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清太宗皇太極,為何沒有明太宗?

JJ-魅力值Ax小豪


簡單來說,明朝有太宗,那就是朱棣。

太宗是一個廟號,還是最為原始的廟號之一,從商朝開始有廟號的時候就有了,第一位太宗是商朝太甲。

廟號分“祖”和“宗”兩種,“祖”有開創之功,一般授予建國開拓君主,“宗”有守成之德,一般授予有為之君,不過後來氾濫了。

商朝滅亡後,周朝不用廟號,直到漢朝建立,廟號制度才再次出現,由於商朝留下來的廟號很少,大多數廟號都是漢朝及之後朝代創建的,但商朝遺留下來的那幾個廟號大多被當作高級廟號,比如太宗,這個廟號是宗裡邊最高級的。

一個王朝的建立者,其廟號必定是祖,再沒有比建國更生動的開創之功註解了,當然,有些建立者純粹坐享其成,比如曹丕、司馬炎等,他們稱帝后,不追封王朝的奠基者為祖,那也太說不過去了,於是有了魏太祖曹操和晉高祖司馬懿、晉太祖司馬昭。

後繼者也可能成為祖,像漢世祖劉秀這種比較特殊,他建立東漢名義上是繼承漢室江山,實際上就是自己建國,像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福臨這種把國家做大做強的也可算作開創。

沒有開創之功的君主,只有兩條路,一是不講規矩硬要安排個祖的廟號,比如曹叡在生前就給自己上了烈祖的廟號;二是退而求其次安排個宗。

在王朝世系中,第一任君主是祖,第二任君主要麼沒有廟號,要麼大概率是太宗,尤其是大一統王朝,比如題主所提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和清太宗,當然還有漢太宗。

像秦朝不實習廟號制度,秦二世沒有廟號;漢朝第二任皇帝漢惠帝是個傀儡,沒有廟號;晉朝第二任皇帝晉惠帝是個弱智,國家在他手裡瀕臨滅亡,自然沒有廟號,晉太宗是東晉的第八位皇帝司馬昱,他的輩分超級高,是東晉第一任皇帝司馬睿的兒子,司馬睿保住晉朝半壁江山,也才得箇中宗廟號,司馬昱在位僅八個月,他能得太宗完全是因為那個時代廟號的泛濫(一堆祖、宗)。

隋朝沒有太宗也很簡單,二世而亡嘛,儘管如此,傀儡小皇帝楊侗還是給隋煬帝上了世祖的廟號,氾濫過了頭。

最後再說明太宗,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被叔叔燕王朱棣給奪了位,生死不知,後來連帝號都給叔叔廢了,廟號是肯定別想了,幾百年後南明才給他上了個惠宗的廟號。

那太宗花落誰家就很明顯了,朱棣的好兒子朱高熾給他上了太宗的廟號,朱棣的實錄也是《明太宗實錄》。

朱棣一直當了一百多年的太宗,直到嘉靖帝在位時期,嘉靖帝是小宗入嗣,為了尊崇生父,他想尊生父為皇帝,要上廟號,於是把朱棣生格為成祖,他生父就以睿宗廟號進了太廟,從此明太宗就成了明成祖。

一個巧合是,大一統王朝的太宗上位都不怎麼正當,漢太宗是被大臣迎立的,上位當日死了三個侄子(漢惠帝的兒子);唐太宗政變上位;宋太宗斧聲燭影;明太宗靖難之役;只有清太宗的上位還算靠點譜。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最初也是有“太宗”的,就是朱棣。

以前和大家聊過“祖”和“宗”,前段時間還有個朋友想讓我說說“太宗”。咱們今天就專門來聊聊“太宗”。

聊“宗”之前,咱們先大概說說“祖”。

祖,就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大家通常見到的祖有這麼三個:太祖、高祖、世祖。

一、太祖

這其中,“太祖”的境界是最高的。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太祖”在打天下建立王朝的過程中沒有受到祖先的蔭惠,全靠自己倆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披荊斬棘硬磕出來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這裡先糾正一個概念,劉邦,他死後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廟號,“高”是諡號。咱們現在習慣稱他為“漢高祖”,是沿用了《史記》中司馬遷對劉邦的稱呼。實際上劉邦是“漢太祖”,司馬遷為啥叫劉邦“高祖”呢?我個人認為,可能和漢武帝這樣稱呼劉邦有關係。



劉邦建立漢朝,沒有沾祖宗半點光,他祖輩務農,面朝黃土背朝天,沒給劉邦開基創業提供半點幫助,全是劉邦自己打出的一片江山。所以,劉邦是“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後周的官員,但趙匡胤很年輕就離家闖天下,一杆齊眉棍打遍四百軍州無敵手,因屢建戰功而晉封。陳橋兵變,遂得天下,他也沒沾過祖宗多少光。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出身貧苦,十幾歲都沒穿過鞋。當和尚,做乞丐,受盡磨難。他打下江山,建立明朝,沒沾上祖宗一點光,所以也是“太祖”。

