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之后,战国七雄都能复国,最强的秦国为何无人复国?

刘军


秦朝灭亡之后,农民起义四起,人人都打着一个复国的旗号。可是秦朝灭亡之后,其余六国都能复国,最强的秦国为何无人复国?

笔者认为,首先复国很大可能只是一个旗号,古时候出兵讨伐或者起义造反的时候大多讲究个由头,不然很少有人为之卖力,这也叫师出有名。而在秦灭之后,能最大程度煽动人民情绪的当属“复国”这个口号。

纵使其余六国之地真的有人想要复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国家有哪些。

楚国复国的国君叫做熊心,楚怀王熊槐之后。楚国灭亡后他流落民间,成了放牛娃,项梁采纳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拥立他来做头号傀儡,以此号令天下,而项梁本身也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

赵国复国大军中,第一任赵王叫武臣。他原本是陈胜麾下的一个小头目,攻占赵国故地后自立为王,可是他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很快被人杀掉。他的属下张耳陈余不得已,又找了个本地的旧赵国贵族顶上,这个贵族便是后来的赵王歇。

齐国的复国国君叫做田儋,从姓氏就可以看出他是齐国贵族后裔,后战败身死,其弟弟田荣继承了齐国国主的位子。

魏国的国主原本是陈胜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个义士,便主动让位给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国国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韩国是大智囊张良的母国。张良在秦末大起义中矢志复国,然而无奈韩国实在后继无人,找了个叫做韩王成的贵族后裔,为项羽所杀,后又找了另一个贵族后裔韩王信,跟着刘邦成就大业。

列举了其余各国的复国情形,我们可以发现些许共同点:拥立宗室贵族才有正当名义,才有了一个复国的主心骨。

然而,反观秦国,自胡亥二世登基以来,赵高弄权,残害忠良、逼死宗室。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被一个太监荼毒殆尽,这也直接导致了秦国复国没有能够拥立的贵族宗室。剩下的旁系宗室也难当大任,没有复国之能。

除了需要拥立一个宗室贵族作为主心骨,百姓的响应也尤为重要。

然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一些残暴的政策措施,直接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加之刘邦入住咸阳城后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早就不思念故国,转而投向刘氏了。

此外,

秦国的将领朝臣也因为赵高而几近凋敝:李斯被杀,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赵高,就是死于非命;武将中,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王翦被俘,苏角战死,蒙氏一家被除,哪里还有可用之才。

没有宗室血脉,没有皇室贵族,没有百姓支持,没有能臣武将,飘摇华夏,谈何复国?缺少了诸多的必要条件,秦灭之后,其余六国都有人揭竿而起意图复国,可是唯独秦国无人复国,只能说自食恶果,自作自受。


邓海春


简单来说,六国复国就是在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换算一下,为什么六国没能统一?因为秦国是站在六国尸体上统一的,而六国复国,也是站在秦朝尸体上完成的。

秦朝末年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继而烽火燃遍中原,由于秦朝中央策略失当,起义军越发壮大,秦朝反而日显颓势。

造反并不是喊一声就有了跟你卖命的,想要聚集人心,必须需要一个旗号。陈胜吴广起义时用了很多手段凝聚人心,先占卜,然后在鱼肚子里放入“陈胜王”的帛书,接着派人假装狐狸大喊:“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吴广举的大旗有两个,一是秦二世的哥哥公子扶苏,理由为“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二是楚将项燕,理由是“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这两个旗号的共同特点是得民心,而且有许多人相信他们没死,只要起义军“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就会“宜多应者”,大事可成。

陈胜这种扯大旗的本事被他的手下很好地学到了,在起义进行中,不断有人脱离陈胜领导的张楚政权,要么自立,要么找一个名士或者六国遗族,建立新政权,于是乎,赵国、魏国、齐国、燕国、韩国、燕国统统起来了。

六国最短的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最长的更是有八百多年历史,而秦朝统一不过十余年,一朝反秦,复国无疑是最能煽动民众的口号,而这时候秦国以天下共主身份镇压起义军,直到被起义军推翻。

秦朝被灭后,项羽进行了分封,一共有十八路诸侯,其中秦国旧地被一分为四,包括三秦和刘邦的汉国,为何这时候秦国没有出现复国呢?

