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是否过誉?

何方明


评论区有否定的成分,我想说的是民以食为天,能为粮食增产增收做贡献的人就是功臣!无论是北方小麦和南方大米哪一项增产大家都是受益者!做人要厚道,要讲良心,不能吃饱了就满嘴跑火车,就像问城里的小孩大米从哪里来?答曰是从麻袋里倒出来的一样滑稽~请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包括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科技产品。

有对一位老科学家无聊的质疑,还不如向那些弄虚作假,那些腐败分子开炮!因为他们才是老百姓最痛恨的坏人!

中国再多一些像袁老一样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的人,我们的祖国才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走在世界最前列!

……


一生平安178325765454


我是快70岁的人了,经过了1958年吃食堂饭,那才是饥饿,当时是16两为1斤,我的指标是每天5两分三餐,早上2两,中午2两,晚上1两,总数约现在的4两,但食堂里克扣打折后就不到4两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莱里无油水,肚子能饱吗?我母亲带着我们五兄妹,只有挖野莱填滿肚子…。从60至80年代,农业都处于落后,吃饭从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记得毛主席曾经在农村工作60条里面向全国人民倡议:农时吃干,闲时吃半干半浠,节约毎一个铜板,支援国家建设…。我们回忆过去,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也叫饱人不只饿人饥。袁隆平老人家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的粮食作出出卓越贡献,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决了13人民吃饭的大事,袁老把这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推广到了全世界多数贫穷国家,举世瞩目,所以我们都要感恩祖国,感谢袁老!无论对袁老予以多大的荣誉都不过份!


孙应奇


一提起袁隆平,大家第一时间脑海闪现出的可能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吧。稍有了解的,可能知道他还有“当代神农”、“米神”等称号。再深入点,他还曾获过“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世界粮食奖”等。有人质疑对袁隆平的赞誉过度了,有书君可不这么认为。以袁老的贡献之大,这些荣誉他绝对受之无愧。凭什么这么说呢?有书君在此就简单地讲二点。一是他为解决“吃得饱”的问题所做出的成绩。二是他为解决“吃得安全”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其实实现这二点可不简单,但袁老以其毕生的精力,投身专注于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吃”的事业中,其敬业精神可歌可泣。

有书君先说一个小故事。杂交水稻在研究阶段期间,袁隆平几乎每天都在实验田里度过。有一天,他在秧田里专注研究秧苗,他的一个学生正好路过,看见他两只小腿上竟趴着起码六、七条蚂蟥,看得心里直发毛,赶紧叫了起来:袁老师,你脚上有好多蚂蟥呢!喊了几声,袁隆平这才反应过来,略微低头看了看,不屑一顾,淡淡地回答:蚂蟥喝饱了,就会走的。

先来说“吃得饱“的问题。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更是有限, 这是基本国情。想想10多亿的人口压力,再加上沙漠化、城镇化,日渐稀少的耕地如何能产出更多的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很显然,提高单位产量是最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就是这个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他投身于这项研究,带领团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地进行了大规模地推广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创造了解决中国人民温饱的历史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此外,袁隆平又开拓了研究范围,2017年成功地进行了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其中一个品种小面积测产可达到折合亩产620公斤。袁隆平设想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如果这一技术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发展前景可是杠杠的。

再说“吃得安全“的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会释放一种有害物质,这种物质有80%以上会进入到土壤中,污染农作物,人吃了这种农作物后,这种物质会在在人体中积存,严重会时会导致软骨症,最糟糕的还会引发癌症。这种物质有个化学名称叫“镉”。

2017年,袁隆平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让水稻种子变得干净。因为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也可以说,水稻重金属污染类型中,镉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此次水稻亲本“去镉”成功,袁隆平院士对人类粮食的贡献无疑是空前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现在已是将近90岁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从事水稻研究。他这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人类。他说趁现在身体还过得去,抓紧时间干点事,希望2020年能够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200公斤和海水杂交稻研发成功这两大目标。

满怀敬意之时,有书君衷心祝愿袁老安康长寿、达成梦想。说一句掏心的话:袁老,您可是咱们的一宝啊。无论何种荣誉称赞,有书君认为都不会过头,你们以为呢?


杰哥的时间空隙


以下是我去年回答的一个类似问题,不作修改直接复制过来,个人观点欢迎板砖,同时也希望头条别太多重复的题问,原文如下:

忍不住要驳一下某些人,水稻基本普遍亩产量300公斤是40(七十年代)年前,500公斤是30(八十年代)年前,600公斤是20(九十年代)年前,近年基本还在600至700公斤之间徘徊,300公斤也就是"人民公社"的产量,"千斤亩"是1980-1981年分单干后的产量,当时"良种"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提产的主要原因是"单干"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90年后,无论是农耕环境,种植经验,化肥农药都有了飞跃的发展,牛粪+石灰+六六粉+敌敌畏的种植模式一去不返,产量也去到一千二百斤左右。你们在强调亩产300公斤提升到600多公斤的时候,你不知道过去40年中国的农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么?科学的种植方法,生物肥,叶面肥,微量元素肥,生长调节剂促进剂,土壤改良,测土配肥,林林种种层出不穷的提产方法和手段你一律忽视而归功于一粒种子?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带着袁隆平回到七十年代他也种不出"千斤亩",而現在随便一个过去的品种也能种出千斤以上。在众多提产因素中袁隆平只是提供了其中一种可能,但袁隆平的试验田产量无法在推广中实现,恰恰也在侧面验证了要提高产量仅仅依靠优选种子远远不够,如果沒有辅以良好的种植环境(大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扶持、农民的积极性、科学种植管理知识的普级及运用、气候环境等等,小环境包括农民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的力度、农资投入的力度等等)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产量。说明什么?说明提高产量关健不在种子,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农民的积极性,种植理念和技术的掌握!

