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读历史、感悟思辨。

为什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董遇所谓读书百遍,已算苦学。

但或许这仅是底线,甚至得要求你是个聪明人。

有时候,读书百遍,也不见得能理清头绪。

所以,还要读书破万卷。

“试玉要烧三日满。”

所以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时间。

每天5个小时,持续十年的专注投入,或可掌握一项技能。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读书

把做学问当做技能,那么就得需要如此:读书百遍、读书万卷、读书十年。

不说学问和技能,单就作答为何要读书百遍的问题,可有三点原因: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

套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来描述,就是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语言系统中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否。

简言之,即封闭而可数的语言形式系统概括不了开放而不可数的思想世界。

所以,有限的书上文字,其背后还有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深意,所以需要的是意会。

第二,古代语言的模糊性。

非独古代,即便是现代汉语,模糊性都是一大特色。

我们引以为豪的:一本砖头厚的英文书籍,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可能就是半个砖头厚,而用古汉语也许就是几十页。

简练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

简练的背后就是模糊,而模糊就需要读者的费琢磨。

所以,很多书不仅需要一字一句的读,而且还要反复读、读反复。

第三,思维是一个系统,读书的底线是看到联系。

系统中,可见的是元素,不可见的是元素之间的联系,而更不可见的则是联系背后的规律。

内化于心,不仅要读懂联系,而且还要理解联系背后的规律。

理解了规律,还会遭遇所罗门悖论,就是想到、知道却不见得做到。

所以,只能强训练、强认知,才能突破知易行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接。

而读书,可以不管规律、不管知行合一,但最底线则是看到联系。

要读一百遍的《伯夷列传》:司马迁的究天之问

《伯夷列传》不到800字,却堪当列传之首。

因为这是一篇大文章。

大文章里有大问题,所以需要费思量、细琢磨。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伯夷

初读《伯夷列传》:也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满腹牢骚。

再读《伯夷列传》:是司马迁的善恶感慨、怒天究责。

三读《伯夷列传》:会发现太史公司马迁的究天之问。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春秋以降、战国以后,就没有钓鱼的姜太翁了吗?

那么为何不见周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

有姜太公,而且还有很多,就是那些所谓的“岩穴之士”。

但他们没有成为“王师”,而仅是钓鱼终老、“堙没而不称”。

悲夫!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难道天道不再了吗?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看破红尘的岩穴之士,不争功名、不贪利禄。

他们都是“钓于濮水”的庄子。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庄子 来源网络

宁可“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死为留骨而贵”。

但是,那些砥行立名的闾巷之人呢?

有伯夷的仁洁、有颜回的好学,也有孔子的不耻为执鞭之士,但他们立名了吗?立功了吗?立言了吗?

“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没有青云之士的提携,他们也只是“悲夫”的“堙没而不称”。

于是,司马迁不得不究天一问: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余甚惑焉”,究天人之际的司马迁也不能理解了;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也只能问天感慨了。

究天而问的大问题:

有德的“岩穴之士”为何名不称?

有才的“闾巷之人”为何功不就?

还有多少才德兼备的人堙没于岩穴、困守于闾巷,他们为何不能建功称名?

问了千年的大问题:该当如何作答

非独司马迁会有这样的究天之问。

在司马迁之前,贾谊也问过:

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 

贾谊以鵩鸟作答,归之于老庄,以求自我解脱。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贾谊

但是,真得解脱了吗?

鵩鸟之词越是超然,贾谊则越是凄凉。

鵩鸟之语越是洒脱,贾谊则越是执拗。

鵩鸟之答越是自洽,贾谊则越是困惑。

这个大问题,贾谊也疑惑者。

在司马迁之后,唐人王勃也问过: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的作答,归之“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王勃的《滕王阁序》

所以,他要做生活的强者、要做大势的弄潮儿,于是就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龄和困顿不是借口,挡不住他王勃王子安的丈夫雄心和青云之志。

所以,王勃会向前看,他相信希望。

但是,希望没能成真,王勃在24岁的时候就死了。

那些不称名、不立功的伟丈夫,虽有才华,但却没机会留下信息。

所以,或苦或问,谁又能知道、谁又能在乎?

明代的李贽和徐渭,算是两位称名但不盛于当世的伟丈夫。

他们没有明问于天,但所作所为,却在怒责于天。

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

所以,李贽李宏甫,言死明志、以死争天。

他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

他在狱中割喉而死、自我了断了。

徐渭徐文长,洁如伯夷、学胜颜回,文能立言而武能定边。

然而,抑郁不得志,要么佯狂自居、要么频频就死。

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人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李贽和徐渭或许是幸运的,虽然未展才华,但毕竟称名。

所以,他们能以自己的言行来响应太史公的究天之问,并以不轨于世、弃生就死来作答这个大问题。

人才总是盈余的:英雄需要时势、成功需要机会

大英雄、伟丈夫,好像韭菜一样。

他们总是一茬一茬地出,很少孤独着来、孤独着走。

春秋战国,有数不尽的文臣武将。

每一个都有经天纬地的才华、都有安邦定国的武功。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老子画像

秦汉之交,秦帝国有一众朝堂精英,刘邦有一众沛丰精英,而项羽也有他的项氏集团。

谋臣都是渊深非常,而武将则是彪悍得逆天。

汉武帝征伐匈奴,大汉朝堂聚集了一众强臣干吏,大汉边地则是一众悍将强兵。

理政的,都有才华;打仗的,都有武功。

三国之世,就更是厉害。魏蜀吴不仅都是雄主鼎立,而且是三拨精英在斗智斗勇、攻占杀伐。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关羽

你很聪明,你很刻苦,所以你能够出人头地,于是便能尽展才华、格局世事。

但是,有没有同你一样聪明、一样刻苦,甚至比你聪明、比你刻苦的人,只不过是因为运气不好,所以堙没无闻于陋巷之中呢?

