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儒家经典一直都在教导帝王们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自古以来,能做到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

即便是秦皇汉武,身边也是不乏献媚之臣。为此,汉武帝刘彻甚至因为奸臣挑拨离间,致使其晚年废太子,父子相残。

而大凡能做到亲近贤臣的人,都能够建立起一朝盛世。而其中的佼佼者,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李世民任用贤臣,打造了大唐盛世,四海咸服,随便在国内拉出一个外交使节就能荡平一个中印度,可谓是人才济济。

李世民出身显贵,能做到亲贤远奸,和他自身的修养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出身布衣的皇帝却同样做到了这一点。对的,这个人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朱元璋从乞丐到天子,因为太过传奇,被一代代地口述纸传,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那么,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出生,却能够做到李世民那样,与贤臣打成一片,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朱元璋能够做到与宋濂、李善长、刘基等治世能臣打成一片,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

朱元璋出身农家,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其不一样的人生际遇,使得朱元璋比其它历代帝王都懂人间疾苦。

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当命运使然,朱元璋登上皇位时,自然也就更愿意为百姓谋取福祉。那些奸臣出于献媚而为之的事情,朱元璋能够以自身经历加以辨别,久而久之,身边大浪淘沙就只剩下了些实干家。

加上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吏治的整治,大刀阔斧,不惜代价,使得官员不敢随意举荐那些能力不足的人。

那些只会拍马屁,耍嘴上功夫的官吏,慢慢地就被排挤出了朱元璋的身边。

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有《明史》记载,朱元璋曾经召问群臣如何明辨善恶(臧否),宋濂为其举例说明: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这句话,在笔者看来可谓是寓意深远。与善者做了朋友,那些不善的人自然也就不跟你做朋友了。

正所谓,地上种了菜就不会长草,心中有了善也就不会生恶。与善者做了朋友,恶者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朋友圈里了。

朱元璋可以说是深得此中精粹,跟大明的一众治世能臣打得火热,还给臣子起绰号,丝毫没有当皇帝的架子。

然后这些被朱元璋取绰号“老实罗(罗复仁)”、“黑丁(丁德兴)”等一众臣子,那可是各个推心置腹地为大明江山殚精竭虑。

当然了,朱元璋能够成为为数不多的亲贤臣远小人的皇帝,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宋濂的大智慧:他一句话,解答了皇帝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朱元璋由元末的众多义军中脱颖而出,也是经历了优胜劣汰的,他手下那些只想着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官吏,在朱元璋明显不见优势的情况下,大多早早地离开了朱元璋,另投他处了。

如果朱元璋只是一个从老子那里继承了皇位的皇子,那即便朱元璋知晓人间疾苦,也是很难做到汇集如此多的忠臣良将的。

毕竟,历朝以来,奸臣辈出的时候总是各个朝代的中后期。这段时间里,劣币驱除良币,造成了溜须拍马之徒的迅速崛起,而那些本分的人却被排挤出了权利中心。

于是,皇帝身边就只有恶人可以做朋友了。自然也就做不到亲贤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