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氏的《王陽明大傳》的不嚴謹和失誤

岡氏的《王陽明大傳》的不嚴謹和失誤

筆者是因為早年讀了《傳習錄》,然後買了一套《王陽明全集》,讀了三四年,才走進了“儒學”之門,所以對於有關王陽明的書籍都是十分留意的。

這本《王陽明大傳》,買了一年多而始終沒有翻閱。近來無事,終於開卷,卻發現裡面錯誤連連,每隔幾頁就能找到一處。

實在不敢相信,這是名家名作。

下面,依次舉出,供讀者朋友們留心勘察。

1、第6頁,“王學左派主張,無論我們多麼卑微,都和聖人一樣具有完美的良知,無須做學問,也無須痴迷於繁瑣的修行,只要達到頓悟,就可以變成聖人”;第8頁,“只要順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極其簡單。”

這個觀點,正是被後來人所批判,如在黃宗羲主編的《宋元學案》裡,指責“王陽明流於禪,根本不是儒學”。尊德性而道學問,下學而上達,怎麼能夠偏廢?一偏廢,就支離破碎了。

其實,在《王陽明全集》裡,王陽明是極力批佛、和禪教劃清關係的。但是他在講學的時候,往往喜歡“打禪機”,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了。

2、第12頁,“王陽明是‘明代第一理學大師’……”

這個說法,有待商榷。若論知名度和影響力,王陽明當然屬第一。單單就學問來說,他的好友湛若水不會在他之下。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二業合一”的理論,更適合用來教育學生。

3、第39頁,“《論語•先進篇》中記載有曾子的故事。……”

此處的“曾子”,當為“曾皙”,是曾子的父親。在後面的275頁,也說是“曾點”。——這個錯誤,確實不應該。

4、第44頁,“錢希寵感到十分驚奇,就跟他開玩笑說……”

這一段,明顯有缺文。可能是編校人員的失誤。詳文,見《王陽明全集》的“世德紀”,1393頁。

5、第51頁,“王陽明率軍攻陷叛軍的根據地南昌之後,本欲攻擊南京的叛軍,獲悉南昌失守,立即撤軍反攻”。

句子不通。“本欲攻擊南京的叛軍”後,有缺文。當是:寧王獲悉南昌失守,立即撤軍反攻。

6、第61頁,“巧用智謀懲戒繼母”。

這個故事,縱觀《王陽明全集》,並無記載。不知出自何處,是否可信?

7、第70頁,“張載是北宋的大儒,……後來聽到程顥和程頤兩兄弟的講學後,深感自己的學問不精,甘願拜二人為師,虛心求學。”

這個說法,肯定來源自張載的門人呂大臨寫的《橫渠先生行狀》。然而在當年,程頤知道了這篇《行狀》之後,專門給呂大臨寫信,解釋說:“有過交流切磋,但是表叔(張載)的學問自成一家。”

呂大臨並沒有修改。程頤說呂大臨這個人,“肆無忌憚”。

8、第74頁,“理一分殊”;後面83頁,註釋:“源於唐代的華嚴宗和禪宗”。

如本書所說,“理一分殊”是程頤提出來,朱熹接著闡釋的,但並非來源於“華嚴宗和禪宗”。在《二程集》裡有記載:有人看見程子翻閱佛經,便問:“有所得嗎?”程子說:“無所得。”又說:“一部《華嚴經》,一個‘艮’卦可了。”

9、第88頁,“‘八條目’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

此處的錯誤,讓人驚愕,因為“八條目”的正確順序,應該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0、第89頁,“朱子這樣解釋格物:格物之‘格’乃‘盡’之意,窮盡事物之理,是為格物。”

在《大學章句》裡,朱熹說了他是“格物”取自程頤,意思是:“即物窮理,至乎其極。”所以,單用“盡”來解釋“格”,實為大謬。

11、第94頁,“八條目”的順序,又搞錯了。

12、第154頁,“塵尾安在”這個小典故,也出自《二程集》,並非王陽明首創。

13、第282頁,“王陽明實行‘新法’時,也採用了胡安定的這一教育方法。”

此處的“王陽明”,有誤,應為:王安石。

以上是筆者讀完《王陽明大傳》上冊時,發現的一些問題。還有其他的疑問,因為沒有考證,不再一一列出。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意思是:

如果你想簡單瞭解一下王陽明的生平,讀一遍本書,並無不妥。但是,如果想要學習王陽明的思想,就必須去讀《王陽明全集》了。

當然,王陽明的思想有優點,也有缺點。

等你讀完了《四書》,以及《周濂溪集》、《二程集》、《張載集》、《朱子全書》、《陸九淵集》,還有《陳獻章集》、《湛若水大全集》,這一切,就一目瞭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