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多年前的成都“隐者”解读《易经》

九百多年前的成都“隐者”解读《易经》
九百多年前的成都“隐者”解读《易经》

喜欢《易经》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有这两本书:《周易程氏传》和《周易本义》。因为这两本书,都是研究者们必读的经典之作。

《周易本义》里有一篇“筮仪”,起卦占卜的朋友,大概都学过吧。

今天不说《周易本义》,说说《周易程氏传》。

话说北宋哲宗的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程颐被送到四川涪州编管,时年67岁。在那里,他开始著作《易传》。两年后,完成了。但是,一直到宋徽宗的大观元年,即1107年,他才把《易传》传授给学生尹焞、张绎。

尹焞看到《序》里有一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说:“似乎太泄露天机。”

程颐说:“不得已才写了出来。”

又说:“只说得七分,剩下的你们自己体会。”

大家都知道《易经》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程颐在解到最后一卦“未济”的时候,引用了成都的一位隐者的话语,发前人所未见,那人确实是高明之士。

那是宋英宗的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程颐和哥哥程颢,陪同父亲去游览成都,在大街遇到了一位工匠,他干的活就是编席、箍桶。

引起他们注意的是,这位工匠身上带着一本书。

凑近一看,竟然是:《易经》!

他们打算考问一下这位工匠,没想到工匠却先发话了,说:“你们都学过《易经》吧?”指着书里的一句“未济男之穷”,反过来考问他们。

他们感觉遇到了高人,谦虚地请工匠讲解。

工匠说:“三阳皆失位。”

——这个见解真是千古未有,第一次由这位工匠发出来,不可思议。

六十四卦里,最正的是“既济”,“水火既济”,六爻皆正。

按卦理,一三五是阳爻的位置,二四六是阴爻的位置。到了“未济”这一卦,离上坎下,火在水上,六爻皆不得位。

不得位,所以才会有“男之穷”。(“下坎”,又是中男,处在“上离”中女之下。)

谁能想到,九百多年前,成都的一个编席、箍桶的人竟有如此的见地!

今天,民间还有这样的隐者、高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