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上篇链接:

1969年11月的一天,在位于洛杉矶市中心Havenstrite Building二楼的Global Marine总部,主管工程的副总裁Curtis Crooke正在和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忽然他的秘书跑来打断:

Crooke先生,有人打电话找你

是谁?

他没说,他只说很重要

告诉他我正在开会,让他留言

Crooke继续开会。过了五分钟,秘书又跑来报告:那人又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有一笔大生意,需要现在就谈,他等不了。

Crooke觉得很奇怪,海洋钻探的生意笔笔都价值不菲,但从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谈生意。他决定坚持之前的决定,告诉秘书让那人留言。

又过了五分钟,秘书再次打断Crooke:这次我们没法拒绝了,他已经上门了,还带着两个随从。他们说,必须马上见到你。

来人主动介绍,他叫John Parangosky,来自CIA,大家一般叫他Mr.P。“我没有身份证和工作证,我们不带那玩意儿”,他说,“跟我来的一位是我的首席科学家Holzer,另一位是我的首席安全官Evans”。

我这次来只是想问你,依靠现在的技术,我们能不能从海底,5000米深的海底,把几千吨的玩意儿给弄上来?

说实在的,我现在没答案,得花时间想想。

很好,请花点时间。我们会跟你保持联系的。

几千米深的海底,几千吨的东西,那会是什么呢?竟然值得CIA这样大动干戈,又神神秘秘。Crooke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潜艇。可是,除了去年(1969年5月)沉没的“蝎子”号,没有听说有其它潜艇失事呀。Crooke从书架上找出权威的《简氏军舰大全》,翻来翻去,他发现有苏联G级潜艇大致符合CIA的描述。

然后,他又找来一本材料名录,翻到“HY-100高强度军用钢”的条目。他想知道,在海上能不能接起四五千米长的钢管道,同时还需要能经过管道来通讯。经过一天的计算,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二天,Parangosky又来了,这次Crooke已经告诉了秘书,让他直接进来就可以。

你花时间想过了吗?

想过了,这不是不可能的。

好消息。我马上起草文书,给你们下订单。

拿到订单之后,CIA告诉了Crooke全部的事实,Crooked这才发现,事情远比他想的要复杂得多,必须慎重对待。

之前说到,美国海军知道了K-129的沉没之后,在海军上将Moore的指挥下,决定整体打捞这艘潜艇。但是,怎么行动方又变成了CIA,而且找的是民间公司呢?

确实,1968年8月,根据“大比目鱼”号现场勘查带回来的资料,海军的头头们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也认为总统会开绿灯,支持下一步行动。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的结果让海军又爱又恨。爱的是,尼克松给项目开了绿灯,可以考虑打捞这条潜艇。恨的是,他把任务交给了CIA(中央情报局),海军只能袖手旁观了。

对此,海军不少将领都有意见,因为这本来就是海军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经费问题——任务交给CIA,意味着经费也拨给了CIA,而这些技术分明是海军需要的。不过Thomas Moore将军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认定这个项目如果成功,海军日后也可以受益,所以海军并没有强烈反对。

然而,纵然CIA神通广大,但主要优势也只是集中在情报方面,他们没有多少海上项目的经验,更也不知道如何从5000米深的海底打捞几千吨重的潜艇。接到这个任务之后,主要人员兴奋异常,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臭鼬工厂”(Skunk Works),U-2、“牛车”侦察机(开始是高空高速截击机,后来发展出大名鼎鼎的SR-71侦察机)都出自臭鼬工厂之手。要记得,它们都是CIA的项目,而不是空军的项目。

不要以为臭鼬工厂的人只擅长设计飞机,其实他们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经验,还有足够的信心和激情,来解决全新领域的问题。如果你读过其主要设计师Kelly Johnson的自传《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90年代曾有中文版《我怎样设计飞机》,强烈推荐阅读)就会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工程,他都有自己的办法应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组织经验,所以臭鼬工厂能持续制出造让人各种“匪夷所思”的飞机。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Clarence Leonard "Kelly" Johnson 来源:Wikipedia

CIA指定的项目负责人是John Parangosky。Parangosky在大学读的是法律而不是理工科,而且小提琴也拉得很好,似乎完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技术项目主管,但他对数学和工程有非常好的领悟能力,也非常懂得如何与技术人才打交道——技术大牛Kelly Johnson多次和Parangosky爆发激烈的争吵,尽管Parangosky是负责人,但大多数时候Parangosky还是尊重专业意见,最后会被说服。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John Parangosky 来源:thetakingofk129.com

在之前的与“臭鼬工厂”的合作项目中,无论是升限2万米U-2,还是升限3万米、3倍音速的“牛车”(以及后来的SR-71),Parangosky的能力都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大家公认他是“奇迹创造者”。

他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严守保密协议,许多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叫他JP。之前尼克松和基辛格已经判断,打捞K-129价值非凡,但也高度敏感,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结果就是CIA故弄玄虚,给项目弄了个代号Azorian。按照CIA的惯例,这个名字不需要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实在要联想,它也只会让人想起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Azore),绝不会想到和太平洋上的苏联潜艇有关。在“公开”的资料里,这是一个早已结束的项目,它的负责人也已经死亡。

