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瑾在/文

80后们,如今都在奔三、奔四的路上,很多人为了生存东奔西走,远离了故土,远离了亲人。经过这么些年的摸爬滚打,他们已经练就了一身本事,在自己的行业里奉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曾经陌生如今却渐渐熟悉的地方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现在的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滋润的,是一种新的境界,但每每想起儿时,虽然有很多艰辛,但是心灵里依然是处处温暖、处处牵挂。

现在的超市,琳琅满目,想吃什么买什么,却常常有一种什么都不想买、不知道买什么的困惑;现在的网络,大江南北的美食应有尽有,一个按键什么都给你送到家。但是但是再好的东西似乎都已经没有原来的味道,没有原来的感觉!

还记得老家门前树上的青苹果,还记得门前的葡萄树、核桃树,还记得水沟里的高笋,还记得屋后水井边的草莓,还记得屋后地里的番茄……还记得想吃没有吃到的水果糖,还记得永远吃不够的敲敲糖,还记得太多太多……


叽磨嘎磨,推个粑粑甜不过。在老家,这是妈妈们逗小孩子时常说的一句话。说到这里,甚至可以想起小孩子在此刻身体前后晃动像极推磨人的样子。

小时候,家乡有很多好吃的,现在再也没吃过了,即便吃过,也已经不再有曾经的味道。

泡粑 ———— 推粑粑

泡耙,是大米做的,用石磨推出来的,制作过程我是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好吃极了。小学的时候,小粑粑5分钱一个,大的1角钱一个,没吃早饭的时候总会买上几个小粑粑(我觉得小粑粑好吃些)。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谁家盖新房子了,要推粑粑。在搬家的那天,放鞭炮,然后把做好的泡粑和糍粑再加上硬币放在一个小号的竹制圆形称簸箕的东西里,再由主人从楼上扔下来,楼下的大伙就抢开了。不知道这究竟是代表什么,据我猜测,是让大伙一起分享房主人的喜悦吧。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生小孩了,娘家也要推粑粑。在小孩子满月酒时候,娘家将这些粑粑分给亲戚朋友,是以对新生小孩子的一种祝福! 这些时候,粑粑上往往会有沾上一点花或者写个什么字,不仅好看,还多了一层寓意。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图来源于网络,把做好的浆往模子里放,再上火蒸,粑粑就做好了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图片来自网络。做好的粑粑,往往会在上面沾点花或者字

糍粑 ————打糍粑

有一年春节我在外省的一个小村子里过。这里也有过年打糍粑的习俗。到打糍粑的时候,我也想去试一试那个大木棒,但是很遗憾,我的力气太小了,棒子都有点抡不起来,就只有看他们在动了。接下来就该做小糍粑了。打糍粑我不行,做小糍粑应该没问题的吧,挽起袖子,学着她们的样子抹一抹,揉一揉,压一压,然后往对面的大斗樯(斗樯和前面说的簸箕差不多,也是竹制的,不过要大得多,常用来晒东西)一扔,完成。不过扔的时候可得小心哦,别扔到地上去了。

等到全部都做好的时候,前面的那些应该也已经干了,再把他们叠成摞一摞的,方便存放。

有时候还要做几个大的糍粑,而且会在上面画上一些漂亮的图案。

糍粑吃的方法有很多种,油炸糍粑块,煮糍粑等等。

不过我觉得最经典的莫过于糍粑蒸熟后拌上黄豆面。 黄豆干炒,酥后磨成面拌上白糖,最后混到蒸好的糍粑里面。

现在虽然也有糍粑,但是吃上去是软软的细细的,再没有以前那个味道。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三角粑 ———— 烙粑粑

三角粑这一小吃,其实是泡粑做法的改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兴起,一度在渝东地区热销,至九十年代末,开始衰退,至今只有极少数摊摊在经营了。

为什么说三角粑是泡粑的改良呢?因为它和泡粑一样都有是以米为主料,同样是把米浸泡后“麻”成水面,泡粑是用蒸笼蒸熟,形状是圆的象飞碟,而三角粑是用特制的锅将米面反复煎烤而成的,形状象一个直角三角形,取名三角粑。

三角粑比起泡粑来,不但有稻米的香味,还有一种油煎的香味,吃在口中,香脆甜融为一体,所以曾风靡一时。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学校外面有个卖三角粑的。没吃早饭的时候,就会买上2个,好象是3角一个。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三角粑

油钱粑 、萝卜丝粑、洋芋丝粑 ———— 炸粑粑

油钱粑是圆圆的,里面有黄豆;萝卜丝和洋芋丝是弯弯的。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茶糖(我们这里这样叫)————扯麻糖

印象中,茶糖是用白糖熬成的,具体做法是不知道了。只知道做好之后是一条条的,然后就像图片上那样用刀切,做成一颗颗的。以前奶奶做这个的时候,还会加些水果糖进去,水果糖有颜色,做出来的糖就看起来五颜六色的,自然更好看了。

我觉得茶糖刚做出来比较好吃,咬起来还有声音呢,脆脆的,干了的就没有那么好吃了反而有点腻。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在老家,别人结婚的酒席上,上菜之前会端上一个很漂亮的茶盘。这个茶盘是木制的,一般都漆成红色。

茶盘中间是个圆形格子,剩下部分平均分成八格在圆格子四周。中间一般都放上几根烟,外面的八格每格都放了瓜子和茶糖,一桌八个人,一人一份。

哲哲儿(米花糖)————粘哲哲儿

在老家,快到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自己粘哲哲儿。

敲敲糖(读 kaokao糖)

老家的时候,常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卖“敲敲糖”的声音。两片铁块用绳子套在一起,小贩一边担着担子走路,一边不住地摇晃手中的铁块,发出叮叮的声音。

将发芽的谷子、麦子磨成浆,用火烧煮,同时不停地搅拌,当到了一定的火候,便可见糖变稠变黏,待到凝结成块,便是黄灿灿的一整块香喷甜美的“敲敲糖”了。再弄出一块厚薄均匀圆圆的,往专用的铁皮盘里一放,就可担着出去卖了。因为小贩使用铁块的敲击声吆喝,而且他们都用一把小锤子敲击一块楔形的尖刀分成小块出售的,因此大家都叫它“敲敲糖”。

小的时候,每次碰见卖敲敲糖的,总要买上几毛钱的,不过几毛钱只可以买到一点点,总是意犹未尽。

记得有一次,看见妈妈买了一大块敲敲糖,我高兴极了。后来才知道妈妈不是买给我的,而是准备放在酸水里面,免得生花。

现在街上也偶尔能看到这些卖糖的,还买过一次。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源自网络

爆米花和包谷泡

爆米花是大米爆出来的,包谷泡是用玉米爆出来的。

每到一定时候,村里都会来个爆米花的师傅。他把炉子和风箱连接好,爆米花的机器中间大,两头小,圆鼓鼓的,黑黑的,样子极像一颗炸弹。玉米粒和糖精都被装进锅里,盖子扣好,然后找来一把麦秸,生着火。一手摇着风箱,一手摇着那个黑黢黢的封闭锅里。

大概几分钟后,当爆米花的师傅停止转锅,并且把爆锅扔进那个早已熏得乌黑的麻袋的时候,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每到这时候,周围的人总是会捂住耳朵,只见师傅踩着一拉,一扯,砰的一声炸响,白烟冒过,米粒或者玉米粒们一下子冲进麻袋中,膨胀成大个的米花或者玉米花。刚出来的带带着温度,吃起来真香。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细数儿时那些好吃的

感谢网络供图

还有什么吗?大家补充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