而整个国家的粮食提产更是事关国策。打工潮的出現导致了大量农田荒芜,国家适时推动的"农田补贴""农机下乡补贴""土地整改"(平地.开机耕路)"保价收购粮食""农田保护政策"等等政策更是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石。所以说粮食增产是一个面,牵涉到政策扶持,农民积极性,种植技术,规模化机械化参与度以及化肥农药的改善提高等等。种子只是这个面里的一个点,大家却喜欢甚至盲目地无限放大这个点的作用,这是不合理的。当然,袁隆平在粮食增产方面是有功的,说贡献巨大也许还说得过去。要夸大到养活十几亿人那就纯属只吃五谷杂粮,完全是"无鸡之谈"。承认和肯定他的贡献不等于要神话他。


坐看云起时48370347


本人认为,袁老的功劳确实有,贡献不小,过誉一说也不离谱。

其一,杂交水稻之父不准确:因为袁老的杂交水稻三糸配套技术成于1975年,而杂交稻五十年代在菲律宾就产生了(那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我国同期也有,六、七十年代杂交水稻种植已在全国推广了,只不过那时的种植比例不高,产量提高的有限,而袁老的三系杂交稻属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阶段,因此袁老准确的称呼应该是三糸杂交稻之父。(关于三系杂交稻,不懂的同志及网友不妨百度一下,科普一下)

第二,一九八二年以前,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汉武帝时人均拥粮两千斤(这是文、景两朝积累的),其它时段是不充足或短缺的,新中国的前30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这是人口增加3.5亿的主要原因),除了1959年因人患造成短缺外,基本上是够吃的,但没有富余,但是到了82年,我国粮食一季捞全年,农民手中个积压了大批量的粮食,自此之后,我国粮食一直是供过于求直至现在。这个一季捞全年,主要是指小麦,亩产由过去的300斤一下子翻番增长到600斤,这与杂交稻一分钱的关系也没有,从82年到如今,小麦产量是持续的增长,现在,我们襄阳市的小麦亩产水平近千斤(指80平方丈的大亩),就说水稻,本地的水稻亩产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500斤的水准,但这个是粳米,不是三系杂交稻的灿米,与袁老的成果没关系。

说一段题外话,小岗村农户包干后,粮食产量并未大量提升,他们手中多了粮食不是增产得来的,是钻了国家政策的空,投机得来的;我们襄阳本地农户分田两年,粮食产量没有提升,82年的大丰收,是我国过去30年全面发展农业结的一个大果实,与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道理我不讲,我讲事实,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是劳改农场,我学的是林业专业,工作后从事农、林业生产的技术及管理工作,82年时,我单位仍然是过去几十年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一既集体化加机械化,周围农民分田单干后,其粮食的单产及品质,一直不如集体化经营的农场,这是一个事实。再一个事实是,农民单干后,天旱了你不浇水,你也不要使用改良了几代的高产品种,你也不准使用农业机械,更加不准使用化肥,你一个单干的农民去种粮致富去,遇到灾年你不饿肚子我就服了你!


用户72414383014


中国水稻种植第一要数南方的广东省,广东省是魚米之乡。广东农学院成立于何年何月就要查一查才消楚,海南岛属广东省管辖,水稻种植一年3造。记得沙河镇(人民公社)獵德大队也派社员到海南岛搞科研培育水稻杂交种植,杂优一号在七十年代育成(单造亩产千斤)跟着全沙河镇推广开来。讲到野稻高过人,的确有,这种稻一年只产一造,名曰:"大金丰(蜂)″米粒线条花红色,另一种曰"小金丰(蜂)"赤红色″可种2造,属粘米类,多用于蒸酒。还有两种糯米,一种曰"大糯谷″另一种曰"小糯谷″。白粘米有韶关馬霸油粘、增城丝苗、青远香粘、猫牙粘、银粘……这些稻谷产粮低,大跃进后只有小量种植,七十年代基本种《杂优》为主,统称《中粮》每麻袋200市斤。七十年代《中粮》出口占世界第一位,种水稻问《番禺佬》。🇨🇳😡