保密工作也由CIA负责。这么庞大的工程,又极为敏感,CIA在保密工作上花了大量的精力,甚至专门为Azorian项目的保密工作成立了一个项目,代号为Jennifer。不过因为Azorian和Jennifer的关系太密切,也有些人认为,Jennifer就是Azorian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尽管Parangosky没有任何海洋和水下作业经验,CIA还是放心让他成为Azorian项目负责人,并让他随意挑选6-7名专家组成小组,进行先期评估。

Parangosky小组的前期方案充分体现出他们基于航空项目的惯性。第一个方案是派小型潜艇把火箭送到海底,与潜艇残骸系在一起,然后点燃火箭起浮。这个方案纯属惯性思维的想当然,缺乏可行性,即便可行,它都完全没有考虑过,“潜艇浮上水面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然后他们拿出了第二个方案:制造大型可下潜的驳船,送到海底与潜艇绑在一起,然后充气,把潜艇拉上来。这个方案要好一点,但也缺乏可行性。让巨大的驳船下潜本身就是重大挑战,在5000米深的海底,海水的压力高达500个标准大气压,找到500个标准大气压下不变形的管子都很麻烦,更别说充气了。而且在上浮过程中,压力在不断变化,意味着驳船内的气体会膨胀,驳船有被撑爆的可能。

所以这个方案还需要改造,下一个版本是不用空气,而用戊烷。戊烷的沸点是28度,液体戊烷不容易根据压力和温度变化,在催化下戊烷又可以热解,生成丙烯、丁烯等气体。看起来戊烷是个好选择,但进一步的计算又让大家灰心了——如果要用戊烷起浮排水量2000吨的潜艇,即便只是测试,以当时化工行业的生产速度,也得等上整整两年。

正当CIA的专家小组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甘心的海军神秘兮兮地找来,说他们有一个“可行的方案”。

仔细听完这个方案,专家小组的成员差点没笑出声来:海军的方案和他们之前的第二个方案几乎相同。于是专家小组问海军官员:你们做过详细计算吗?有没有考虑过,什么设施可以把戊烷加压到500个标准大气压,什么设备能把它送到5000米深的海底?海军的官员只得承认:他们确实没有仔细计算过。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行,CIA的专家小组却有了信心:虽然我们没有海洋和水下作业经验,但海军也不过如此嘛。

随着信息了解的深入,一家叫Global Marine的公司进入了专家组的视野。

在1966年,Global Marine的钻探船Glomar Challenger(Glomar是Global Marine的缩写)曾经完成过海底钻探的科学考察任务。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Glomar Challenger号勘探船 来源:ResearchGate.net

在当时,这种任务是极具挑战的,但Global Marine有一招绝技:在海上准确定位。

那是20世纪60年代,根本没有GPS定位系统,陆基定位也不可靠。Glomar Challenger在作业时,先在作业点沉下信标到海底,然后通过船上四个声呐不断扫描信标,计算得到船只当前位置,再联动控制船上多个方向的推进器,保持船只的稳定。

这种定位系统的专业名称是“短基线(short baseline)”,依靠它,Glomar Challenger在1000米深度上的定位可以在1度以内。也就是说,在1000米深的海底钻探,海面上的最大偏差在几米之内。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Glomar Challenger的定位系统原理示意图 来源:hnsa.org

所以,Glomar Challenger对深海勘探驾轻就熟,根本不像其它公司那样担心钻头和钻杆断裂,导致整个勘探前功尽弃。一旦发生这种事情,Glomar Challenger可以把修理替换之后的钻头和钻杆准确插入原来的钻洞,由此大大降低了海底钻探的成本。

这种技术让CIA的专家们震惊了。虽然它的工程挑战比不上航天与核武器,但航天与核武器都离不开政府投入巨资,但Global Marine完全是一家民间公司,靠自己实力做到这种程度,其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不要以为Global Marine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它很年轻,成立于1953年,但是到6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海洋资源钻探公司,尤其擅长制造大吨位的远洋钻探船只。

国内有一些关于K-129的报道说,这是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的公司,或者这是CIA成立的掩人耳目的壳公司,这些都是不对的。稍加搜索就会知道,如今Global Marine Inc已经属于总部位于瑞士韦尼耶的TransOcean公司,仍然在做海底钻探的业务(另外有一家专门从事海底施工的大公司Global Marine Group,前些年还与华为公司有业务往来,但它并不是当年的Global Marine Inc)。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今天TransOcean的宣传图片,和上面的Glomar Challenger很像吧?

在完整了解了任务的来龙去脉之后,Crooke把船只设计工作交给了Global Marine的技术天才、首席工程师、资深架构师John Graham。

中情局的“冷战中的工程奇迹”,K-129的故事【二】

左侧的是John Graham 来源:pressreader.com

John Graham的父亲就是工程师,也是考古爱好者,从小就培养了Graham对世界的广泛兴趣,去波托马克河畔挖掘古代生物的化石,去制作各种模型,拆开再重新组装。Graham长大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一门心思希望造船。有意思的事,他对航海没有太多兴趣,他只是单纯喜欢造船。

1960年,Graham看到Global Marine的招聘广告,他非常感兴趣。Graham本人的学历和经验也让Global Marine的人非常欣赏,最终的面试上,Global Marine的高层当场决定聘用Graham。拿到Offer之后,Graham补充说:

你们需要知道,我喜欢喝酒,而且喜欢了很长时间了。只要你们不限制我喝酒,我一定能给你们最了不起的设计。

在Global Marine工作了9年之后,Graham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但是这一次,他还需要向CIA证明自己,同时证明Global Marine的实力。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