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此時距離康熙皇帝在熱河廢黜皇太子胤礽已經過去了整整70天。這一天,康熙在暢春園召開了一場會議,就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徵求一下朝中主要大臣們的意見。

其實,這場會議是康熙精心策劃的,甚至可以說是康熙“預謀已久”的,他非常迫切的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會議統一朝臣的思想,同時營造積極的輿論效應,讓自己能夠順利的重新冊封胤礽為皇太子,以緩和皇子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局面。

然而最終的結果讓康熙感到極度的失望,更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本就激烈異常的“九子奪嫡”也由此被推向了新的高潮,這場會議註定將成為康熙一生最為“追悔莫及”的一場會議。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熱河秋闈期間,康熙含淚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事情馬上出現了轉機。

康熙對於胤礽的不滿最早出現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期間,康熙在御駕親征噶爾丹期間生病,胤礽北上探望康熙,但是他全然沒有傷心之意,這引得了康熙的極大不滿,胤礽也直接被攆回了北京。

而在此之後,胤礽的斑斑劣跡逐漸暴露了出來,一方面胤礽生活奢靡、揮霍無度,同時還貪得無厭,甚至自己主動並且指使下人向朝廷及地方官員索賄;另一方面,胤礽結黨營私,不僅極力排擠自己的兄弟,對待朝臣更是趾高氣昂,態度傲慢,滿朝官員皆對其是怨聲載道。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起初,康熙認為胤礽是被他的叔姥爺、康熙朝重臣索額圖給教壞的,於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將索額圖圈禁並活活將其餓死,希望以此給太子胤礽一些警告和提醒。但是在索額圖死後,太子胤礽以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對待康熙,兩人矛盾逐漸激化,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熱河秋闈期間集中爆發了。

康熙非常喜愛的皇十八子胤衸這一年的熱河秋闈過程中,不幸去世,胤礽再一次的表現出了毫無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對胤衸的死表示嘆惋的時候,只有胤礽沒有悲傷之意,康熙痛斥其“毫無骨肉兄弟情誼”。而更為康熙所震怒的是,康熙發現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營帳,向內窺視,康熙瞬間想到的是胤礽有“弒逆”之意。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當機立斷,含著淚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然而康熙廢黜皇太子引來了其他皇子對於嫡位的瘋狂角逐,期間表現最為活躍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這兩人已然形成了相互勾結、相互扶持的態勢,更有將胤礽徹底除掉的意思。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就在這個時候,三阿哥胤祉站了出來,憑藉一己之力幫助胤礽扭轉了敗局。

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三阿哥胤祉與胤礽的關係了,簡單來說,兩人非一母所生,但是由一母所養。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而在他出生僅僅兩個時辰之後,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皇帝結髮妻子赫舍裡皇后去世,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將年幼的胤礽託付給了自己當時非常寵愛榮妃馬佳氏撫養,榮妃馬佳氏也就成為了太子胤礽的養母。康熙十六年(1677年),榮妃馬佳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三子胤祉,所以在當時榮妃馬佳氏的膝下也就有了三個孩子,親兒子胤祉,養子胤礽,還有就是康熙最為喜歡的女兒、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

也正是因為如此,眼看著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哥胤礽遭此劫難,三阿哥胤祉沒有坐視不管,而是想盡辦法來幫助胤礽。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的努力,胤祉終於找到了反擊的籌碼,那就是大阿哥胤褆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確鑿證據。當時滿洲人非常的迷信,這與他們信奉薩滿教義的傳統密切相關,如今又發現了“魘鎮”的證據,完全可以證明胤礽之前的一切所有行為,都是由“魘鎮”所致。

於是,三阿哥開始充當了“編劇”和“導演”的角色,整日寸步不離的陪著太子,讓太子轉變行為方式,藉助這件事情,將責任進行推脫,同時幫助太子不斷的書寫懺悔錄,表明自己改過自新的決心,這也最終讓康熙改變了對於胤礽的態度,胤礽也就此迎來了局面的轉機。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為了這場會議的召開,康熙可以說是做足了鋪墊工作。

在三阿哥胤祉的陪伴下,胤礽逐漸從被“廢黜”的打擊中走了出來,並且按照胤祉的提示,胤礽主動想康熙承認了錯誤,而胤祉此時也是連續不斷在康熙和朝臣面前旁打側敲,將所有矛頭都指向了大阿哥胤褆所設置的“魘鎮”上。

而這對於康熙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好消息。

畢竟,不管怎麼說,胤礽承載著的是他對於自己結髮妻子赫舍裡皇后的全部寄託,並且康熙用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來培養胤礽,他並不想放棄胤礽。更何況,胤礽被廢黜後,皇子們對於皇位的爭奪所引發的一些列動盪和危機,讓康熙深感不安,為了朝政的穩定,康熙於是有了重新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想法。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然而對於胤礽就這樣廢而復立,將在朝臣面前削弱帝王的威嚴,於是康熙採取了一系列的步驟來營造輿論。