山鸡6467


过不过誉我不清楚,但我想有两点得说清,水稻产量问题,我不是专家,但我知道过去产量低是人为因素,大家都知道,承包到户以后小农小户都能自给自足尚有盈余,还有余粮缴公粮,但明显农业生产小户单打固然不是方向,但至少说明好好耕作貌似粮食产量不会差,当然离不开基层农业工作者不懈努力,这是我说的一,其二,我还是想问问,袁老水稻是转基因吗?袁老儿子与转基因有没有关联?怎么不回应?是不敢还是不屑?粮食问题是大问题,事关国家前程安危,那是大道理,咱老百姓不懂也关心不了,但餐桌上粮食安不安全,我们得关心,转基因大豆已经在坑着我们每个人无处逃避,每天入口的大米总不能不关心吧,


啄木鸟大叔来了


可以说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头号功臣,但说他养活中国,或者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全算在他一个人身上,是过誉了。

1.“野败型”杂交水稻的四大功臣排序是: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

袁隆平在国内最早发表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日本学者最早发现并提出相关理论),指明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而且培育成功的关键是袁隆平团队成员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野生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命名为野败,并在70年把“野败”材料分发给颜龙安等全国水稻育种科技人员。在这个基础上,颜龙安率先做出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张先程做出恢复系,才最终完杂交水稻的三系选育。就是说,第一个能大规模推广的不育系、保持系、强恢复系与优势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但没有袁隆平的指导,李必湖不会发现“野败”,没有袁隆平无偿分发的“野败”就不会有颜、张的成果,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头号功臣!这是没有争议的。

其实杂交水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提到的人物,他就是海南的农技员冯克珊。他听过袁隆平的课,袁隆平和李必湖到海南找野生水稻时,他想起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像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后来他发现一片很像野生水稻的野草,然后再告诉李必湖,他们俩一起发现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

但2004年以前,包括袁隆平李必湖在内,没有人提过他!什么好处都没有他的份!有记者知道后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并把报道发给湖南农科院,于是2004年“第三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才向他颁发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证书及奖金!

2.为什么大家只知道袁隆平?

材料显示:1981年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因为参与的人太多,奖状只有一张,获奖人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颜龙安发现后感觉对其他几十位协同攻关的科研人员不公平,不服申诉,颁奖前一天晚上方毅副总理主持的协调会上承认获奖者前四位排名为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袁也参加协调会但不发言。但当时大局已定,领导说服其他获奖者顾全大局,只能把奖状复印,一人一张,后面写上获奖人姓名单位并盖章,农业部主持奖金分配,奖金袁拿5000,颜拿4600,张李是3000,还有其他几十人一起分配。可见他们的贡献程度差别不大。

获奖消息一发布,全国人民都认为是袁隆平一人之功,忽略了“袁隆平”后面的“等人”,关键是袁也不解释。从此他几乎一人独占杂交水稻荣誉,李、颜、张因此和他翻脸。

起源于文革的成果,大多都有这种情况,袁隆平、屠呦呦都一样,砒霜治白血病,现在也是吵成一锅粥。

还有一个:大家都在说袁隆平的“海水稻”,海水稻是湛江陈日胜首先发现、研究,经过30年努力,得到第一个可以大规模种植的产品,并进行基因测序的,但陈日胜没有科研项目资助,个人单打独斗,成果没有通过验收,没有推个。前几年袁隆平介入后才有更大的发展,但“海水稻之父”应该是陈日胜。至于袁隆平和陈日胜为什么没有合作,这就不知道了。

3.野败型杂交水稻之后,朱英国院士于1972年发现红莲型,日本也发现BT型,虽然这两种没有野败型有名,但也说明并不是没有袁隆平就没有杂交水稻。另外,在杂交水稻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谢华安的产品,不是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抗性差,对水肥需求太大,在安徽出现过上万亩大面积绝收,所以推广不太理想。

4.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稻高产首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推广,种子只占20%。

不能否定袁隆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但说袁隆平养活中国是过誉的。


吉家凡


感觉袁隆平过誉的,是真没挨过饿,建议大家去偏远山里去看一看,看一看山里孩子吃的什么,穿的什么,因为工作关系我是去过几次,很震撼,真是艰苦,也许你说那种地方不会种水稻的,假如全国百姓大部分都吃不饱,还有什么心思发展生产,也许你要说可以买,国际上粮食也很便宜,这是不知道粮食是战略资源,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就是苏联石油换不起粮食,当然和那个苏联伪专家导致国内粮食大减产有关。为啥每年国家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因为农业稳产增产是国之基石。扯远了,袁的贡献利国利民,有功与世界和平发展,当然,袁老爷子这么高的年龄,肯定是在指挥一帮年轻人在实验了,袁老爷子现阶段已经化身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个行业代表,而且袁老爷子不争名不争利,保持老一辈科研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如何盛誉不为过,而且我个人认为一两千年之后,袁老爷子会和神农氏一起被中华民族铭记的,这种人你感觉盛誉了吗?


youth57


过誉也罢,不过誉也罢。民以食为天,先吃饱肚子,再去争论。

公道自在人心,事实胜于争辩。

个人,领头人,团队,辅助者,要成就一项工程必有这样的队伍。成果如何,作用如何,贡献大小,荣誉程度,小民好像无法左右。只知道它有否实用性和普惠牲。下雨地区的人会说今天到霉衣服淋湿了,没下雨地区的会说不可能你不能睁眼说瞎话。你说这样争有意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