宗室少肯定不是原因,尽管秦二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开杀戒,但赵高不也找了个子婴?子婴还有两个儿子呢,就算项羽入咸阳后把他们都杀了,几百年的秦国宗室不可能一个人都找不出来,像项梁要找楚国宗室,放羊娃雄心都能成为楚怀王。

最重要的是没人去做这件事情,一是没什么人怀念苛政的秦朝,二是十八路诸侯是建立在秦朝尸骸之上的,就算在三秦一汉压制下出现一个秦国,项羽是打呢,还是打呢?压根就没人敢啊。


平沙趣说历史


先看看复国的都是些什么人,在对比秦国就一目了然。

(1)楚国

楚国复国的国君叫做熊心,是楚怀王熊槐之后,楚国灭亡后他流落民间,成了放牛娃,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把他拉来做傀儡,号令天下,而项梁本就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

(2)赵国

秦末大起义中第一任赵王叫做武臣,原本是陈胜旗下的一个小头目,攻占赵国故地后自立为王,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这位赵王的命不够硬,很快被人干掉,属下张耳陈余不得已,又找了个本地旧赵国贵族顶上,这便是后来的赵王歇。

(3)燕国

第一任燕国国君叫做韩广,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小吏,秦末大起义中投靠了第一任赵王武臣,担任先锋官,攻克燕国故地后,在燕国贵族的怂恿下自立为王。项羽分封天下后被部将臧荼取而代之,他们哥俩与老燕国都没有关系,算是借尸还魂。

(4)齐国

齐国的复国国君叫做田儋,从姓氏就可以看出是齐国贵族后裔,后与周市一起援救魏国,战败身死,其弟弟田荣继承了齐国国主的位子,大家都是齐国贵族后裔,不是外人。

(5)魏国

魏国的国主原本是陈胜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个义士,认为大家既然是打着六国的旗号起事,就应该尊六国贵族的后裔为君主,所以主动让位给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国国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6)韩国

韩国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也是大智囊张良的母国,张良在秦末大起义中矢志复国,无奈韩国实在后继无人,找了个叫做韩王成的贵族后裔,为项羽所杀,后又找了另一个贵族后裔韩王信,此君倒是跟着刘邦成就大业,但后来又叛逃匈奴,武帝时期的男宠韩嫣就是他的后裔。

看完这些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复国靠的不是皇室子孙,就是贵族后裔,而秦国恰恰没有!

据史记推算,秦始皇有24个儿子,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但这位胡亥少爷上台后,为了稳固大位,把哥哥姐姐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而自身又没有子嗣,他死了秦始皇的后裔也就断绝了。

往上数,秦始皇有个弟弟叫做成蟜,但此君和哥哥争夺大位,被干掉了。

再找找,秦始皇老爸庄襄王倒是兄弟众多,据吕不韦所言,有兄弟二十余人,但不知为何,后来都销声匿迹,可能是不受重用,也可能是死于宫廷斗争。

再往上找,就快出五服了,还是算了吧!

皇族死亡殆尽,大臣也没几个能用的。

名臣李斯,既是丞相,又是秦始皇亲家,早早被赵高干掉,儿子也一并被杀,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赵高,就是死于非命,能用的很少,至于武将,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王离被俘,苏角战死,忠于太子的蒙氏一家早早被铲除,哪有可用之才。

加之刘邦入关以后,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早被赢氏暴政折磨的苦不堪言,早已不再思念古国,一来一去,秦国就被遗忘了。



日慕乡关


秦国没法复国。一方面的确是因为秦国为了统一六国,把该得罪,不该的最的都得罪了,导致秦始皇往后一脉单传,导致上层建筑复国的人手不够;而秦朝见建国时间又太短,老百姓对大秦的认同感也不够,所以没人复国。

但是从客观条件看,秦国并不具备复国的能力。

毕竟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古都是什么概念?意味着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比起同类型的其他地区,要富裕的多,老百姓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也淡很多。

苦大仇深的认同感需要苦大仇深的生活环境才行,但是在首都,再怎么样生活条件也差不到哪去。

比如在晚清,即便清政府再穷,人们靠着皇城,生活都不会艰难到哪去。实在不行,每天皇宫里的剩菜拿出来,都够开一个流传到今天的铜锅涮肉了。

所以即便大家对秦国仍然有认同感,但对起义的意愿也就没那么强了。复国了能怎么样?

但是。

对秦这个地方来说,但凡起义有好处,该起义还是要起义的。比如明朝的李自成。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谁干革命呢。


酒骑风


题主出题仔细点。

秦末农民起义,带翻全天下的人起来反抗,推翻秦朝的统治。

这只有两个陈营。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反抗秦朝的几个势力集团。这个集团有起义军,六国王族残余势力,项梁刘邦等人的地方武装……他们都在合力抗秦灭秦。

之所以六国能复立,也仅仅是一种分散秦军势力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六国复立后以自己本国为单位号召引发自己的民众起来斗争独立,让秦军疲于奔命。

