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提起李善长,在明朝开国功臣里应该位列第一,他是濠州定远人,从小就喜欢读书,有智慧有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并留下他做自己的参谋。

投靠朱元璋后,李善长为他出谋划策,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质供应,是朱元璋身边少不了的军师兼后勤部长。明太祖打江山的过程中,李善长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是他的功劳盖过了所有功臣良将。

朱元璋顺利即位后,于洪武三年大赏功臣,他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被授予丹书铁劵,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可免一死,在封赏诏书中,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至此,李善长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被朱元璋重用的李善长把控朝政大权,一方面可以说让朱元璋省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独断专权,当他告老还乡时,还向朱元璋推荐了自己的亲信胡惟庸做丞相。

没想到有野心的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间爆发了君权和相权之争,最终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案牵涉朝中大臣众多,至少三万人被杀,其中也包括他的推荐人李善长。

朱元璋不仅处死了曾经的功臣李善长,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放过,诛杀李善长家眷70余口。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已经暮年的李善长呢?有书君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 李善长内心傲慢目光一切,引起朱元璋不满。

朱元璋当皇帝后,封李善长为百官之首,交给李善长任意处置朝政大事的权利,李善长表面温和,内心对人极其苛刻,他在朝中极力树立自己的威望,让大臣们害怕他。大臣们对他稍有冒犯,便会被他上奏皇帝罢黜,在朝堂上与大臣们争权夺利,排除异己,同为开国功臣的刘基也被李善长在朝堂上辱骂,不得已告老还乡。

李善长的权势地位到达了顶点,有时将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朱元璋生病的时候,朝政大事都交给李善长处理,他自作主张处理后不向朱元璋汇报,也不问候朱元璋的病情。

朱元璋信任李善长,以为他会感恩戴德,没想到回报的竟是恃宠而骄,朱元璋看到了李善长极强的权力欲望,这让他很不满,恨得牙根痒痒,只是还念着李善长的功劳暂时没有动手。

虽说李善长告老还乡,但之前他的态度像一根刺扎进朱元璋的心里,以前一起打江山的情义已经被消磨光了。

二, 李善长自作聪明心怀两端,在朱元璋心里他就是和自己争夺权利的领军人物。

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萧何,萧何对刘邦确实忠心不二,不管是谁和刘邦产生矛盾,萧何都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不遗余力帮他铲除异己。朱元璋内心也是很希望李善长能够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他没想到的是,关键时刻李善长却选择做墙头草。

李善长之后胡惟庸为丞相,他大权独揽不仅擅自决定上下官员的生杀升降,而且内外奏章都要预览,这引起了同样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强烈不满,他和胡惟庸之间爆发了你死我活的君权相权之争。

胡惟庸一直劝说李善长加入自己的队伍,李善长没有答应胡惟庸但也没把胡惟庸拉拢自己之事向朱元璋汇报。后来,胡惟庸又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只是搪塞他,说自己已老,等死了之后他们再好自为之。李善长的态度说明他想隔山观虎斗,他并没有斥责胡惟庸也没有和朱元璋商量对策,是因为他心里打的是自己的小九九,如果胡惟庸胜了,他还是有机会加入胡惟庸的集团。

朱元璋对李善长如此信任,李善长对他却毫不忠心,事后朱元璋得知李善长知情不报,就将他划为胡惟庸相权集团一伙,并且因为李善长推荐人的特殊身份,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其实就是希望相权抑制君权的始作俑者,于是颁布了《昭示奸党录》,李善长赫然名列榜首,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之罪名处死李善长及其家人。

三, 李善长已经成为朱元璋继承者的隐形威胁。

在朱元璋心里李善长已经是对君权构成威胁的代表人物,自己在位可以雷霆手段打压,并且可以撤销相位以除后患,但是百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能够压制他们吗?

