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敏大肆杀人,不听命令,李自成为何不杀刘宗敏?

笪骏


李自成占领北京城,推翻明朝后,曾颁布了一条军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可是,刘宗敏却根本不服李自成的军令,李自成竟然还没杀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宗敏剧照)

自从和李自成会师攻占北京城,推翻明朝后,刘宗敏便得了个肥缺——助饷总指控。

刘宗敏出身贫寒,父亲就是受明官逼税自尽而死。因此,他从小就对官僚有着刻骨的仇恨。所以,这个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比闹起义还积极。

刘宗敏赶制了5000副夹棍,专门凌虐拷打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京官。

他还命令各营官兵可以随意追饷,并强调:“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用刑。”

由于可以榨取钱财,大顺军顿时来了精神。大家都打着追饷的旗号,不光掠拷京官,连城中百姓亦成了掠拷对象。一时之间,到处都在用刑,“冤号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由于受不住重刑,被拷打而死。

随着越来越疯狂的抢掠,城中美女也无一能幸免。刘宗敏当时住在崇祯帝老丈人田弘遇府中。本来打入皇宫后,李自成分给他上十个宫女,然而刘宗敏后来又从城中抢了数十女子。

《平寇志》上曾记载:“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归所据第,呼莲子胡同优伶、娈童各数十,环而歌舞。喜则劳以大钱,怒即杀之。诸伶含泪而歌,或犯闯字,手斩其头,血流筵上。”

正是刘宗敏的残暴酷虐和胡作非为,助长了大顺军的腐败行为。

很快,那些投降李自成的京官,还有曾对大顺军的到来热烈欢迎的百姓便认为,大顺军,原本只是一群只懂得烧杀抢掠的强盗。

(李自成剧照)

对于刘宗敏的所作所为,以及给大顺军带来的恶劣影响,李自成是很生气的。他找到刘宗敏,对他说:“你就不能帮助我做个好皇帝吗?”

结果刘宗敏强横地顶了他一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谁都别废话!”

按理,李自成和刘宗敏,此时属于君臣关系。刘宗敏的行为,俨然是挑战了李自成的权威,放到一个有政治权谋的人,一定会处死刘宗敏,但李自成没有。

李自成之所以没有对刘宗敏翻脸,那是因为他能有今天,离不开刘宗敏,为什么这样说呢?

李自成是在陕西蓝田时认识刘宗敏的。

当时的刘宗敏,是蓝田一带有名的铁匠。除了一身好武艺,他在做铁匠前,曾在明军中历练过,对练兵打仗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李自成很器重他。

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明军打得七零八落,最终只有18人逃出来,躲进商洛山中。眼看起义还未开始,便告失败,李自成悲从心头起。

谁知刘宗敏却一边收拢起义军,一边赶制武器。最终不仅壮大了队伍,还制造了不少武器,为李自成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刘宗敏不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还骁勇善战,常常出其不意,给明军以重创。

这样一来,起义军所到之处,明军无不惧怕。

(吴三桂剧照)

正是有了刘宗敏,李自成才在起义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所以,李自成认为刘宗敏对他忠心耿耿。再加上他二人私交甚好,一直以兄弟相称,所以李自成对他的骄横跋扈,一直颇有忍让。

李自成的身边有个叫李岩的谋士,当初就提出了“尊贤礼士,除暴恤民”的倡议,并四处散布歌颂李自成的儿歌,把李自成打造成了救世主一样的角色。

可以说,李岩是众人中,最清醒的一个。在他的提醒下,李自成勒令停止追掠,释放所有官兵。

接着李自成又想到还镇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末大将,手中掌握着不少兵力。能争取吴三桂,就能打败在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劲敌。

所以,李自成好生安抚了一番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并把他留在宫中,好生奉养。同时,李自成又让他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劝降信。

李自成这样做,真是煞费苦心。同时他又给吴三桂送上4万白银,许以高官厚禄,就等吴三桂带兵来投了。

结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宗敏却捅了个马蜂窝,他听说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貌美如花,于是抄了吴三桂的家,并把陈圆圆抢来强纳为妃。

正准备归降的吴三桂听说后,冲冠一怒,毅然调转马头,向满清大营奔去。

就这样,才坐上龙椅的李自成,悲剧了……

(参考史料:《明季北略》《平寇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从几个角度说一说这个问题。

第一,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的权力。

李自成在陕西农民军中算是后起之秀,资格比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都浅。崇祯九年高迎祥死后,他才真正开始独当一面,崇祯十二年之后,力量迅速壮大。算起来,到他进入北京,才只有短短的五年,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够稳。

所以,北京的一些太监发现,农民军在做决策时,并不是李自成一个人说了算,“总有二十余人俱抗衡不相下,凡事皆众共谋之。”

第二,刘宗敏的地位。

刘宗敏在李自成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地位排在前列。崇祯十六年在襄阳整顿队伍时,李自成之下是两位权将军,就是田见秀和刘宗敏。