第一步,康熙皇帝嚴厲的處理了大阿哥胤褆,將其削宗奪爵、圈禁終身,並且將所有皇子召集在一起進行了嚴厲的訓斥,特別是八阿哥胤禩,是被康熙在公開場合反覆訓斥,譴責其覬覦儲君之位的行為。

第二步,康熙皇帝經常性的在朝會上向朝臣們通報胤礽的近況,並且不止一次的表達了對於太子胤礽之前表現“既往不咎”態度,而這實際上已經表明了康熙希望重新冊立太子的想法。

第三步,對於第一個站出來保舉胤礽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勞之辯,康熙皇帝採取了 “欲擒故縱”的招式,他將勞之辯革職查辦,並且告誡所有皇子和朝臣,不準再行“諫言廢立之事”。實際上這就是在告誡朝臣,儘管康熙此時已經有了復立胤礽的想法,但是他不會允許有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攜擁立之功自重,所有人都要等到康熙詢問意見的時候再來說出擁立胤礽的想法。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經歷了這一些列的步驟之後,康熙皇帝已經將想要復立太子的想法傳達給了朝臣,而這個時候,他還希望整件事情能夠更加的具備法理性,更加的“名正言順”。於是,康熙也就此決定,通過用一次會議的方式來討論決定出太子的人選,而這場會議也被康熙給予厚望,認為是“復立皇太子”最為關鍵的所在。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這場康熙原本給予厚望的會議,最終成為了讓康熙最為追悔莫及的會議。

康熙之所以用這樣一種會議的當時來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選,實際上遵循的是努爾哈赤時期就確定下來的,由掌握八旗勢力的旗主貝勒共同商議繼位人的制度傳統。

努爾哈赤一生先後三次選擇自己的繼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第二次是自己的長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這三次立儲均已失敗告終。最終心灰意泠的努爾哈赤選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冊立繼位人,而是就此確立了在前任統治者死後,由八旗旗主貝勒共同推舉新汗的方式來確定新的繼位者的制度,皇太極以及後來的順治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繼承滿清政權最高統治者的位置的。而這套制度與努爾哈赤欽定的繼位人名單及其世系也就成為了後來的“太祖遺詔”。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康熙在會議的前一天,最終確定了九名參會人員的名單,其中有實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大臣有四位。

第一位,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

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孫子,康熙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兒子,他的兩位姐姐先後嫁給了康熙,分別是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以及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阿靈阿實際上就是康熙的小舅子。

第二位,內大臣鄂倫岱。

鄂倫岱的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中壯烈犧牲的康熙親大舅佟國綱的兒子。鄂倫岱的祖父佟圖賴是皇太極時期漢軍八旗的核心都統,而他的姑姑孝康章皇后正是康熙皇帝的生母,而他的兩位堂姐,也就是叔叔佟國維的女兒也是先後嫁給了康熙皇帝,一位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一位是愨惠皇貴妃佟佳氏,鄂倫岱自己和康熙也是表兄弟的關係。

第三位,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

揆敘是康熙朝權臣明珠的兒子,滿清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的弟弟,同樣也是名門之後。揆敘的母親是皇太極的弟弟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所以揆敘也和康熙皇帝攀著親戚關係。

第四位,戶部尚書王鴻緒。

進士出身的王鴻緒,是當時漢族士大夫階層和讀書人的重要代表,在漢族官員之中有著比較高的威信。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康熙選擇以這四人為核心的參會人員,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充分藉助他們的地位以及在親貴宗室和滿漢大臣之中影響力,來推動“復立皇太子”的進行。

於此同時,康熙為了將自己想要“復立”胤礽的想法更好的讓這些人知曉,還專門安排了李光地作為會議的召集人和通知人。一來,李光地非常清楚康熙內心的想法,二來,李光地曾經是胤礽的老師,安排李光地要通知召集會議,並做出暗示,明顯就是讓所有人都知曉康熙的想法,並且為胤礽說話。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就這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這場會議在暢春園召開,然而會議從一開始,康熙就失去了控制。

阿靈阿首先發言,先是痛斥胤礽之前的種種罪行,隨後直接提出自己願意保舉八阿哥胤禩為繼位人,這一觀點得到了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人的一直贊同,所有人都推舉八阿哥胤禩為康熙的接班人和繼承人。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但是卻又恰恰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儘管康熙在確定參會人員名單的時候已經將佟國維、馬齊等太子的堅決反對者剔除在外,但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目前朝中這些掌握權勢的大臣,都與八阿哥胤禩及同屬其黨派的阿哥們,包括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阿靈阿,是十阿哥胤䄉的親舅舅。

