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讀書的人

善於讀書的人

讀了書,積聚了學問,還要懂得把學問融匯貫通化為己用。否則書讀了,還不算是學問,還不能成為你的本錢。

下面是一些"書讀了,變通化為己用"的例子:

民初詩僧蘇曼殊《本事詩》:"華嚴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愛我情"便是由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變化而來。另一首:"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是從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變化而來。這些句子儘管很像抄襲前人的詩句,但由於化用得妙,大家都一致認定是好詩。

宋朝歐陽修一次主持禮部考試,命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東坡應考,結果中了進士。歐陽修主持科舉,重視真才實學,文章要博通經典。在《刑賞忠厚之至論》文中,蘇東坡用了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堯時,皋陶掌刑法,要處死一人,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三次說應當寬恕。)歐陽修雖把蘇東坡點了進士,但對文章裡的"堯與皋陶"典故卻不知其出處,待蘇軾拜見時問她,你這典故從哪兒來的?

蘇軾說是《三國志.孔融傳》哪兒來的。歐陽修回家翻《孔融傳》,沒找著,再問蘇軾,此典到底是從哪來的?蘇軾說,我跟你說實話吧,那是我杜撰的。

原來孔融傳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曹操滅了袁紹,把袁紹的兒媳婦送給兒子曹丕,孔融知道了很不滿意,跟曹操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王時就把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自己的弟弟。曹操說,我知道你讀書多,這典故從哪兒來的?孔融說我瞎編的,你現在當代人能做出這種"賞女"的醜事,古人想必也能做出。蘇軾說,我是跟孔融的假設一樣,覺得憑著堯帝的那種寬厚之心肯定也能做出這樣的事來,所以我也瞎編了一個典故。

歐陽修逢人便說,蘇軾真是善於讀書的人,善於靈活運用書本知識,這種讀書是讀到了自己的血肉與靈魂當中,把書本的知識完全融匯貫通成自己的學養。這也就是我前文所強調的"讀了書,積聚了學問,還要懂得把學問融匯貫通化為己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