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杨焕育老师送我一本《蒲剧史话》


初冬,杨焕育老师送我一本《蒲剧史话》


听说蒲坛戏剧作家杨焕育老师身染小恙,我立即前去探望。

人吃五谷杂粮,谁敢保没个头疼脑热,况且杨老师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今年春天,我还去过他的老家永济石桥村,在他村里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观看了应邀前来献艺的梅花奖演员演唱。

石桥村是古蒲州的一个戏剧之乡,村里人爱看戏,更爱唱家戏,在方圆一带很有名气。杨焕育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也是备受我们河东人喜欢的文艺工作者。


初冬,杨焕育老师送我一本《蒲剧史话》


我能与杨焕育认识并结为忘年之交,实为幸甚。十多年前,他为了撰写一部关于蒲剧人物的书文,到我们单位图书室查寻资料,借了几本书,随即看完后又骑着自行车送还过来。杨老师是个很诚实笃信的人,值得交往。

我起打初,只是喜欢蒲剧,不一定热迷。自打认识杨焕育老师后,经常会去他的工作单位运城市蒲剧团做客,一进院子就会听到剧团排戏的乐器声,耳濡目染接触的蒲剧信息与知识一多,戏瘾就大了。他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只要朋友提出的问题,就想方设法的予以帮忙,有时还会克服许多困难。我的一位朋友喜欢蒲剧大师王秀兰的艺术讲学光盘,托我找杨老师,杨老师毫不推辞,最后最算满足了我朋友的愿望。至于,有的朋友想看剧团排的新戏,只要不违反规则,他都会尽量予以解决,让大家皆大欢喜。

这些年,市电视台有个栏目是《蒲乡红》,杨焕育老师会经常坐在专家评委席上,他的点评总会博得满堂喝彩声。前年冬天,我将写的一些短文整理成册,杨焕育老师知道后还给我点拨修改并写了篇文采飞扬、促我励志的序。昨天见到杨老师,他还问我书出了没有,我摆摆手言外之意搁浅了。杨老师总是把大家的事儿全放在心头上,又从不难为别人一点,难得的一位大好人。


初冬,杨焕育老师送我一本《蒲剧史话》


杨焕育老师听说我近一段时间爱看戏,便建议我看戏后写些文章往运城日报、运城晚报上投一投。我说写得不好,只是小范围内欣赏罢了。他赶紧从里屋给我拿出一本他出版的《蒲剧史话》书,说该书系中国史话.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我爱不释手的捧着这本书,因为最近爱看蒲剧,正需要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能量。杨老师是一位待人非常真诚的人,他不顾个人养病期身上的煎熬,一个劲的给我翻找他近日刚剪辑的报刊上登载的有关蒲剧方面的文章,有宣传南风广场自娱自乐蒲剧演出的文章,有纪念已故蒲剧著名演员裴青莲的文章,还有采访著名蒲剧音乐家康希圣先生的专稿......

冬日的阳光下,我捧着《蒲剧史话》阅读着;黎明即起,我继续捧着未阅读完的《蒲剧史话》拜读着。我不会辜负杨焕育老师的一片厚爱与真情。


初冬,杨焕育老师送我一本《蒲剧史话》


一片冰心在玉壶,杨老师为了蒲剧事业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他编写的许多获奖剧目在演出着,他编著的传记文学《王秀兰》一书,读者们还在争相传阅。在此我也真诚祝愿杨老师早日痊愈,回到“芹墨斋”继续给广大观众创作出喜闻乐见的剧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