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西遊記》中,最精彩的橋段之一就是“真假美猴王”了,悟空遇到了真正的對手,不僅長相和自己一般無二,本事也是同樣高強,二人鬥到天庭地府,各路神仙都無法辨認,照妖鏡照出是一樣,菩薩也無法分辨。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六耳獼猴太擅長變化,而我認為作者的本意,就是告訴大家,二者其實是一人。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六耳獼猴的寓意

猴類和人都是一樣兩個耳朵,兩個耳朵聽聞所有事情。古人有句話“法不傳六耳”,六耳即第三個人,意思是最秘密的東西不能第三個人知道。從劇情來看,六耳獼猴似乎表示的是悟空一路與師父西行的事情,都被“六耳即第三個人”聽到,故而對悟空的事情瞭如指掌。

如來見到兩個悟空打到靈山,向諸位菩薩普及六耳獼猴的知識,六耳獼猴與孫悟空(靈明石猴)同為“四猴混世”。他“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天下之事皆知曉”。從表面來看,都是劇情的一種合理的邏輯安排。

但是兩個悟空剛到佛祖處的時候,佛祖正在說法,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大眾舉目看之,果是兩個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

這裡其實點出了這一回的主旨,講的是人的“二心”,這一回的題目也是“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所以,六耳獼猴其實與悟空是一形二心,並非是另一個人。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二心”是自我的兩個性格

六耳獼猴代表的是“二心”。一方面是說六耳獼猴是唐僧與悟空產生的“二心”所外化的產物,即師徒不在一心的產物,第二方面,則是悟空自我的兩個性格。

所以,六耳獼猴的出現,作者在構思上與《西遊記》中其他妖精是不同的。六耳獼猴的目的不是真經和唐僧肉,而是取悟空而代之。六耳獼猴其實就是孫悟空。是孫悟空心中邪念的化身,也是唐僧心裡所誤解的孫悟空的化身。因為師徒一心分二,才讓內心深處的黑暗面——六耳獼猴有機可乘。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化身,所以處處都與悟空相同,普天之下只有地獄的諦聽和如來佛祖能認得他們的真身。六耳獼猴的邪惡作為,是悟空心中曾經有過的邪念,六耳獼猴是孫悟空卑暗心裡的幻化,所以他搶了經文卻回了水簾洞。

回水簾洞這個細節非常重要,其實那是悟空剛離開五行山時候的狀態,內心並不是道心堅定隨唐僧西行,而是時時想著他的孩兒們。打傷師父,自己去西行,這都是悟空心中一直埋藏的一個念頭,經過積累慢慢外化了出來,就形成了似乎平行宇宙的另一個孫悟空。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六耳獼猴是孫悟空“黑暗的另一半”

這種寫作手法給人很奇妙的感覺。美國電影《黑暗的另一半》用的是類似的構思手法,電影說的是一位叫泰德·波蒙特的作家,他以筆名喬治·斯達克寫作的幾部風格暴戾恐怖的犯罪小說卻大獲成功,甚至登上暢銷書榜首。他的本名與筆名宛若兩個不同的作者,斯達克比波蒙特多產;波蒙特喜歡用打字機,而斯達克則不喜歡,只用固定牌子的鉛筆。

泰德開玩笑地稱斯達克是自己“黑暗的另一半”,還為他杜撰了一份簡歷。因為越寫越覺得糟蹋天分、浪費時間,他想抽腿罷手了。透過雜誌報道,搞了個親手“埋葬分身”的儀式,在墳場拍了幾張“我的墓碑”的照片,用以昭告世人。誰曉得竟把那個無中生有、照理說已經一死百了的“通俗分身”給喚醒了。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另一個“他”從墳坑中爬了出來,大開殺戒,把每一個涉及謀殺“他”的人都給殺了。最後還綁架中年作家的妻兒,威脅他再寫一部系列小說,好讓自己能復活,也取代他的地位。故事結局,“嚴肅文學”終究還是打敗了“通俗文學”,把“他”趕回“他”該待的黑暗世界裡。其實那個分身就是作者內心中另一個自己。分身把他只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做了,是他心中“黑暗的另一半”。

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內心“黑暗的另一半”,真假悟空的交戰,倒不如說是“皈依佛法、靈臺澄明的孫悟空”與草莽中的“頑劣異常、野性難馴的孫悟空”的交戰,這是一場自我心裡鬥爭的外化展現。經此一戰,悟空離成佛又進了一步,那憤怒的一棍,打死了心中卑劣的自己。

這一回說的道理,是說不論修煉還是事功,一心都很重要,只要心有分別,就有了折扣。而分開的那個心,很可能會積累成邪惡,二心會迷亂心智,雖然在現實中,邪念不可能變成另一個自己,但如果邪念在我們心中滋生,我們會迷失自我而自不察覺。

《西遊記》中的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