二、高祖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要低一個層次。這個皇朝的開創者是沾了祖宗光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楊堅出身於名門貴族,他能奪得天下,是沾了祖宗的光,他老爹楊忠是西魏和北周時期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候受封為隨國公,楊堅是承襲了父爵。楊堅建立隋朝,靠的是祖宗打下的良好基礎。

李淵也是如此,他的出身更是世代顯貴,他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李淵的祖父李虎手握重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死後,北周受禪,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能開基創業建立大唐,是祖宗為他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三、世祖

“世祖”比“高祖”再低一個境界,不但受到祖宗的蔭惠,通常還是個國家基業的繼承者。但他一統天下,開創了皇朝一個嶄新的時代。一般情況下,帝氣要遷移。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順治。

劉秀英明神武,天縱奇才,雄才大略,推翻了王莽的統治,重興漢室江山,功高至偉。而劉秀不是漢朝的開創者,是為大漢王朝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帝氣遷移,國都從長安遷到洛陽,他就是“世祖”。

忽必烈繼承了先輩的事業,一統天下,創立了新的時代,首都遷到大都,也是“世祖”。

順治皇帝也是清朝的繼承者,但他也是一統江山,開啟大清的新時代,首都從盛京遷到了北京,也是“世祖”。

四、太宗

說完“祖”,咱們說說“宗”,主要說“太宗”。

從上面的敘述中,咱們瞭解了“太祖”的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創立皇朝者沒有受到祖先的蔭惠。

“宗”是王朝的承繼者,而這個“太”字,意味就深了。

與“太祖”一樣,太宗,也具備同樣的特點――這個承繼者也沒有沾前任的光。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太宗”並不是前任的指定繼承人,他能當上皇帝,也靠的是自己。

咱們舉幾個“太宗”的例子:

1、漢太宗文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開啟了“文景之治”。但我們知道,其實漢文帝能當上皇帝走的不是正常程序,上一任皇帝可沒有指定由他來繼位。劉恆當皇帝是有歷史的變故。



2、唐太宗李世民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大唐的國力走向強盛。

但我們都很清楚,他老爹可沒指定他繼位。李世民能坐上龍椅,也沒走正常程序,是流了血的。

中間五代十國太亂,沒啥價值,就不說了 。

3、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怎麼當上的皇帝,過程很不正常。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明確指定讓他繼位。

4、遼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他能力很強,英明神武。遼太祖死後,是由述律皇后稱制,而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大權。

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後來耶律德光當上了遼國的皇帝。 但他的繼位也不是先帝指定的。

5、金太宗完顏吳乞買

實際上名字叫完顏晟,他是先帝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和宋太宗趙光義一樣,他也不是指定繼承人。


6、明太宗朱棣

這就說到明太宗了。

最初,朱棣死後的廟號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搞“入廟之爭”,想把親爹的牌牌擺進祖廟,需要“祧”出一個先祖去。嘉靖給朱棣升格為“成祖”,享受郊祀,而嘉靖的親爹以“睿宗”的身份“升祔”,進入了祖廟,嘉靖祭祀先祖的時候就能名正言順地給親爹燒紙了。

朱棣的情況大家很清楚,朱元璋可沒指定讓他繼位,他能當上皇帝是發動了叛亂,流了血的。

所以說,明朝是有“太宗”的。


7、清太宗皇太極

最後說說“清太宗”皇太極,他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但努爾哈赤死得很突然,臨終前沒有留下遺旨指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妃子阿巴亥想讓自己的兒子多爾袞繼位,但皇族們堅決不同意,通過激烈的鬥爭,皇太極被推選為汗位繼承人。

皇太極也不是先帝的指定繼承人。

通過以上咱們對以上幾位“太宗”皇帝的瞭解,咱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能當上皇帝都不是先帝指定的正常繼承人。朱棣符合這個特點。

“太宗”,通常情況下,是一個皇朝的第二個入廟的正式皇帝(不一定是第二個皇帝)。朱棣也符合這個標準。

“太宗”強調幾點:得位合理合法、非先帝指定繼位、第二位入廟的正式皇帝。

嘉靖皇帝將朱棣從“太宗”升格為“成祖”,表面看上去是升級了,實則讓人很容易就聯想起了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


饞嘴肥貓鏟史官



還真別說,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元太宗窩闊臺、清太宗皇太極,明朝卻沒有太宗,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明朝有一段時間,是有太宗的,並且持續了114年,直到後來才沒有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明太宗就是朱棣,後來朱棣被嘉靖帝改為成祖廟號了,由“太宗”升級為“成祖”了。

嘉靖十七年九月,明世宗嘉靖帝改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於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出現了,而朱棣之前的廟號太宗自然被人遺忘。

所以今天我們看《明實錄》之時,關於朱棣的不是《成祖實錄》,而是《太宗實錄》。


宋安之


明太宗還是有的,就是著名的明成祖朱棣,很長一段時間,對朱棣就是以明太宗這個名義稱呼的。直到嘉靖年間,嘉靖給朱棣來了明成祖這個稱號,所以自此以後更多的人稱呼是明成祖而非明太宗。


張傑談史


有啊,明太宗就是永樂皇帝朱棣。1424年,朱棣病死,葬於長陵,當時他的廟號是太宗。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帝繼位,他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後世稱其為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