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駕崩以後,由於其生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所以朝堂一片大亂,不知該立誰為帝,當時有兩個重量級人物,一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二是軍功赫赫的多爾袞,出人意料的是,這兩個人都沒有登基稱帝,而是將年僅6歲的福臨扶上了皇位。這又是為何呢?憑著多爾袞的勢力,明明有機會稱帝,為何甘願放棄這最好的機會呢?難道另有所圖?
豪格無疑是身份上最合適的,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年齡又大,但是他雖然長,但非嫡,相反,他的母親出身低微,並不受重視,相比之下,還不如年幼的福臨和博穆博果爾更引人注目,因為他們倆都有一個厲害角色的母親,所以單單是從皇太極的子嗣上來考慮,豪格還有待斟酌。另外就只有多爾袞是合適的競爭者了,因為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他年幼時候就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後來跟隨皇太極一起行軍打仗又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是比較有競爭力的。
多爾袞曾經在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時,就屢立軍功,軍營中威信很高,被賜號“墨爾根戴青”,併成為正白旗旗主,統領整個正白旗的人。另外,他找到了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多爾袞從林丹汗殘部找到傳國玉璽後,將它獻給了皇太極,讓皇太極龍顏大悅,有了這個東西,就有了正式登基稱帝的由頭,皇太極也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擁戴,順利登上皇位,正式建立大清國。
皇太極即皇帝位後,立馬加封他的十四弟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一般來說,封王比較常見,但親王相對較少,並且,多爾袞是一個驍勇善戰的人,在一系列戰略性軍事行動中的上佳表現,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地位與威望,在軍營中威望很高,受到許多人的擁戴,如果稱帝,軍事上是享有絕對實力的。
到了真正選立皇帝的時候,眾人都還是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一旦有所差池,都是整個國家的損失,所以並不敢輕舉妄動。而恰在此時,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兩位大臣索尼與圖賴,都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也就是說,如果努爾哈赤的兒子還在,必定要選一個努爾哈赤的兒子來繼承皇位,當時還剩下多爾袞和長兄代善,代善年紀大了,對這些朝政之事已經沒什麼野心了,並且,當初代善犯了錯事,讓努爾哈赤給永遠地剝奪了王位繼承權,代善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面對豪格的競爭,並不直接按照“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的規則進行,而是與當時的莊妃進行了一個合作,讓莊妃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自己作為皇叔,當一個攝政王,因為福臨年紀小,需要人輔佐,多爾袞既然擁護福臨當皇帝,那多爾袞和福臨這邊的勝算自然更大,而豪格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必定是要輸的。
後來在多爾袞的帶領下,大清入關,順治帝也成了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久而久之,隨著多爾袞的威望日隆,他的身份也被一再提升,先後受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地位僅在順治帝之下,另外,在儀仗和規矩上,他也是獨一無二的,甚至與皇帝的標準相當。但他的這些行為,正是成為他後來被掘墳的悲劇源頭。
順治帝對多爾袞可能一直都是有不滿的,在多爾袞死後,當初受他打壓的人紛紛跑出來翻案、控訴,僅僅過了兩個月,順治帝就下令剝奪了多爾袞生前所享有的封號,還掘了他的墳墓,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生前受了什麼屈辱都是可以平復的,但是死後所受的屈辱難以平凡,多爾袞輝煌一生,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下場吧!
閱讀更多 談文論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