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氏的《王阳明大传》的不严谨和失误

冈氏的《王阳明大传》的不严谨和失误

笔者是因为早年读了《传习录》,然后买了一套《王阳明全集》,读了三四年,才走进了“儒学”之门,所以对于有关王阳明的书籍都是十分留意的。

这本《王阳明大传》,买了一年多而始终没有翻阅。近来无事,终于开卷,却发现里面错误连连,每隔几页就能找到一处。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名家名作。

下面,依次举出,供读者朋友们留心勘察。

1、第6页,“王学左派主张,无论我们多么卑微,都和圣人一样具有完美的良知,无须做学问,也无须痴迷于繁琐的修行,只要达到顿悟,就可以变成圣人”;第8页,“只要顺应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极其简单。”

这个观点,正是被后来人所批判,如在黄宗羲主编的《宋元学案》里,指责“王阳明流于禅,根本不是儒学”。尊德性而道学问,下学而上达,怎么能够偏废?一偏废,就支离破碎了。

其实,在《王阳明全集》里,王阳明是极力批佛、和禅教划清关系的。但是他在讲学的时候,往往喜欢“打禅机”,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了。

2、第12页,“王阳明是‘明代第一理学大师’……”

这个说法,有待商榷。若论知名度和影响力,王阳明当然属第一。单单就学问来说,他的好友湛若水不会在他之下。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二业合一”的理论,更适合用来教育学生。

3、第39页,“《论语•先进篇》中记载有曾子的故事。……”

此处的“曾子”,当为“曾皙”,是曾子的父亲。在后面的275页,也说是“曾点”。——这个错误,确实不应该。

4、第44页,“钱希宠感到十分惊奇,就跟他开玩笑说……”

这一段,明显有缺文。可能是编校人员的失误。详文,见《王阳明全集》的“世德纪”,1393页。

5、第51页,“王阳明率军攻陷叛军的根据地南昌之后,本欲攻击南京的叛军,获悉南昌失守,立即撤军反攻”。

句子不通。“本欲攻击南京的叛军”后,有缺文。当是:宁王获悉南昌失守,立即撤军反攻。

6、第61页,“巧用智谋惩戒继母”。

这个故事,纵观《王阳明全集》,并无记载。不知出自何处,是否可信?

7、第70页,“张载是北宋的大儒,……后来听到程颢和程颐两兄弟的讲学后,深感自己的学问不精,甘愿拜二人为师,虚心求学。”

这个说法,肯定来源自张载的门人吕大临写的《横渠先生行状》。然而在当年,程颐知道了这篇《行状》之后,专门给吕大临写信,解释说:“有过交流切磋,但是表叔(张载)的学问自成一家。”

吕大临并没有修改。程颐说吕大临这个人,“肆无忌惮”。

8、第74页,“理一分殊”;后面83页,注释:“源于唐代的华严宗和禅宗”。

如本书所说,“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来,朱熹接着阐释的,但并非来源于“华严宗和禅宗”。在《二程集》里有记载:有人看见程子翻阅佛经,便问:“有所得吗?”程子说:“无所得。”又说:“一部《华严经》,一个‘艮’卦可了。”

9、第88页,“‘八条目’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此处的错误,让人惊愕,因为“八条目”的正确顺序,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第89页,“朱子这样解释格物: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

在《大学章句》里,朱熹说了他是“格物”取自程颐,意思是:“即物穷理,至乎其极。”所以,单用“尽”来解释“格”,实为大谬。

11、第94页,“八条目”的顺序,又搞错了。

12、第154页,“尘尾安在”这个小典故,也出自《二程集》,并非王阳明首创。

13、第282页,“王阳明实行‘新法’时,也采用了胡安定的这一教育方法。”

此处的“王阳明”,有误,应为:王安石。

以上是笔者读完《王阳明大传》上册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其他的疑问,因为没有考证,不再一一列出。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

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的生平,读一遍本书,并无不妥。但是,如果想要学习王阳明的思想,就必须去读《王阳明全集》了。

当然,王阳明的思想有优点,也有缺点。

等你读完了《四书》,以及《周濂溪集》、《二程集》、《张载集》、《朱子全书》、《陆九渊集》,还有《陈献章集》、《湛若水大全集》,这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