但复立得越快,散得也快。章邯带着郦山兵团,势如破竹,镇压了陈胜,又败项梁,楚国被迫迁都。在此之前,赵国复立的是陈涉手下的武臣,燕国的是武臣部下韩广,魏国是其后裔魏豹,韩国的是张良立的韩成,齐国的是田荣,楚国的就是熊心楚怀王了。这一形式,看上去很美,听着也顺耳。可一碰秦兵就溃散。这也使章邯自大,以为这乌合之众成不了事,才打了定陶之战,就匆忙去赵国帮王离围巨鹿。

秦军投降项羽时,刘邦已经灭了秦国。秦国至此消亡,谁还敢去复立"暴秦",暂时还沒人敢提这事。

项羽封十八路诸侯,秦地被划分为三分,叫三秦。这秦国也是算得上"复立"了的。但越来越小。至于其他六国,被项羽换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项羽灭了"七国"而建十八诸侯国"。比如燕国,燕王是臧荼,赵王没了,叫常山王,韩王成被杀,郑忠作了韩王,齐王田荣不服,不接受项羽任命而造反。魏国挪一部份给西楚国,魏王变成西魏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他也来划分过一回,原七国之地,在他手中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至汉初,全被刘姓王占据。战国七雄才被完全消解。





劉一千五


这么说吧,秦国能够称雄战国一统天下,靠的是商鞅变法积累的国力,而变法的过程是全民皆兵,全民财富为军费,结果就是榨尽秦国百姓每一滴血汗,统一六国前,以军功为饵尚还可以统驭,统一六国后秦国继续这个国策,又没有军功诱惑,已经丧尽秦地民心无法收拾。再者,变法还导致秦国老氏族分崩离析,上层已经垮掉,下层民心尽失,请问还有谁来为秦复国?其他六国刚好相反,原本统一之前,各国的政策都比秦国要宽松,秦国统一之后,把原来秦国的一套压榨政策,加在列国百姓头上,他们自然不堪忍受,与其说他们想恢复故国,不如说他们想求的活命,当然有动机也有动力复国了。


一抹天青


秦国的芯子已经烂了,被赵高和秦二世全部搞烂了!

怂恿秦二世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赵高干掉了李斯,干掉了秦二世,干掉了所有愿意忠于秦王朝的人!最后秦将章邯在消灭义军的时候都不知道为谁而战了,还是为了大秦吗,是为了秦二世,还是为了赵高?胜利的秦军也没有了军功,没有了相应的奖赏,他们也没有了战斗的意志!被赵高毁掉的烂掉的秦国哪里还能复国!

而山东六国就不一样了,秦始皇也是对他们太好了,只是把这些贵族迁到了关中地区,而没有把他们杀掉!而且真正复国的也不是这些贵族了,不是当年的那些贵族,而是新的野心家,楚国的项梁,还有英布、张耳,陈馀,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魏豹,申阳,韩成,司马邛,赵歇,吴芮,共敖,韩广,臧荼,田都。


鹏程日志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七雄中包括秦国,而复国的是其它六国,之所以没有秦国,是因为六国除了复国,还反秦,况且也不可能让秦国复国。



虽然六国都有复国,但复国后的六国早已不是战国末期的六国了,物是人非,国名虽然还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但国君早已不是原六国国君的后人。

那为什么秦国无人复国呢?



首先,六国复国是打着反秦的旗号来复国的,陈胜吴广起义后,全国各地的反秦义军,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反秦过程中,原六国的土地相继被起义军占领,如陈胜手下的武臣攻取赵地后,自立为赵王,武臣又派韩广攻取燕地,韩广又自立为燕王。而魏王魏咎也是陈胜的手下人立的,齐王田荣是自立,韩王成和楚王熊心是项梁所立。

而这六国都是反秦的,最后六国合力灭亡了秦国,进入关中,不可能会让秦国复国。

其次,秦国宗室已被秦二世胡亥杀的干干净净。胡亥即位为皇帝后,为了巩固权力,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自已兄弟姐妹及宗亲势力的屠杀,将秦始皇的20多个儿子和10多个女儿全部屠杀,而胡亥本人又被赵高杀了,之后赵高立了子婴为秦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子婴向刘邦投降,后来又被项羽杀了,秦国的所有的宗亲势力毁于一旦,没有力量领导复国了。



再次,秦国军队的覆灭。秦国的主力军队,50万在南越没有回来,另有40万在巨鹿在项羽击败,其中有20万人被坑杀,其它的不是投降反秦义军,就是被杀了,在关中的秦中央军被刘邦击败后,大部分投降刘邦,秦国损失军队近100万人,而这些军队大部是秦国的关中子弟,导致秦国人口大减,再也无力翻身,更别谈复国了。