当时朱元璋立下的太子是朱标,朱标文弱仁德,根本就没有办法对付李善长这样的开国功臣,如果李善长有心再扶持谁登上相位,那时君权相权之争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决定为自己的继承者除掉这个隐形威胁,所以宁肯背负杀功臣的罪名也要执意为之。

就算他清楚李善长并无谋反之心,也要借此罪名杀掉他,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个更好操控的帝国。

为了斩草除根,还抄斩李善长全家七十几口人。保命的丹书铁劵最后成了一个笑话,李善长一直希望的是福荫子子孙孙,到最后却殃及家人,可悲可叹。

故事讲完了,有书君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从不满到失望再忌惮,李善长长袖善舞,在权利的游戏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朱元璋表演了人性不可信任的一面,正是他精彩的表演将自己与家人一步步推向了断头台。

故事发生在封建集权时代,但故事中折射出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人在顺境时如何选择自己的言行将决定福报有多大,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比逆境时的选择更能决定你的福报。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因大杀功臣而遭后人诟病,其中在胡惟庸案中受牵连者众多,前后有三万多人被杀,就连朱元璋最为看好的李善长也因恃宠而骄而落了个满门抄斩。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与朱元璋是老乡,年轻时就喜欢看书和谋略,也可谓是神机妙算,当年朱元璋打下滁州时李善长亲自来投,他在当地德高望重,朱元璋便把他收为己用,而李善长不负众望,将军队的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在面对郭子兴的利益诱惑时他没有任何动摇,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越来越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一众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封了六个人为公侯,其中五个是武功卓著的武将,只有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职人员,并且排名第一,封他为韩国公,用朱元璋的话说他就是“再世萧何”,可以说能够给予李善长的朱元璋都给了他,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与李善长结为儿女亲家。

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他还给部分开国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李善长的这块免死金牌却有些特殊,他自己可以免死两次,他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可见朱元璋是非常宠信,倚重李善长的。


反观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各种赏赐,褒奖看做是应得的,不但不珍惜,反而对朱元璋也是三心二意,他临退休时给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可这个胡惟庸看不是个善茬,早就有谋反之心,胡惟庸多次拉拢李善长,李善长都没有答应,但是他也没有告知朱元璋,完全持观战的态度,似乎就是想着朱元璋完蛋了他开始做就可以跟着胡惟庸,如果胡惟庸完蛋了,李善长还是继续跟着朱元璋,他两头都不得罪,而且两头都还能得到好处。

最终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了李善长,当时李善长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淡淡地说你好好的看上面的几个字,李善长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所以免死,除大逆谋反”九个字,只可惜他一家70多口人惨遭杀害。


看似李善长并没有谋反的实质,那朱元璋又为何要杀掉李善长呢?

1,朱元璋先立的太子朱标,后来又立皇太孙朱允炆,他们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将这些旧臣都带走,为子孙后代的江山铺平道路。

2,朱元璋得天下依靠的核心就是自己老乡淮西派的文臣武将,淮西派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钱,现在功成名就了,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在背后的芒刺,必须要卸磨杀驴,而李善长又是这个淮西派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不可低估。

3,李善长表面宽厚韫和,私下却在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党营私发展自己的淮西派势力,他嫉妒心极强,朝中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权威就会遭到无情的打压,特别是淮西派之外的刘伯温是他打压的重点,刘伯温也看不惯李善长的蛮横,多次据理力争,李善长以势相逼,,刘伯温肯定是斗不过李善长的势力,只好告老还乡远离是非中心,朱元璋也是看在眼里,并没有计较李善长。


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因谋反而引发的“胡惟庸案”,三万多人惨遭株连,但此时朱元璋碍于多年的情分,没有对李善长任何的处分,足以见朱元璋对李善长是有多大的忍耐性。

李善长位高权重却恃宠而骄,即使退休回家仍操控着朝中的势力左右朝政,且势力过于膨胀,日益成为皇权潜在的威胁,朱元璋不得不对他下狠手了,在审理李善长的下人时,他供出了李善长曾与胡惟庸串通谋反,因此朱元璋就以谋反罪将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处死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李善长致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的臣子地位,没有聪明地全身而退,贪恋权力,卷进政治的旋涡之中,朱元璋杀掉李善长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摧毁臣子的政治结盟,使得大臣不能专权,不敢专权。



遗产君



有李善长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换做赵匡胤,李善长一定不会死。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开国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杀李善长一家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已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朱元璋杀了十万左右官员和家属,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朝廷纲纪。据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向汤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长有个亲戚牵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长一直找朱元璋说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李善长不向朱元璋报告此事,不报告那就是同谋。



胡惟庸会谋反吗?胡惟庸是个文官,一开始是个老实人,虽然当了宰相,但是并无军权,怎么谋反?拿什么谋反?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晚上睡觉都睁开一只眼睛的人,大臣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侦察,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么谋反,怎么可能谋反?胡惟庸要说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点。

杀掉李善长就是因为前两个原因,借兵修房子和为亲戚求情。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两件事就可以杀李善长了,但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两件事就杀李善长,说不过去啊,为此只好刑讯逼供,把李善长牵连进谋反案,这样杀他一家,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李善长涉及谋反,当时就有人怀疑,上书质问朱元璋,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冒诛九族的风险参与谋反?结果这人被朱元璋关起来了。

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李善长案也是冤案!老朱在办这事上,不地道!


