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麼將魏徵比作鏡子?

魏徵出身名門望族,但家道中落。他先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掌管圖書的小官。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對這位前太子的手下不計前嫌,仍然重用,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這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員。

魏徵這人性格剛直、才識卓越,敢於對皇帝說真話。他在提意見時往往不顧及皇帝的顏面。有一次,唐太宗實在忍受不了了,怒氣衝衝地說道:“我一定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後經皇后、大臣的勸說才漸漸消氣。而魏徵依然神態自若,沒有絲毫膽怯,照樣該說什麼還說什麼。其實,唐太宗心裡知道,魏徵是不可多得的賢臣和忠臣,只是他的有些做法實在讓自己下不來臺。

魏徵的批評意見涉及面很廣,最重要的內容是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為了從隋末戰亂中儘快恢復,他規諫皇帝要讓百姓休養生息,停止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用兵;為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皇帝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為了政治清明,他規諫皇帝用人要人品和才能並重,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法律面前,他認為“貴賤親疏”應該一律平等。

唐太宗為什麼將魏徵比作鏡子?

位於河北晉州市區西南魏徵公園內的魏徵塑像

此外,在皇帝的個人生活上,魏徵也會時常提醒。一次,魏徵在路上看到太宗的車馬出行,像是要去遊山玩水。太宗見到魏徵,急忙下令調頭回宮。魏徵追問:“聽說陛下要駕幸南山,怎麼突然不去了?”太宗笑著說:“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還有一次,唐太宗在玩鷂(yào)子。正巧魏徵來了,唐太宗怕魏徵批評自己,便把鷂子揣在了懷裡,其實,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在眼裡,他故意拖延談話的時間,最後鷂子被活活地悶死了,太宗很生氣,但想到這是魏徵在勸自己不要玩物喪志,終於按下了怒火。

正是由於唐太宗和魏徵君臣一個敢於提意見,一個虛心聽取意見,雙方默契配合,使得唐朝國力迅速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慟之極,思念不已,他對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的離世,讓朕損失了一面鏡子啊!”回顧歷史,這確實是唐太宗的肺腑之言。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華夏曆史》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