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2018年春節去濰坊,本來只計劃去遊覽十笏園,卻在十笏園附近先撞進了關帝廟。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濰坊的這座關帝廟據說始建於北宋年間,在元天曆二年(1329年)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先後兩次重修,目前是濰坊城區歷史最悠久,且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建築群。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這座關帝廟的門臉兒很小,面闊只有小三間的山門建在高高的石砌臺基之上,門楣上懸藍底金字匾額,門廊兩側各鑲一塊刻石,一邊為“忠義”,一邊為“仁勇”。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迎門是一面青石照壁,正面壁心嵌團龍石雕圖案,背面壁心為篆書“桃園結義”。照壁左右是磚石結構的鐘樓和鼓樓。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轉過照壁,即進入正殿所在的第二進院子。正殿面闊三間,捲棚頂,前有出廊。廊柱上有聯:“扶正統而彰信義功業同天地不朽;完大節以篤忠貞令名與日月常昭”。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殿門上懸“關帝廟”金字匾額,題寫者應該是一位叫韓首迅的書法家。客觀地說,這位書法家的字寫得真不錯,但經過廣告公司機器刻出來的立體字卻讓字的藝術感大大降低。殿內神龕上是冕旒袞服的鎏金關公坐像,兩側是手捧“漢壽亭侯”印綬的關平和手擎青龍偃月刀的周倉。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遊覽至此,按說就應該遊覽完了,因為天底下的關帝廟基本都差不多,只是有大小的區別:稍大一些的關帝廟一般會增加“桃園三結義”的內容,甚至把“五虎上將”都弄進去;更大一點的,像洛陽的關林,還會把廖化、王甫作為配享。而眼前的這座關帝廟,即使算上山門也只有兩進,沒有更多可看的內容。就在轉身要出來的時候,偶然發現有遊客走進了正殿西邊的跨院;自己是那種對什麼都好奇的人,馬上就跟了過去,結果發現原來這裡還有一座孔融祠。

有資料介紹說,濰坊的孔融祠最早由濰州太守韓浩、通判慕容公建立於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地點在當時濰州衙署的後面。為記錄這件事情,當時刻立了“孔相祠堂之記碑”,同時還建了一座“論古堂”,將鄭玄、韓熙載等30名賢達德義人士匯於一堂共祀,並刻立“論古堂碑”。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奉議大夫、濰州太守王居義與北海縣尹劉師讓對孔相祠堂和論古堂進行過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濰縣知縣宋兌將孔相祠堂與論古堂合二為一,易名為“名賢祠”。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濰縣知縣史善言將名賢祠移至縣城西北角。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濰縣邑人丁汝奇將孔相祠堂和“孔相祠堂之記碑”和“論古堂碑”一併移建於關帝廟西北側,也就是現在這個地方,孔融和關公由此就成了鄰居。

孔融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十九世孫,少有才學,是當時的“神童”,其“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與濰坊的交集在於他曾在東漢末年任過六年北海(今天濰坊的一部分)相和北海太守,故當時人稱“孔北海”。他在任期間,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政聲不錯。孔融與關羽在歷史上也有過交集,但不是東漢初平元年(190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因為那不過是羅貫中的演義,其實孔融並不在十八路諸侯之列,而是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孔融在北海被黃巾軍圍困向當時任平原相劉備求救的時候。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現在的孔融祠為近年修復,目前僅有一進正殿。正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殿門柱上的兩句詩:“多慚孔北海,傳教及衡門。”選自唐李德裕五律《餘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韋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寄詩以謝》的尾聯。把一首詩的尾聯放在對聯的位置,不知道設計者怎麼想的,難道除此之外就沒有對仗工整的詞句讚頌孔融嗎?我甚至覺得《三國演義》中對孔融的讚詞“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就非常不錯。因為後世對孔融的評價最中肯的莫過於司馬光的“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殿內神龕上供奉有手持書札的孔融坐像,背景畫是孔融最有名的幾則故事:讓梨、小時了了和答謝劉關張解北海之圍。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關老爺在這裡和孔融是鄰居

正殿前的庭院中,西牆下建有一條很短的碑廊,裡面存放著數通古碑,匆忙間未來得及仔細辨認都是什麼年代的遺物。

兩位在1500年前曾經有過一面之交的故人,最後在濰坊成為鄰居,共同受到後來人的追思和敬仰,堪稱一段歷史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