坐看东南了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宰相:不作死,也会死。

有一句话叫“不作死,就不会死”,而我认为李善长“不作死,也一样会死”,何况他还一再“作死”?

为什么?往下看。


首先,李善长是何许人?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其次,李善长怎么作死的?

李善长,明朝“重量级”开国功臣,与刘伯温同为朱元璋左膀右臂,一路跟随朱元璋,鼎定天下。可谓劳苦功高,还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朕之萧何”。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集团的地位之高!


建国之后,李善长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左丞相,后获封韩国公,地位显赫,位极人臣。为独揽朝政大权,掌控庙堂,李善长排除异己,打压同僚,大结党朋,愣是排挤走了右丞相,自己成了中书丞相。可谓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了。

然而朱元璋是个狠角色,大臣结党擅权的事儿,怎么可能容忍?朱元璋要的是皇权至高无上!于是“相权”与“皇权”,产生了矛盾。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强人朱元璋获胜。李善长深知朱元璋之狠,结党擅权、广植党朋,犯了皇帝大忌,于是趁着年老的油头,申请告老还乡,为保命想溜之大吉。

这一次强人朱元璋忍了,非常干脆的批准了他的请辞,临走还赏了一座在杭州的豪宅给他,以示宽慰。(我怀疑朱元璋这是想先稳住李善长…)


其三,李善长 “作死”再度升级!

告老还乡后,豪宅美妾的李善长,小日子过的赛似神仙。还娶了好几房年轻小妾,悠哉悠哉。故事说到这里,你以为李善长的人生就这么完了?NO!李善长,可没那么简单!


大明第一案:胡惟庸(剧照)

李善长看似退休了,但是人退休 心可没退休啊,企图通过扶植一个胡惟庸,从而来变相遥控朝政。于是,退休前特意举荐了胡惟庸为丞相。李善长与胡惟庸一党,往来接触频频。密谋于暗室,点火于基层。

胡惟庸一党,在朝中阳奉阴违,肆意打压朝臣,甚至连开国功臣刘伯温,都被胡惟庸害死了。(当然,朱元璋这是借刀杀人。)甚至最后发展到,权势熏天的胡惟庸扬言谋反(是不是真谋反,不得而知),李善长居然说了一句:我活着,你们不要反,等我死后你们再反,我就不管了。

看来李善长真的老糊涂了,这种话也敢随便说?真的是: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他?


最后,李善长不作死,也会死!

这一切,朱元璋的无孔不入的特务们,都一一禀报了老朱。得知一切后的朱元璋,假装不知,引而不发,欲擒故纵。真的是老朱欲让你们灭亡,就先你们疯狂吧!


最后该收网了,朱元璋借 胡惟庸谋反案,连坐几万人,血流成河!胡惟庸一党连根拔起,已经退休的暮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满门抄斩!从此废除丞相制度,永不再设!

实际上,即便李善长不作死,也一样会死。李善长的行为,正好为朱元璋“大杀功臣”找到了有利借口。徐达、刘伯温、蓝玉等等这些陪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功勋元老,几乎都被屠杀殆尽……


关注“峰子奇观”,奇趣历史随时看!


峰子奇观


李善长自己作死,谁能救得了他。

明朝建国后,李善长作为宰相,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那个年代的宰相权力之大,已不是唐宋时期的宰相可比。唐朝时,宰相权力分为三省,之后又加上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利更为分散。

北宋时,还有“参知政事”、“枢密使”等等,皇帝权力稳固的很。但是经过“靖康之变”,北宋的政治结构被破坏,南宋的历任宰相都是权臣,从秦桧掌权近20年开始,史弥远、贾似道等等,无不掌握朝廷大权十几年。

