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時(1334-1379),字時舉,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滕國公。於至正十五年前便跟著朱元璋起義,後以軍功從一個百夫長作到統領大軍的元帥。
在《明史》中,對他如此評價:倜儻好奇略,能以少擊眾,沉鷙(chén zhì 深沉勇猛)不伐。
明朝那麼多名將,卻鮮有人能夠被史書評價為““能以少擊多,沉鷙不伐”的。歷史中,能陪得上沉鷙的,也只有李光弼這樣的大將了。
而為何這個明朝顧時,卻能獨享其榮呢?我們從顧時攻打張士誠升山水寨講起。
朱元璋起事的時間比較晚,而且他的地盤一開始是在北方,也比較小,沒有發展水軍。
至正十五年渡江之戰時,要不是廖永忠等率領巢湖水師來投降朱元璋,老朱同志渡江都比較費力。
之後在潘陽湖中,雖然贏得了陳友諒的水師,但是老朱同志的水師也是損失比較嚴重,當朱元璋轉過頭與張士誠作戰時,難免又是船不夠用。
當時還只是個低等武官的顧時,自然也是缺少大型戰船的。而升遷水寨作為張士誠重要的據點,也是經營了許久的。
但是,就是在對付如此難攻的水寨時,顧時居然划著小舫圍向了敵舟,敵船中的士卒將領看到顧時這樣,都爬在船邊俯視顧時的小船,並放生嘲笑。
顧時也不理會,乘著對方鬆懈,帥領數名壯士,大呼一聲,躍入了敵舟。
時乘其懈,帥壯士數人,大呼躍入舟。眾大亂,餘舟競進。五太子來援,薛顯又敗之,五太子等降。以上是《明史》記載的第一個例子,足見其驍勇。那麼,下面我們介紹他的第二個事例。
洪武元年,顧時奉命圍攻慶陽,敵軍守將張良臣將城中軍卒盡數拉出城外,炫耀兵威。
結果,顧時趕到,也不理會,帶著他人數不佔優勢的部下,上去就是一通打,將張良臣打敗,並俘虜了他手下的九員大將。
張良臣吃了敗仗,還失去大將,逃回城中,再也不敢出城與顧時交戰。
最終,慶陽城中糧食斷絕,張良臣率領了部下,灰頭土臉地開門向顧時投降。
能將耀武揚威的敵軍打得,跟個縮頭烏龜一般不敢出來交戰,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了。
下面我們說最後一個例子。
洪武四年顧時跟隨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結果,由於沒有經驗,顧時的部隊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兜兜轉轉得走了許多天,糧都耗盡了,也沒能走出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士兵疲憊不堪的時候,顧時碰到了一夥流寇,劍拔弩張,形勢相當嚴峻。
就是在如此逆境之下,顧時依然帥麾下數百親軍,躍馬衝擊。
敵眾看顧時如此勇猛進擊,便放棄了開戰,腳底抹油遁逃了。
顧時引兵追擊,獲取了這夥流寇逃跑時丟下的輜重糧畜,帶回了大營,軍聲大振。
顧時於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時,受封濟寧侯,允世襲,食祿一千五百石。
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鐘山,追封滕國公,諡襄靖,祔祭功臣廟。顧時死時,一向勤勉的朱元璋特意為他罷朝兩天,足可見朱元璋對他這位老鄉的情誼。
只是後來胡惟庸案顧時受到牽連,雖死卻依然被除爵,抄滅其家,只能說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閱讀更多 寡言悟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