农民军向北京进军,对外的一些檄文,有些就是以刘宗敏的名义发出,说明他担任进军的前锋。后来在北京的一些活动,也是刘宗敏出面主持。

后来李自成迟迟没有举行登基仪式,原因很多,恐怕也有内部的不同意见。有传言说,刘宗敏就不太服气:“我与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

第三,杀人的问题。

进入北京之后,刘宗敏住进了皇亲田弘遇的宅子里,地方比较宽敞。重要的明朝权贵,比如几位大学士、皇亲贵戚都送到他这里看押,包括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李自成让刘宗敏“善养之”。

农民军在三月底开始逼饷,刘宗敏派人在几天之内赶制五千副夹棍,分发各营,做为逼饷的刑具。因此,当时逼饷、用刑的事,在各营都有。

但用刑和打死人的事,刘宗敏这里最多。原因很简单:关押在这里的都是大人物,最有钱,也是逼饷的重点。

四月七日,李自成到刘宗敏的府上议事,看到许多人在受刑,就向刘宗敏询问得到的银子数量,然后说:“天象不吉,宋军师言应省刑,此辈宜放之。”

刘宗敏连连点头。

李自成这里用的是商量的口吻,说明逼饷、杀人等事,都是农民军的集体意志,是集体的决策,刘宗敏谈不上大肆杀人,而且依他的地位,李自成也根本不会杀他。


于左


这就是农民造反,千年不成的原因。

李自成进北京前,就一直在中国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没有建立政权的目标和理想。攻下城池,劫掠富户,洗劫一番,又换下一个地方。

这就养成了流寇习气,他跟刘宗敏原本就没有君臣纪律,不过是两个土匪搭伙过日子,因为李自成资历深厚,当了大哥而已。手下的军师牛金星也就是个投机倒把、走村串户的江湖骗子,除了出点馊主意,根本没有治国的大格局。

所以李自成跟朱元璋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朱元璋也出身寒微,但是朱元璋从小流浪江湖,见多识广,很有帝王心术和建国理想。而且特别器重人才,手下谋士、猛将如云。识人用人驾驭人都很有一套,军规纪律严明。

李自成初进北京也有一腔热血和激情,但是平时不树立规矩,到了北京后手下一干重臣全部胡吃海喝、抢掠奸淫,他自己也沉醉于温柔乡中不能自拔。一个自己尚不能自律的人如何约束别人?

这才有李岩看不下去进谏,李自成才找刘宗敏说:“你就不能让我做一个好皇帝?”

结果刘宗敏眼睛一愣:“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互不干预”。

他就无话可说了。一方面自己身子都不正,如何约束下属?二来手下实在无人可用,刘宗敏纵兵抢掠,那些将士们都已经着了魔,这个时候动刘宗敏就会激发兵变和内讧,他哪里敢动?

其实他原本可以借助李岩的手,密捕刘宗敏处决立威的,但是他都有些烦李岩没事找事,天天军纪,搞得不能随心所欲的玩,他哪里又会重用李岩?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充满小农意识的农民,更不不具有王天下的格局,所以大顺朝在北京就呆了41天便灭亡了,可谓天怒人怨,苍天有眼。


明德山人6998


关于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倒不如说是绺子里大当家与“四梁八柱”的关系!虽然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之前便已经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他根本没有完成从造反到掌权的“蜕变”。骨子里,大顺军就是一群流寇!这一点从刘宗敏那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权归我”就能看得出。这不是臣下该对皇帝说的话,完全是绺子里当家们之间的对话!换句话说,直到进入北京城,李自成也没能在自己的大顺政权内部建立绝对的上下尊卑,没能树立自己“皇帝”的权威,他充其量就只是绺子里的大当家!仅仅这一点就注定了李自成后来的命运,他不可能一统天下!即便短暂居于上风、抢占了大部分地盘,也不可能久守,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李自成与大顺政权存在几个重大缺陷,而这几个软肋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致命的!首先是前面提到的权威问题,要想开元建国,就必须完成思想转变,从造反者蜕变为掌权者,而一个封建国家、政权想要平稳运作,上下尊卑和皇帝的权威是必须确立的!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君主们都不遗余力寻求正统依据和神化自身的原因所在。汉高祖刘邦是他妈和龙生的、宋太祖出生时满屋飘香……为什么?就是为了营造皇帝的与众不同、强调“君权神授”,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刘宗敏与李自成的关系来看,很显然,李自成没有完成这一任务。



其次,李自成对麾下军队缺乏绝对控制权。李自成虽然名义上是大顺政权的“一把手”,但是实际上李自成并没能完全控制麾下的所谓武装力量,很多实权还掌握在刘宗敏这些将领手中,这也是刘宗敏敢于顶撞李自成、不听号令的原因之一。这同样与大顺政权的“流寇”性质是分不开的,与其说大顺军是一支完整的军队,倒不如说是各路靠窑的绺子聚集而成的“大绺子”!李自成起兵一路接收、吞并了不少地方武装力量、甚至不乏明王朝的零散官军,却没有及时消化,没有在各路军事势力中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仅仅是靠着自己本身的实力居于上风,暂时压制住了其他势力而已,基本上和绺子的大当家如出一辙。这样一支军队,攻城略地、有利可图时自然是所向披靡,一旦内部发生矛盾,很容易土崩瓦解。这也是清军入关后大顺政权迅速消亡的原因之一。



