了。

這正是如今新聞行業在擔心的問題之一。

首先,是和讀者失去聯繫。NAA 數據顯示,不論紙質還是在線,美國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都在減少,新聞業的主流收入在過去幾年已經基本完全轉為付費訂閱。

Apple News+ 會給新聞行業帶來什麼?

△ 媒體的廣告收入在減少 圖片來源:Statista


在這個模式的基礎上,媒體會非常依賴與讀者的直接聯繫,比如通過獲得讀者的電子郵箱以便推送新聞,獲取信用卡以便快速持續扣款,但與蘋果合作後,這些數據都無法獲得。

其次,對於原本設置了付費牆的媒體來說,Apple News+ 相當於在它們的牆上鑽了一個洞,而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整面牆的倒塌。

以《華爾街日報》為例,以往人們每個月花 30 美元獲得閱讀全部文章的權限,而事實上你並不會每天都讀文章,大多數情況下只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上去翻一翻。但即便你這個月一次都沒看,《華爾街日報》也不會把錢退給你。

但現在,你只要花 10 美元就可以在 Apple News+ 上完成“翻一翻”這個動作了。雖然《華爾街日報》還是不允許 Apple News+ 用戶閱讀最重要的商業新聞,但對於那些並不追求深度報道的讀者來說,《華爾街日報》本身的付費牆已經名存實亡。

以往它可以從所有人那裡——不論是死忠粉還是路人粉——收取無差別的 30 美元,而現在,在蘋果苛刻的抽成制度下,它只能從每個蘋果讀者那裡獲得幾美分。願意交 30 美元的讀者群被大大縮小了。

第三,從內容本身來說,Apple News+ 會由編輯人工挑選文章推薦,類似之前 Apple News 和 Apple Music 的編輯推薦。

它可能是一種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推薦機制。以《好奇心日報》為例,在我們的 App 或網頁端佔據最大版面的是由編輯精選的最重要、篇幅也往往最長的文章,除此之外,普通文章的排列順序是,最近發佈的文章會被排在最前面,形成一個“信息流”。

但 Josh Constine 認為,蘋果的編輯未必會願意把最具爭議的或篇幅最長的文章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因為太具爭議性的內容可能會影響用戶對蘋果產品的印象,而太長的文章可能會使讀者中途從應用中退出。《華爾街日報》已經召集了一個 50 人的團隊,專門為 Apple News+ 撰寫符合“蘋果風格”的輕鬆、篇幅短的文章。

Apple News+ 會給新聞行業帶來什麼?

△ 美國人每日讀報的時間越來越短 圖片來源:statista


最後,當你在某家媒體的網頁或 APP 上獲取內容時,你往往會在文章的末尾看到相關內容的推薦,且推薦內容仍然來自於這家媒體。除了門戶類網站,幾乎沒有媒體會願意把競爭對手的文章放在推薦的位置。

但 Apple News+ 加劇了這種鬥爭。它營造了一個媒體之間激烈競爭的角鬥場,而過度的競爭可能導致新聞創作者追求標題的聳動性,(可參考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和各門戶網站)雜誌創作者追求動態的、花哨的封面。蘋果已經為後者搭好了舞臺。

《紐約時報》CEO 近期接受採訪時說,付費版 Apple News 類似於視頻網站——先花錢購買內容,等用戶習慣養成之後再自己做內容,最終內容機構的價值就被抹去。Josh Constine 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擔心整個媒體行業的創作環境被破壞。

“最終社會會失去更多的監督者和講述者。”Josh Constine 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