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人物長方瓷板

清康熙

長25cm,寬18.6cm,厚3.6cm

彩瓷分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這個分類並不是古人在開始生産彩瓷的時候就進行的分類,而是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

比如鬥彩這個詞,明代反而沒有人稱之爲鬥彩,明代直到清代前期都稱之爲五彩,明瓷就有這個特征,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分類,然後很具體地加上前綴。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雲龍盤

明崇祯

高5.3cm,口徑26.5cm,足徑16cm

五彩源于我們早期的彩瓷,唐代的長沙窯開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都不構成中國彩瓷的一個主流,對後世影響就不夠大。

真正對我們彩瓷産生巨大影響的是明清開始的,實際上,元代的後期彩瓷就開始形成,我們知道就是青花瓷,青花也可以列爲彩瓷。

五彩和青花是同時期誕生的,但五彩並沒有青花這樣有名氣,原因之一就是青花是一次成型的,它是釉下彩,燒完了就是成功的,因此成本就比較低。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山石花卉罐

明成化

高10.9cm,口徑10 cm,足徑13cm

彩瓷相比青花就有一個劣勢,它需要二次入窯,就是我先要燒一個素器,燒好了出窯,畫上彩瓷,第二次入窯,以低于第一次的溫度把它燒成,這個燒結溫度是不能高于第一次的,高了就燒成廢品了。

元代後期至明代初期,彩瓷在文人心目中是一件很俗氣的東西。

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載: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這個時期的文人審美還是停留在宋代以樸素爲美的這樣一個基礎上的,青花和五彩比較,五彩由于熱烈,就顯得更俗。

清代以後,彩瓷逐漸細分,才有了琺琅彩和粉彩。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僧帽壺

清康熙

高16.8cm,足徑6.6cm

五彩創燒于元代,它深受西域的文化影響,比如景泰藍對五彩就産生過影響,元代的後期,由于元代人從西域帶回來大量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帶來了一個不可估量的影響,五彩中一類顯然是受掐絲琺琅就是我們俗稱的景泰藍的影響。

進入明代以後,由于文人士子對五彩的認識不高,所以沒有那麽快的發展,以致後人認爲明初不生産五彩。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學者去西藏的薩迦寺,首先發現了宣德五彩,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發現宣德時期的五彩,當時這個發現轟動世界,這幾只五彩的碗在薩迦寺擺放了近600年,沒有挪過窩,由于西藏地理位置的偏狹,由于寺院供奉瓷器的嚴謹,導致它600年沒有任何傷殘,這就跟史實記載非常吻合了,我們終于有證據來說話了。

這個青花五彩碗漂亮之極,在內壁口沿上寫了一圈藏文圖265,內容是晝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晝夜吉祥,三寶吉祥。宣德五彩就這麽幾件存世,誰得到一件都不得了,景德鎮在80年代出土的很多殘片又可以跟它印證。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到了明代中葉成化時期,成化鬥彩在當時就稱之爲五彩,鬥彩這個詞直到清代晚期才出現。成化的五彩就是這個鬥彩風格發生了一個突變,這個突變就使得它跟五彩有所剝離。

鬥彩和五彩簡單的區分,第一點從感覺上五彩熱烈,鬥彩柔和,第二點從技術上講五彩是平塗的,鬥彩是勾勒的。什麽叫勾勒呢,就是我們先用青花畫一個邊,然後把色彩輕輕地填進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塗上去了。

我們想一開始區分五彩和鬥彩,是個挺困難的事,多看一些圖片,多看一些展覽,多看一些實物,就很容易從感覺上抓住它。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見,當時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鬥彩爲主,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青花在成本上控制了整個市場,在經濟不是很好的情況下,便宜是最能占領市場的,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宜的商品是最能占領市場的,我們現在就便宜是占領不了市場的,必須還要質量。

嘉靖萬曆以後,五彩驟然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商業的發展迅速,市場繁榮。隆慶開關以後,中國尤其是江南社會的經濟商業發展迅速,百姓生活質量急劇提高。

市場一繁榮,第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就市場的媚俗化,我們今天說有的事怎麽這麽俗,那個事怎麽俗到家了,那是因爲市場突然地開始繁榮,這是一個必經之路。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天馬紋蓋罐

明嘉靖

通高18.0cm,口徑8.5cm,足徑8.7cm

明朝五彩的特征第一個是明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還離不開青花,此時五彩上的藍色是用青花來表現的,那它要做一個作品就有一個問題出現,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畫上去的,剩下的色彩要第二次再畫上去,因此,當你看到一個還沒有二次入窯的半成品,它的畫面是非常抽象的。

晚明的五彩以紅綠爲主,色彩的表達比較簡單,它不強調過多的彩。

明代紅綠爲主的色彩使其濃重的表現意圖一目了然,後來就變成一種流行,就是大紅大綠,我們過去認爲紅配綠是一種很怯的顔色,但是它就用紅和綠這種顔色強烈的碰撞,形成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在日本還被命名爲大明赤繪,以紅爲主。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

明天啓

高2.3cm,口徑18.2×11.7cm,底徑14.8×8cm

明代晚期流行以紅爲主,但也有以綠爲主的,也叫大明赤繪。有明一朝,200多年,只有萬曆時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占有半壁江山。其主要原因第一是因爲當時奢靡之風充斥市井,五彩比青花熱烈,顯得寶貴,這種媚俗的傾向就十分的明顯。