原本的唐朝的“三省制”经过宋朝成为“两院制”,进入元朝更是成为了“一省制”,全部有中书省说了算。

在这种背景下,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重臣,权威是很大的。



朱元璋又是强势的帝王,权力不在他的手里,他当然要夺回来。李善长识时务,主动退休了。但是临走时,他推荐了接班人—胡惟庸。

胡惟庸,战争年代没什么功劳,做过县令等小官。李善长选中他,就是看中他资历浅、好控制。

没想到啊没想到,胡惟庸当了左丞相后,把右丞相汪广阳挤了下去,独揽相权,成为了中书丞相。日后贪污腐败,把无数的人拉下水,更是想再接再厉向朱元璋发起挑战——当皇帝。

面对胡惟庸的拉拢,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没人比他了解朱元璋的可怕。可是他的弟弟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经常在李善长的面前劝他上船。

可能是他老糊涂了,也可能是有别的想法,有一天他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不能反,我死了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

得了,有这句话就行了。



朱元璋怎么可能容忍李善长说这种话,做这种事。在胡惟庸案爆发后,李善长全家被诛。

可见,李善长是没有站对队伍,也没有管好自己的嘴。

言多必失。


温乎


老朱杀了李善长,实在是不应该。不过老朱要杀他,实在是随便就可以找到几个理由。

当年胡惟庸案的时候,胡惟庸在事发之前曾经告发李善长谋反,不过当时老朱没在意,他也知道李善长不可能谋反。后来胡惟庸被杀的时候老朱这才知道,原来胡惟庸曾经策反过李善长,不过李善长没同意。



不过这事在老朱心里就是一个过不去的梗,既然这样,李善长肯定知道胡惟庸居心不轨,但是却没有向老朱告发,知而不报就是罪过,当时不清算是因为还没轮到他。

等过了几年,虽然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但是老朱始终都没有忘了他,生活上也是经常派锦衣卫去寒嘘问暖,就看看他在干嘛。

而且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还是收了胡惟庸的贿赂,好几百两银子呢。胡惟庸案,李善长有脱不了的干系,最起码用人失误,这也是要处罚的。

且不说老朱本来气量就小,就说受贿,识人有误,知而不报,这一个哪一个老朱都能单列出来说事。

所以说李善长的死,怪老朱气量小,也怪他自己不小心。


听历史说话


的确,很多会说李善长都一大把年纪了,让他安享天年老死算了,毕竟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帮助可不是一点两点,但是在同情的同时你更加应该知道李善长是犯下了什么罪才会被杀的,而且还是李善长的全家都被处死,不单单只是一个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善长究竟是犯了多么大罪,所以朱元璋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这么做,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兔死狗烹的事情又一次上演了。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很早就已经追随朱元璋了,而当年也是朱元璋认识高人,废了很大的精力才把李善长请到自己的身边做谋士,但是李善长终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不仅多次立下大功,把军队前前后后更是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李善长在小谋略上面还是可以,主要是在管理上面更是精通,但是谋略就有一些逊色了。



后来有人就举荐了一个堪比诸葛亮聪明的人给朱元璋,此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的确是聪明,还是多次请教才出山相助,但是刘伯温一来最担心就是李善长了,因为如果朱元璋宠信刘伯温,李善长可能从此就得不到重用了,尽管刘伯温多次表示不会和李善长争宠,但是李善长仍然有些担心,所以后来就推荐了一个自己的弟子胡惟庸给朱元璋,目的就是想用胡惟庸去和刘伯温争宠,不至于输给他。



此举其实完全是多余的,李善长和刘伯温各有所长,朱元璋离开他们其中一个估计都不行,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总共就封了六个公侯,其中五个是武将,而另外一个就是他这个谋士李善长,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理,孰轻孰重还是很明白的,但是因为李善长当年的举荐,胡惟庸的确是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这个人做人太过傲慢,而且有谋反之心,后来也就酿成了大祸。



朱元璋建国之后一直很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让当年那些战功赫赫的人安分的生活,而不是到处惹是生非,比如蓝玉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刺,蓝玉多次贪赃枉法,广收义子,但是念在开国功臣的面子上,朱元璋又不好下手,但是每次朱元璋想要死死按住那些人,让他们安分的生活,他们就总是不顺从,反而是就是要到处搞钱。



这时候以蓝玉为首的那些旧臣就找到了胡惟庸,而胡惟庸也多次找李善长想要谋反,但是很多次都被李善长拒绝了,后来李善长打算回去养老,把胡惟庸就推到了丞相的位置,这时候的胡惟庸更是无法无天了,就在准备和蓝玉等人密谋造反的时候被朱元璋发现了,而李善长则是被发现了和这些乱党的书信来往,才知道李善长早就已经参与其中,胡惟庸事件参与的人有一万多人,而这些人最后的下场和李善长一样,都被杀了。