这样的人肯定有,而且他们要远远要多于那些出人头地、功名尽显的人。

所以,时势造英雄。

英雄不是没有,而是少了造就他们时势。

所以,一旦时势形成,那些堙没无闻的英雄就会鱼贯而出。

既往历史的时势,大多就是剧烈非常的变动,也就是乱世。

礼不崩、乐不坏,也就没有那么多战国英雄。

那些英雄便是多余的人,他们和平常人一样。

秦末无硝烟,刘邦仍旧亭长、萧何仍旧县吏、樊哙只能屠狗。

一众沛丰精英,皆是市井之人。

武帝之时、三国之世,也是如此。

没有大趋势,还有小趋势,没有小趋势,或许还有小运气。

所以,天下平静,也还是有机会的。

对于个人英雄而言,小趋势小运气,虽然小虽然少,但是只要抓住,他们就会获得可以想见的成功。

但是,相比盈余的人才,小趋势小运气,也是难得的,所以成功既是偶然也是运气。

认知盈余:作答司马公的究天之问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作答司马公的究天之问:

人才总是盈余的,非独趋舍有时的岩穴之士、非独砥行立名的闾巷之人,还有庙堂之上的谦谦君子、还有贵胄之家的翩翩少年。

他们都是人才、都是伟丈夫,都有做英雄的潜质。

但是,他们都在等待着时势和机会。

只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庙堂之上的、贵胄之家的,能够占得先机。而岩穴之士、闾巷之人,得要后者居上。

孔夫子说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圣人也需要时势和机会。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孔子

伯夷之众、贾谊之类,以及徐渭、李贽之属,他们太过挫折、太过卑小,所以比之显名、比之伟岸,两相对比则更为强烈,所以更为“悲夫”。

而那些登不上史家列传的芸芸众生,与他们相比,则更是悲夫。

伯夷等人是幸运的。按司马公所言,是因为附于青云之士。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令后人唏嘘一“悲夫”。却有太多的人,他们连为人一悲都不可得。

之所以人才总是盈余的,是因为大众的认知盈余和每个人的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的作者克莱•舍基举过一个例子:

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克莱•舍基 来源网络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认知盈余是极大的。

最厉害的英雄,是能够利用大众认知盈余的人。而一般的英雄是能够利用自身认知盈余的。

为什么大众的认知盈余是如此巨大?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盈余也是巨大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开放且不可数的思想世界。这是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系统。

所以,很极端一点儿的说: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潜质。

非独伯夷之属、非独贾谊之类,也非独秦始皇的庙堂精英、非独汉高祖的沛丰精英,人人皆是英雄。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司马迁

司马迁之悲,悲的是伯夷、悲的是士大夫。

但现在看来,司马迁的士大夫之悲和究天之问,格局还是小了。

士大夫之悲外,还有众人之悲;士大夫之问外,还有人人之问。

与世界和平相处:怀揣希望、达观视事、经营好自己的小世界

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

具体到每个人,要不要执拗于众人之悲,要不要抑郁于人人之问?

我们不可能每天悲戚于自己不能当英雄,尽管我们能;也不能每天都抑郁与天不与时,尽管我们渴望机会。

士大夫们没探究问题的原因,但是,他们却给了应对的作答。

孔子和王勃是积极的进取: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有机会我就要抓住。

贾谊借鵩鸟之答也给了答案,尽管他自己都不甘于鵩鸟之答。但出于世的态度,我们还是可以有限度的借鉴。

孔子、贾子以及王勃的态度是可取,而徐渭和李贽则太过极端,所以不可取。

单一技能和单一的工具,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世界。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复杂

所以,准备一个武器库或一个工具系统,是有意义的。

于是,综合孔子、贾子以及王勃等人等人处世态度,可以这样去应对众人之悲和人人之问:

怀揣希望、达观视事、经营好自己的小世界。

怀揣希望。

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认知盈余、都可能是盈余的人才、都拥有成功的潜质。

你是这那个大多数人。

所以,你应该要有希望。

达观视事。

一是不要怨天。

成功是少数、称名是偶然,既然相信自己是大多数,就不必纠结于小概率事件。

二是不需嫉妒。

动不动就出个网红,不是阿猫阿狗都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都有作为英雄的潜质,刚好抓住了机会。

要经营好自己的小世界。

生活是具体的,那些所谓的大意义,可能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司马迁的究天之问:士大夫之悲之外还有人人之悲

金字塔

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再好,你还是得具体在办公室里工作。

这个办公室的氛围很好,你就会很好。

同理,社会大环境是残酷是野蛮,对于小世界中的你,它都不重要。

家庭很和睦、同事很可靠、朋友很交心,在这些小圈子和小世界里你很重要,你就是重要人物。

与世界和平相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不也是很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