第二,文化的審美趨勢使然,我們把已知的文化排序的時候就會發現,文化的審美是有趨勢的,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比如瓷器,唐代的秘色瓷、宋瓷、元青花、明五彩,按的是一個從含蓄到委婉到通俗到直白的這麽一個趨勢。

含蓄的東西理解它需要你有功力,但直白的東西不需要,顔色的濃而豔非常容易獲得人的一般好感,比如小女孩,當她對社會知之不深的時候最容易喜歡大花裙子,這是天生的,不用人去教,是一種直覺,對于修養不高的人來說,色彩就不能太素,所以五彩在明代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

明萬曆

高1.9cm,口徑10.6cm,足徑6.6cm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鹭鸶鴛鴦紋大缸

明隆慶

高36.5cm,口徑53.8cm,足徑36cm

陶瓷的過渡期彩瓷生産得非常少,因爲這個時候正是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時候,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就降到最低點,到了康熙時期,五彩迅速地達到了頂峰,中國彩瓷剩下的兩款琺琅彩和粉彩都是這個時期創造的。

當時琺琅彩和粉彩還沒有構成市場的重點,再加上鬥彩,這一朝真是五彩缤紛。五彩元代創燒,明代發揚光大,清初順治雖然有,但是只有到了康熙才一時雲集,迅速增多。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問題,康熙時期生活開始富足,不再計較五彩二次入窯的成本,雖然多了一道程序,但是也多了一層美麗,說明康熙時期我們有能力做這件事了。

清朝的經濟在康熙一朝得到了迅速的一個複蘇和發展,可以接受這個成本,而且還受一般人的喜歡,這是主要原因,跟政治原因關系不大。

康熙五彩的變化,第一它不再局限于紅綠兩色,如果沒見過五彩的人第一次看到康熙五彩的時候就會感覺這顔色怎麽這麽亂,就是顔色非常豐富,都有點過了。

第二,它用釉上藍代替了青花,這是一個技術革新,換句話說,康熙有很多五彩就燒一白罐子,第二次全部畫上顔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蝴蝶纹瓶

清康熙

高44cm,口径12cm,足径13cm

清早期的时候,五彩还叫青花五彩,到了康熙中期,青花最为成熟的时候,五彩就彻底摒弃了青花,开始用白色的底。以釉上蓝色代替了釉下蓝色,从某种意义上也降低了成本。

第三,康熙时期的画工生动细致,一改晚明只重色彩不重形貌的特征,过去古玩界管大明五彩叫粗大明,就是说明朝画得很粗率,到了康熙就注重细节表现,描绘得非常真实。

第四,是五彩的典型特征色泽强烈,不犹豫,不暧昧,色彩上不讲究过渡,红就是红,绿就是绿,我不强调由深红到浅红,由浅绿到深绿的这种过渡我就是直接表现我内心的这种感受。

康熙就是色彩丰富起来而已,他的红、绿、蓝、黄、紫、黑,都明确的表现出他的创作意图,由于康熙五彩的色调强烈,较之康熙晚期创烧的粉彩,被人称为硬彩,粉彩称之为软彩,又因为粉彩是后发明的,所以康熙五彩也被称之为古彩。

所谓的硬,就是指这种颜色上的不犹豫,不暧昧,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态度强硬,就是他不犹豫不暧昧的表达他的意见。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人物纹瓶

清康熙

高45.1cm,口径11.9cm,足径12.8cm

康熙以后,五彩迅速衰落,到雍正朝就只有少量存在,其中的原因首先就是雍正本人审美观带来的一个改变,雍正是一个艺术修养极高的皇帝,他看不惯父辈的那种过于热烈的审美观。

而且生活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康熙的时候还有内忧外患,到了雍正基本上就是内忧,就是吏治。

雍正本人的审美趣味非常高,因为他登基的时候已经45岁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学艺术的修养,他写得一手好字,对所有艺术品的判断都高于其它皇帝,这是和他早年的教育和中年的学习分不开的。第二点就是五彩的审美时间太久,百姓过于疲劳,要休息一阵子,康熙晚期的时候心态已经开始平和。

其它彩瓷就是珐琅彩和粉彩的成熟,在雍乾以后占据了彩瓷的主要地位,导致五彩数量急剧下降,再不构成瓷器的主要品种。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雉鸡牡丹纹瓶

清康熙

高45cm,口径12.3cm,足径14cm

晚清的时候就是第四次收藏热的时候,有五彩出现,主要是为了迎合收藏市场,大量的五彩瓷都是仿冒康熙五彩,以博得西方人的喜爱。

康熙五彩的风格实际上就是康熙风格的一个表现,掌握的要点就是硬,胎也硬,釉也硬,造型也硬,色也硬。造型硬指的是大量的直肩的作品,不做溜肩。

雍正的特点就是线条柔和,把直的地方尽量圆滑了,尽量用曲线过渡,康熙就是直线过渡,少有曲线意识,康熙的政治态度一贯是强硬的,不搞中庸,瓷器虽然是艺术品,但它也能表现这个意图,这就是政治和艺术的一个关系,千古不变。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马未都:五彩瓷演义,康熙硬汉本色!


五彩瑞獸紋瓜棱執壺

清康熙

通高13.5cm,口徑4.5cm,足徑10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