史中醉


遥想当年那场邂逅,你羽扇纶巾,我挥斥方遒;你指点江山,我惊为天人。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朱元璋与李善长这对曾经被誉为“刘邦与萧何”的最佳CP,终于还是到了要分手的地步,何至于斯。

世界上唯有利益最长久,隋炀帝欲摆脱门阀的控制,三征高句丽,征百万民夫以修大运河,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唐太宗选择李治,没有选择李泰,何尝不是想扶持山东士族以抑制关陇集团;宋太祖黄袍加身,为防止藩镇作乱,杯酒释兵权,以一杯酒全了群臣之义。

朱元璋驱除蒙元,一统华夏,创建明朝,也造就了淮西勋贵集团,李善长以一介文官成为淮西集团的头面人物,淮西集团已经尾大不掉,朱元璋如鲠在喉, 他必须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继任者能否镇得住骄兵悍将,勋贵集团是否会成为皇权稳固的绊脚石,因此对淮西集团以及李善长防范心理日益增强。

李善长其人“外宽和,内多忮刻”,空有萧何之才,无容人之德,待人刻薄,善妒,经常借着权势迫害他人。洪武四年,以体面的方式致仕,你说退休了在家钓钓鱼,看看报纸,逗逗小孙儿多好啊,偏不,李善长栈恋权势,利用自己的大V影响力插手朝中事务。是可忍,孰不可忍,凭这一点,朱元璋也不可能饶了他。

后李善长想翻盖宅子,便向汤和借300兵士,汤拒绝并告发;李善长有一亲戚犯罪,善长多次求情,触怒了朱元璋,经审讯,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谋逆案有关;加之,占卜师据星象所得将有灾祸降临,于是已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难逃一死,全家七十余口都被处死。

有理由相信,朱元璋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除掉李善长,毕竟曾经群臣相知,然李善长不懂明哲保身,继续作死,因性格原因得罪了太多同僚,墙倒众人推,所谓三人成虎,最重要一点,后来朱元璋确实动了杀念,作为淮西集团的名誉董事长,杀之更有威慑力,即使李已年近八旬,不杀难以瓦解淮西勋贵,好吧,朱元璋举起屠刀,心想老伙计再次发挥一下余热吧。


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小格格爸比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问题。


当时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太孙朱允炆,他们都为人仁厚,性格软弱,朱元璋怕百年之后,自己的接班人对付不了这些开国功臣,威胁大明江山,因此在自己临死之前,他要想办法把这些旧臣杀掉,为继承者扫除障碍,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而李善长才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朱元璋自然不能留他。



我认为李善长被杀无非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同乡,都是淮西人士。而汤和、徐达等等武将也都是同乡,所以使得李善长能够和这些武将们打成一片,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淮西集团。朱元璋虽然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他知道这里面的利害之处,最后是必须除掉的。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所以,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却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心理剧增。



第二,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被揭发,受牵连的人达数万人,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胡惟庸的老师,又是胡惟庸丞相之位的推荐人,李善长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为继承者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要扫除的目标之一。

专注于历史解密,分享历史趣闻,尽在李哥讲史,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关注点赞或者评论!我会每天随机抽取5位加关注的小伙伴,送出50元现金红包!


李哥讲史


有个故事:太子朱标太子是个善良仁慈,心肠细软的人,每当兄弟犯错被父皇处罚,朱标都会站出来求情,朱标对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不满,于是朱元璋就递给朱标一根荆棘,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荆棘不敢接,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将上面的刺一个个的拔下,然后递给朱标,说:“你现在敢接了吧?这些功臣就如这荆棘上的刺,我今天杀他们,以后我就可以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你。”

所以,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后来太孙朱允炆,都性格偏软,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有一帮战功赫赫的功臣当朝,因此他要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朱家江山永固铺平道路,而李善长才能出众,堪比汉代萧何,当然不能留着了。

具体而言,李善长具体被杀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朱元璋方面: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皆为淮西人。建国初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卓绝的武将,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虽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登基后,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文臣头子,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防范剧增。


  2. 李善长方面:洪武四年,已经位高权重的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但他身离官场却还时常迷恋于权势,以至于在朝堂的影响力依旧很大,而且老谋深算的李善长和忠厚老实的汤和不同,李善长是以谋略起家的,他的谦退只会被朱元璋认为是一时的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长退休,他依旧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