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青山 方得金山——來鳳縣革勒車鎮豹子溝村產業扶貧見聞

記者 胡俊傑 張國帆

草木萌發,春意盎然,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山上,村民們正忙碌著田間管理。山下,波光瀲灩的一大片水田裡,魚蝦成群,歡快地游來游去。遠處,牛羊悠閒地臥在草地休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來,地處大山深處的來鳳縣革勒車鎮豹子溝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本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植壯大特色支柱產業,通過產業帶動等方式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截至2018年底,全村貧困人口97戶367人,其中脫貧享受政策95戶364人,未脫貧1戶2人(政策兜底),死亡銷戶1戶1人,貧困發生率0.15%。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

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来凤县革勒车镇豹子沟村产业扶贫见闻

發展水產養殖的村落一隅。(記者 張國帆 攝)

公路修到家門口

“現在好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買肥料、賣豬、賣菜不用人背,裝上車就運到集鎮,比以前方便多了。也正因為路通了,我對發展產業才有更多的計劃。”講起公路通到家門口後帶來的變化,八組村民姚賢雙笑容滿面。

豹子溝村是革勒車鎮的東大門,是來鳳縣4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底子薄,基礎設施落後。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2016年以前,我們入組入戶工作全靠兩條腿走,全村大部分地方基本上是機耕路,坑坑窪窪,開車一路顛簸,下雨天更是泥濘難行。路不通,肥料、飼料運不進村組,農產品銷售也運不出去。”豹子溝村支部書記姚賢才感慨,村民們形象地把豹子溝叫作“爛泥溝”。

要致富,先修路。為解決好全村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大難題,2016年,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強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打響以“組組通”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的“四場硬仗”。

2016年,修通七組至十一組繞村水泥公路,長約為5.2公里,實現村內小組公路環繞無縫連接,修建戶與戶、戶與組公路16條。2018年又修建戶與組公路2條。至此,該村村民居住地距通車公路最長的不足100米。

村內變壓器由以前的2臺增加到8臺,4G網絡實現全覆蓋。

“以前餵養的豬7元一斤都賣不出去,如今賣到了10元一斤,都是豬販子到家門口來收購。”姚賢雙說。他今年餵養了8頭豬,計劃出欄後新增豬舍,擴大飼養規模。

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来凤县革勒车镇豹子沟村产业扶贫见闻

培管藤茶。(記者 向相輝 攝)

美麗鄉村更宜居

“地磚顏色溫馨、牆面平整潔白、客廳寬敞明亮、陽臺愜意舒適……”走進豹子溝村委會旁的移民安置點,搬遷戶楊福軍說起新房便打開話匣子。

楊福軍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六口常年擠在年久失修的老木房子裡生活。“全家就靠我一個人打工的一點收入維持生活,兩間小木房約30平方米,搬新家是我們一家人的夢。”楊福軍說。

為改善居住環境,楊福軍每天辛勤勞作。然而,一年下來,所種的莊稼僅夠一家人生活。

後來,楊福軍隨村裡人到外面打工,由於文化程度低,又缺乏技能,不僅工資低,還不穩定。

搬新房成了一家人遙不可及的夢。

直到2018年,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楊福軍一家從偏遠的村寨搬到了村委會旁的易遷安置點,搬家夢終於實現。

“宜居宜業,美麗舒心”。豹子溝村在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建設中,堅持以房子好、地段好、環境好、服務好“四好”標準建設,經過多方選址,最終將安置房建在了村委會旁邊。鄰山近水、設施便利的居住環境,讓搬遷戶們很快“融”入了新生活。

“以前家裡的廁所就是糞坑上面架幾塊木板,又臭又髒。”75歲的吳世念老人感慨,因為家裡太逼仄,環境又不好,殺年豬沒有師傅願上門,請鄰居吃泡湯都沒有人捧場。

不僅外人嫌棄,老人居住在來鳳縣城的兒媳與孫子節假日都不願意回來居住。

這種狀況直到2018年9月才發生改變。去年9月,按照村委會統一要求,老人對廁所和廚房進行了改造,牆壁和地面貼上瓷磚。環保衛生、無蠅無味的水衝式廁所,讓生活環境得到了全面提升。

“豹子溝村生態環境好,特別適宜發展鄉村旅遊。”來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駐豹子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李宗武說,通過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豹子溝村變得更美更宜居。

產業興旺促民富

“以前想發展產業,哪家都不願意把土地拿出來。現在不同了,通過政策講解,技術培訓,大家找到了產業發展方向,觀念自然就轉變了。”七組村民吳金勇說。

2014年,一場意外讓吳金勇不得不做頸椎骨頭置換手術。家裡的頂樑柱暫時失去了乾重體力活兒的能力,全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得知吳金勇的情況後,鎮村幹部及駐村扶貧工作隊多次入戶走訪,給予他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並就如何脫貧積極出謀劃策。在各級扶貧力量的支持下,吳金勇重燃鬥志,於2015年對已經荒廢的獼猴桃園進行科學管理,引進新西蘭高枝上架技術重啟獼猴桃種植。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獼猴桃開始掛果,當年收入6000餘元;2017年,收入3萬餘元;2018年,收入5萬餘元。隨著獼猴桃產業的不斷髮展,吳金勇又設立了新的目標:“成立獼猴桃專業種植合作社,發展100畝以上。今後還要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發展獼猴桃脫貧致富。”

“幫扶幹部給了5000元現金支持,用來買肥料、搭架子、買鐵絲。政府還給我提供了5萬元貼息貸款用於發展獼猴桃。”吳金勇說,如果沒有各級幹部的幫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

“再過10多天,田裡的小龍蝦就可以上市了。”村民張波以前一直在江蘇打工,2017年返鄉創業發展了11畝小龍蝦,2018年收入10萬餘元。當年底,張波一鼓作氣,流轉85畝土地擴大小龍蝦養殖規模。

“一年可收兩季,按畝產500斤、市場價每斤30元計算,1畝田純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村書記姚賢才在旁邊給記者算起了賬。

2018年6月,豹子溝村集體經營公司“來鳳縣達康建築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以公司經營收入推進村級經濟發展。當年底,公司毛收入近30萬元,盈利的3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集結各方力量,決戰脫貧攻堅。該村制定了脫貧攻堅作戰圖,充分利用各級幫扶部門和單位的資源,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抓好產業發展,村裡現已發展藤茶450畝,小龍蝦96畝,葡萄30畝,魚塘13畝,獼猴桃11畝……產業的發展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也讓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