最后,秦朝被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又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建都长安,也就是关中的咸阳附近,汉承秦制,算起来刘邦建立的汉朝和原来的秦朝除了统治阶级不一样,其它的大部分一样,刘邦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同时在原关东六国实行分封制,但封的是汉朝的功臣及自已的亲属,不可能再让秦国复国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秦朝灭亡的原因一方面是内政不修(赵高专权,杀了扶苏、蒙恬等一大批帝国的精英),此外为了巩固政权,胡亥听信赵高杀了宗室一大帮人。此外我们还应熟悉秦朝的律法,从商鞅变法以来,贵族取消了世袭制,意味着你必须通过自己努力立功来获得爵位与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秦军能横扫六国的重要原因,因此秦朝宗室实力很小。

另一方面就是农民起义与六国贵族势力的建立,他们的目的本来就是消灭秦朝,而且项羽在进入关中后杀了投降的子婴,烧了阿房宫,可见其对秦朝的痛恨,此外,秦帝国经过秦始皇、胡亥的治理,因为严刑峻法,加上胡亥更加残酷的剥削和赵高专权,本来就民怨沸腾,当刘邦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民众都欢呼雀跃,你要清楚这是关中,秦朝的大本营尚且投降,那其他六国土地的农民本来就心怀故国(加上贵族的煽动),因此反秦之众呈燎原之势,虽然有章邯率秦军作战(很多人认为只是刑徒组成的军队),大破陈胜,李广。但后来投降项羽,而且被项羽杀了其投降部众,但有人也提出疑问,秦军主力为什么没参战,跑哪里去了,你要知道秦国在统一之后军队主要被用在了北抵匈奴和向南征服百越上去了(其中征服百越元帅为任嚣,统军50万,抵抗匈奴的蒙恬统军三十万),这基本上动用了整个帝国的军队,因此造成国内无兵,但为什么不调回去平乱呢?因为赵高杀了蒙恬,怎敢用蒙恬的兵,且他是先诬陷蒙恬有罪,然后抓他一个人回去,蒙恬不是不知道回去会死,但他认为皇帝定会还他清白(蒙家三代为将蒙骛、蒙武、蒙恬为帝国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且蒙恬在遗书中说自己宁死也不辜负先皇及祖上教诲(遗书曹操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因此他没有选择带兵去进京,而南方的军队,因为任嚣早死,赵佗接班,他听到内地战乱,决定占百越为王,因此他杀了那些不愿留下的人,坐观秦朝灭亡。

此后赵佗还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于系。

无人振兴秦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全天下诸侯都反秦国,怎么还会允许秦国复国呢,且就算有侥幸逃到民间的宗室皇子,又有谁肯拥立他,全国老百姓很秦国皇帝直咬牙,如果他承认自己是宗亲,说不定还会被举报杀掉。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刘邦为什么那么顺利攻入关中?(要知道当年几国联合进军尚不能破函谷关)一方面是军队少,据称任器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有一大半是家属(这一点也比较可靠,毕竟战国人数有限,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军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移民(一方面加强内地与少数民族融合,巩固统治基础。另一方面,避免士卒恋家,加强对边地的防守),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清朝也用过,而且派遣的人大部分为关中秦人(因为秦人可靠,你要排六国军队,指不定会造反),而且在灭掉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挑选了很多六国贵族与富商进入关中居住(防止他们找事),因此关中秦人比率急剧下降,再加上刘邦采用张良的偷袭战术,因此轻易进入关中。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谢谢支持




浮生半壶酒


秦被六国所灭,在当时秦国人可能就像被关押的囚犯一样,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六国的监督。尤其是项羽将秦国分为三份,就是要分裂它,不让它统一,也就相当于告诉有志者,“你想统一复国吗?没问题,先把这三秦之王打败再说。”

有人在想,三秦之王都是秦国人,他们不想复国吗?

可能也想过吧,不过在那个年代,他们要复国需要很多资源。

第一、兵力,秦被推翻后,被分为三个国家,由章邯、司马欣、董翳管理,这三个人被项羽封王,兵力削弱殆尽,尽是一些老弱病残。项羽没有考虑当时的刘邦,一直在想着如果压制秦人不能复国,所以在这么少的兵力下,秦人很难复国。

第二、政治资源,六国复国都是找的先王子嗣,由他们继位,既能收获政治名望还能通过这个招牌获得大量士兵,可是秦始皇的子嗣都。。。。。

第三、私心,说到封王,封王代表可以分疆裂土,做自己的地头蛇,别管土地大不大,这片地我最大,所有人都要跪我求我,并且还可以传之子孙,说不定后代再出来一个英明圣主来统一全国,那岂不是美滋滋,还复什么秦。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秦国复国是难上加难,如果间接性复国秦国的话,刘邦应该算是,刘邦剿灭三秦,打出函谷关,与项羽对峙与荥阳,最后在垓下围困项羽取得胜利,也可以变相的理解为秦国复国(虽然刘邦是楚人),不过还是从关中打出来的那只部队,已经姓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