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就越到位,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如何避免误解?

五峰道人796


题主,您好,我来回答一下您的疑问。


一、书读得越多,并不意味着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越到位。

读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读,一种是泛读。精读一本书,胜读十本书,因为在精读的过程中,把书真的读透了,也读薄了,也读到自己的头脑里了。而泛读一本书,实际上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已。因此,相对于前者,后者有时也只是浪费时间,对提升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二、书读得多的人,如果深度和广度到位的话,话会说得深刻,但不会尖锐。

书读多、读深了,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涵养人的性格,扩展人的知识面,提升人的智慧,当然也可以从更深刻的、更多向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并且不会轻易地进行价值的判断,当然也极少出现带有情绪化的尖锐表达。说到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尖锐如果带有情绪,那么就不是深刻;真正的深刻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真正的深刻是尽力保持价值中立,并能对牵入其中的人带有同理心。

三、读书只是人成长的一条路径而已。

人的知识的获得、看问题的深刻,需要借助于从不同方面获得的资源。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您看,人的成长 ,包括看问题的深刻,是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路径来修炼自己的。光靠读书这一路径,真的不是绝对可行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清风说心理


读书越多,并不必然看问题深刻、广泛。

一、只读书不理解(未消化)不行,结果是书是书,人是人,两张皮。书读的再多也无用。

二、读了书不思考、不体会、不辩别。只能越读越糊涂,无所适从。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书。书本上的观点相互冲突的比比皆是。甲书说是(例如孔子是大圣人〉,乙书说非(例如说孔子是大混蛋)。

三、只读书不运用,不实践是书呆子。书会越读越傻。现实生活中,有的读书人十分偏激。自认为知识丰富,真理在握。说话别人很难理解,很少有人认同。(例如范跑跑)。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学以致用是关键。一个人读书再多,也没有图书馆藏书多,也没有计算机的内存多。

看问题深刻,读书只是条件之一(简接经验)。更重要的是体会、经历(例如.,走万里路),试验(科学技术类),思考(消化、吸收、批判、鉴别、感悟、觉悟…),尤其重要的是不断运用、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问题广泛。决定因素并不主要是看书多少。更关健的是看问题的高度、角度。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视野开阔才能看的广。不少读书人,被书本所禁锢(非礼勿视),选择性失明。只看好,不看坏;只看了有字书,没看到(不会看)无字书;只看到美好,没看到(不愿看)丑恶,只看光明,不看黑暗;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或者相反。只看到自己喜欢的,没有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因此,这种读书人看问题极端、片面,不切实际,难被认同。

这种读书人自认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自认尖锐、深刻。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外人感受则是觉得这些读书人尖酸、刻薄。不食人间烟火。傻x一枚。

要想不被别人误解,也许要想别人所想。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理解别人。说别人听的懂的话(说大白话,不说书面语言,不故做高深),放下身段。端正态度。考虑对方立场,顾及对方感受,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语言、按受程度…。


二亿六老人


那说明书读得不够。😓

继续读!好好读!

真正把书读通了的,自然是一通百通,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这样的人

必定是智慧的,包容的,宽厚的。

所以,真正的大家,不会尖锐尖刻。

只有像我们这样的半桶水,摇摇晃晃,才会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装逼卖弄喋喋不休。。。

这是修炼境界高度的差别。

功到自然成。

装,是装不出来的。

^O^





观沧海GCH


何必去解读?你读的书和别人的经历都是影响个人观念的原因。你有你的观点,别人有别人的态度,想要纠正别人的态度,就是把自已置于别人的对立面,使冲突不可避免。

你说,你读书读得多,并不代表你能读懂人。再说,你说的"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就越到位,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也不竟然。诚然,读书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看问题相对全面一点,深刻一点,但不代表读了点书的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真正读懂书的人,也是社会生活上过得成功的人。这种成功不是名和利之争,而是能使自已平常心看待事物的能力。当自已的观念,别人不接受的时候,可以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正视别人正确的观点,及时改正自已的错误观点。当自已的意见不被别人采纳的时候,应有的态度是保留自已的意见,而不是强勉别人去接受。

我们在对话中,首先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在别人说话过程中适当用点头等姿态语言表达同意,为发表不同意见尽量营造相对柔和的语言环境,只有尊重对方,对方才会重视你的意见,才不会有抵触情绪。


多知事


读书多,就是掌握的理论多,用在实践上,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也经历有在中国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包括“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等。如果只是照搬照抄,错误的例子也不少,而且还是以付出流血牺牲的惨痛代价。因此,理论结合实际,不是句空话。

读书多,不一定就能看问题有深度、有广度。因为这个深度和广度的判断,只能以“实际”而论,还得靠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亦有之。也有说:知易行难。理论不能结合实际,就是两张皮结合不到一起,有心无力,起不到作用。

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和一致的行动。做不到这点,要么可以说读书不到家,要么可以说可以作典籍无法成为思想。思想的力量是大的,是有力量的。也只有博览群书,深刻的理解实际,才会有力量。

有误解,太过犀利尖锐,指的是问题的严重性。人可以发现问题,那是有这个心。但后续的,还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识别、分析到解决,就是“实践”的过程。有读书的基础,学习,有学,更要有习。

学习,也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呵呵说吧


应该说的话不是更尖锐,而是更容易考虑听话者的感受,说出去能给对方容易接受和有好感受,这才是学的最高层次。而不是学得一点皮毛,拿着像钉子东戳西戳,让所有的人都感到你的肤浅而不是才华。就像下棋,只能看到两步,三步的认为水平就好了?真正高水平的能看到七步,八步去的。能看到问题所在,又能看到针对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合适不合适才是关键。。


北瞟


看问题的深度广度真的到位的话,就接近佛或神或道的视角,什么时候见过佛或神或道说过话?😄懂得越多一定越厚道中庸善良~~


贡献018


首先,命题有问题,读书多不一定就思考问题深入,其次,自认为思考问题有深度有广度的,绝大多数都是半桶水


微雨泣南墙


那是书读的还不够多,读书会让人心性沉稳,秀外慧中,怎会锋芒毕露,观点也许会更深刻透彻倒是真的,但不会把场面搞尴尬的


行者入药


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表达着一个人真正的内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