下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李自成不是不想杀刘宗敏,而是不能杀、也不敢杀。贸然杀了刘宗敏,很可能会引发大顺政权的内斗,别说是登基称帝,李自成自己能否善终都很难说。实际上,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李自成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已经在着手准备控制手下这些将领的权力了。个人认为,李自成以刘宗敏节制文官,实际上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很可能下一步李自成就会明升暗降、以宰相的高位架空刘宗敏的军权。但是,太晚了,李自成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可以从容操作了。



除此之外,人才缺失也是大顺政权的一个重大软肋。李自成本人虽然号称是招揽天下英才,可骨子里却依然是农民习气,不太看得上酸文人。直到进入北京城,李自成麾下的谋士、文臣,也不过就是举人出身的牛金星、神棍一般的宋献策,能拿得上台面的并不多。难得一位还算有些能力的李岩,还遭到了牛金星的嫉妒,借李自成之手给杀了……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光靠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丘八,怎么可能有什么长远发展?!而这也为后来大顺政权的土崩瓦解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人才的缺失,大顺政权、包括李自成本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除了那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基本没有提出过什么具有战略性的建国方略。而在大顺政权建立之后,“闯王来了不纳粮”已经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建立政权是由造反向掌权转变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转变思路、政策,建立完整国家体系、延揽人才、安抚地方豪绅与士大夫阶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钱从哪里来?赋税!百姓不纳粮,财政收入从何而来?一个政权,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如何生存?那只能去抢!实际上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所谓拷掠,根源就在这里。由于思维惯性和缺乏战略眼光,李自成和麾下的文臣、将领根本没有往赋税方面着手,而且采取了最为直接的办法,那就是抢!拷掠贵族、官僚、富户,最后连普通百姓也成了拷掠的目标!



此举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金银,弥补巨额军费需求。但是,却把世家大族、士大夫阶层、甚至普通百姓得罪了一个遍,民心尽丧。以致于大顺政权在彼时北京世家大族、官僚百姓眼中已经成了真正的“流寇”。这样的政权,想要一统天下,几乎就是痴人说梦。而这一切,李自成根本没有意识到!甚至连山海关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家,也遭到了拷掠。虽然后来李自成有所醒悟,但为时已晚,直接把吴三桂逼向了对立面。这一点从李自成撤出北京城时的举动也能看得出,兵败之后,李自成首先想到的不是整军经武、蓄积实力,再与清军一决雌雄、争夺天下。而是在紫禁城草草称帝,圆了自己的“皇帝梦”,然后把北京城能带得走的金银细软全部席卷一空,退回陕西根据地。仅此一点,就已经注定了李自成的败局,虽然号称大顺皇帝、闯王,李自成不过就是流寇罢了!更可笑的是,当初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城、改朝换代,居然和崇祯帝做起了买卖,让崇祯帝封自己为西北王、裂土封疆,以换取自己退兵……这哪里是一位开国君王应当具备的素质,简直就是土匪、流寇!不是吗?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刘敏宗真的不听将令,就不会和李自成去打山海关了。刘敏宗不仅打了山海关,也打了潼关之战,刘敏宗对李自成是忠心耿耿。刘敏宗是在认真贯彻李自成的命令,而在北京城下令杀人的,是李自成。

李自成北京城杀人的原因有三:一是顺军没粮食,必须要在京城抢,除了抢钱,还要抢粮,不杀人怎么强。而且李自成要山海关决战,需要振奋士气。李自成让顺军抢够了,也就鼓舞士气了。三是农民军的政策,顺军认为就是京城贵族搜刮民脂民膏才导致他们穷困造反,杀他们是应该的。


童琪雅


刘宗敏作为李自成手下的第一大将,人称总哨刘爷,其在义军中地位颇高,而且一直追随李自成左右,且当时义军高级将领之间没有那么多礼节,凡事大家商量,然后各自行事,由于个人秉性脾气的不同,做事难免有所不同!虽然李自成已经称帝,但大顺王朝草创,各项制度还不健全,君臣之别还没那么突出,有事还是大家一起议!哪怕刘宗敏擅自杀人,此时的李自成也不会过多干预,至多提醒一下!

在战乱期间义军杀人在正常不过,何况是权将军刘宗敏,所以在我看来,义军内部对于刘宗敏的行为也没有太多非议,大家都在杀富豪,至多是刘宗敏手段更毒辣一些!

作为现代人,用如今的眼光看历史,我们会认为是刘宗敏的嗜杀导致了义军的灭亡,但作为当事人的他们可能浑然不觉,或许会认为是天意!这是我的拙见,那么大家怎么看呢?





洛水商山


农民意识,乌合之众,没有革命精神!


聖地一凡


如果此时用红娘子当宰相就没问题了。


格纳尼尔庄园


依他的地位,李自成也根本不会杀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