揆敘,他的堂姐、也就是明珠的堂侄女嫁給了康熙,也就是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而惠妃那拉氏還是八阿哥胤禩的養母,本身就關係非常密切;況且揆敘所在的明珠家族早已和九阿哥胤禟結識,並且是重要的“生意夥伴”,有著非常密切的經濟利益關係,日後更是結為了兒女親家。

鄂倫岱儘管不與八阿哥等皇子們沾親帶故,但是佟國綱在烏蘭布通的戰死,讓佟家和索額圖所在的赫舍裡家族關係極為緊張,勢必不會支持太子胤礽,實際上除了隆科多外,整個佟家基本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邊。

王鴻緒則是與八阿哥胤禩在朝政處理上有過比較長時間的交流與合作,關係也非常的好。

從這樣的關係分佈上來看,這些人清一色的支持八阿哥胤禩也就成為了在所難免的事情。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其次,胤礽不得人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儘管康熙皇帝反覆強調,胤礽是因為“魘鎮”的原因才會如此劣跡斑斑,但是這些與胤礽日常相交頗為頻繁的朝臣們非常清楚胤礽的為人方式與處事方法,在成為繼位人的問題上,他們也始終認為胤礽並不是合格人選,並且胤礽已經是無可救藥。而從情理上來說,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康熙皇帝和整個大清王朝的未來所做出負責任的表現。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再次,不得不說的是,八阿哥胤禩的能力確實是非常的出眾。

在後來,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皇帝登基之後,都這樣評價

“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足可見胤禩的賢能與才幹。

而按照努爾哈赤留下的滿洲旗主貝勒們推舉新君的首要標準便是“擇其能受諫,而好善者立之”,根據這樣的標準,阿靈阿等人也就一致認為,八阿哥胤禩夠符合這個標準,他才能夠成為康熙合格的繼承人,而不是胤礽。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面對這樣的情形,康熙內心是極度的不平衡,當即反駁了朝臣的意見: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

康熙給出了三條理由,第一,八阿哥年紀尚小,還不懂事;第二,參與奪嫡之爭,結黨亂政,剛剛被廢黜了爵位;第三,他的生母是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身份太過於卑賤。

但是阿靈阿等人始終堅持舉薦八阿哥胤禩,自始至終也沒有任何人提到胤礽,康熙的全盤計劃也就此落空了,這場會議對於康熙而言也成為了一場徹徹底底的失敗會議。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儘管會議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朝臣也沒有就繼位人選的問題達成一致及意見,但是已經下定決心的康熙皇帝還是於第二年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康熙這樣不顧朝臣建議的做法直接將自己,更是將胤礽推到了所有朝臣的對立面。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康熙沒有廢黜皇太子之前,乃至於沒有召開這次會議之前,“九子奪嫡”基本是在皇子之間的內部進行的,以“暗鬥”為主。儘管有著諸如索額圖、明珠打著皇子旗號的黨爭,但是爭鬥的焦點都是在權勢和地位上,皇子沒有成為爭鬥的主角。

但是隨著康熙不管不顧的復立胤礽為皇太子,讓朝臣之間、朝臣與皇子之間、朝臣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太子之間的全部矛盾頃刻間全都爆發了出來,同時更是開始將朝臣們捲入到了“九子奪嫡”之中。特別是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人,此前並沒有明確而又公開的表明政治態度,而這一次,他們是被康熙硬生生的推到了所謂“八爺黨”的陣營之中,開始在明面上與太子黨集團進行著爭鬥。

而這也標誌著“九子奪嫡”,由皇子之間的爭鬥,升級為了皇子統領著朝中依附於皇子的政治集團之間的爭鬥,範圍也已經是遍佈整個朝野,上到朝廷、下到地方,統統的捲入到了這場爭鬥之中,由此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而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康熙這場非常失敗而有令他追悔莫及的會議。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現在,康熙是失敗者,他不僅沒有能穩定住局勢,控制住局面,相反,卻讓形勢變得更加的糟糕,“九子奪嫡”也開始愈演愈烈。

胤礽也是失敗者,儘管他重新得到了太子之位,但是卻將自己樹立為了朝堂上的“公敵”,不思悔改的他也在不久之後第二次,也是徹底的被廢黜了。

八阿哥胤禩,儘管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與推薦,但是就此開始更加為康熙所厭惡,實際上,他已經徹底失去了繼位的資格,他也是失敗者。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而真正的勝利者只有一個,那便是沒有置身於其中的皇四子胤禛,就在太子黨、八爺黨相互打壓而不斷為康熙所厭惡、勢力不斷受到損耗的時候,胤禛正在潛心積蓄這自己的實力,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他得到的是康熙的信任,還得到了一個親王的爵位。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胤禛用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參與到了“九子奪嫡”的進程之中,並且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成為了後來的雍正皇帝。

一場讓康熙追悔莫及的會議,徹底將“九子奪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