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二战时期德国是欧洲地区主要的战争策源国,而作为欧洲陆地主要对手的苏联是欧洲陆地战场上主要的和德国作战的主要力量,让很多人疑惑不解的是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的军队数量高达数百万,以及大量的装备,然而在卫国战争后起苏联的军队规模竟然高达一千一百万,同时主要的军工指标也非常可观,而德国的军队规模和技术装备却在迅速的缩小,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和当时苏德两国的人口基数有关,但同时体现了这两国不同的军队动员和训练机制。

德国的士兵从德国历史上就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士兵,他们战术配合、军事技术修养和服从性都是世界军队的楷模,这源自于德国继承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贵族从军的遗传,直到普鲁士统一德国地区后,这些由贵族演变过来的职业军人有着非常好的军事素养,一直一代代的在德国人中传递,但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培训一个合格士兵或基层军官必须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战场上消耗最大的就是基层军官和士兵,德国的训练体制和人口基数很难迅速培养出足够的合格士兵和军官,以至于对人们造成的假象就是德国人数下降极快。

而且在战后对苏德战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超过德国,这其实与苏军的这种训练体制和作战模式有关,简单训练换上军服能抗起枪就被送上战场,在一两个老兵的带领下呼喊着“乌拉”就向前冲,前仆后继,往往很多人就这样死在了德国的弹雨下,不过这样的部队会很快恢复人员编制。当然这也是苏联人快速补充和扩充的结果,苏联人在德国入侵几天后就启动了全国总动员,所有的苏联境内的人民的一切活动都将围绕着为战争服务,不管男女老少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各自的工作,同时适龄的男女老少都随时都有被征调入伍的可能,当苏联的战争机器全速运转后,实力的天平开始倒向苏联。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有大量的女兵出现在战争第一线,当然不只是通讯和医疗工作,但同时期的德国几乎没有女兵在第一线作战的事例,这实际让苏联的兵员在人口基数上有拉大了对德国的优势。而且在战争后期,随着苏联军队进入德国境内,原先德国侵占的捷克和波兰等国的人民则被这一战争机制所动员,他们作为补充兵员等方式加入但苏联红军中,而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在当地解放后基本上都会被整编成新的军队编制投入战斗。

而德国兵力越来越少与多线作战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法国占领区,虽然法国已经投降,但必须在当地驻扎一定量的德国军队维持统治地位,这也让德国部分不分出一部分兵力,这样的地区还有巴尔干等地区。

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必须在太平洋沿岸布防,以防止英国的特种偷袭和登陆作战,当然还有北非战场上的分兵和意大利的力挺墨索里尼。一句话,本来就不多还到处分,怎么可能比男女都动员的苏联军队更多呢?




猫在荡秋千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德国的军队是极为自信的,在他们的计划里,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彻底击败苏联,并逼迫其投降。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军队的表现也不负众望,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将苏联欧洲精华地区大部占据,德军更一度抵达莫斯科郊外。

巴巴罗萨计划

而战前拥有高达500万大军的苏联红军,经过战争初期的惨重伤亡之后,已经不足一半儿,仅基辅会战一场战役,苏联红军就损失了60万之多。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遭遇了过半的伤亡和损失,仍保持建制就殊为不易,自然不会残存多少战斗力。

但是,令希特勒和纳粹军队意外的是,苏联的军队仿佛永远都打不完,前线战场上,苏联军队成建制的被德国军队消灭,然而后援的苏联军队仿佛无穷无尽,始终能及时补充。他们甚至犹有余力的发动了一次次反攻。这极大的出乎了德国的意料之外,也使得德国两个月内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产。

斯大林

战场上,为什么遭遇惨重伤亡,一直趋于劣势的苏联军队却能越打越多呢?这其实与苏联的动员体系有极大的关系。虽然斯大林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拥有诸多弊端,但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动员体系上,确实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苏德战争爆发之时,苏联国内的人口约为1.8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极限动员,以苏联的战争潜力,甚至能够集结2000多万人的兵力。倚仗现代化科学、有效、快速的动员体系,苏联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庞大的苏联红军

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随着前线部队的严重伤亡,斯大林下达了全民动员的命令。当时,苏联每个月就可征兵超过50万,而这50万新兵经过简单的训练之后,就会被送入战场,补充遭遇了惨重伤亡或被消灭的军队。

事实上,纵观苏德战争,哪怕是战争后期的1943年和1944年,在纯粹的战斗力对比中,德国也很少落于下风。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即使苏联军队取得胜利,其遭遇的伤亡也要大于德国军队。但是,苏联正是靠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超过德国两倍的人口潜力,生生用钢铁洪流和人海淹没了纳粹军队。

狂热的纳粹德国

强大的动员体系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成为苏联最终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并不少。例如,秦末战争之中笑到最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论功行赏之时,功劳第一的,不是“攻必克、战必胜”的“战神”韩信,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而是默默无闻、一直为汉军做后勤的萧何。可见在汉高祖刘邦的眼里,一直为汉朝牢牢的守住后方,并源源不断的为汉军补充人力、物力、财力的萧何,才是功劳最大的人。

苏德战争时的苏军也是如此,前线的将士浴血奋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固然贡献极大,但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战争动员体系,才是一个国家最终笑到最后的制胜法宝。强极一时、曾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军队,与其说战败,还不如说败在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


鸢飞九天2018


(苏联动员阅兵)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2)简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死伤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超过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的狂潮里,前前后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战争,被战火波及的地区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2200万平方千米的作战区域内,其中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和战况最激烈的战场了。

(德国的装甲部队进攻苏联)

当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叱咤风云,号称是“欧洲最强的陆军”的法国部队也被德国仅仅使用了39天就让其投降了,27天攻克波兰,18天征服比利时,最恐怖的是只使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拿下了丹麦。即便如此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德国也是占据着巨大的优势,打的苏联人节节败退,但是在最后为什么德国还是惨遭滑铁卢。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人口是越打越少,士兵的训练素质也是慢慢下降,甚至不惜招募外籍人员参军,反观苏联这边,苏联人是越战越猛,人口越打越多,一枪干倒一个苏联士兵,后面会一拥而上一群苏联士兵,这是为什么呢?

(巴巴罗萨计划行动)

原因有

【1】两个国家的人口基数

苏联可不比在欧洲那些小国家一样,苏联在二战前足足有大约1.8亿总人口,反观德国却只有8千万左右的人口总数。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德国人一路高歌猛进,总共出动了550万的大军分成了三个集团军兵分三路突袭苏联,苏联也是倾举国之力,全国的兵力投入战争。即便是这样,拥有着精良装备的德国士兵势不可挡,快速的占领了苏联大半的国土,整个苏德战争下来,苏联死亡人数达到了2600多万,伤亡总计超过5千万,这要放在总人口只有8千万的德国,无异于是灭国之灾,但是在苏联却是一个消耗的起的数字。

(苏联红军集结前线)

【2】动员效率

苏联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就向全国源源不断的动员士兵,从刚开始和德军差不多数量的士兵,到战争的最后达到了3460万苏联士兵,在战争持续期间兵力逐渐上升,不减反增。德国这边却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发现了自己兵力不足,西欧战场也遭到反扑,需要重新规划兵力安排,于是才开始全国动员,但是动员开始,到训练士兵进入战场也需要时间,还没等到兵力集结完毕,敌人已经兵临柏林了。

(苏联士兵)

而且两个国家的动员效率也不同,苏联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只要你看上去可以形成战力,就会被抓壮丁,直接参军,短短一个星期能够动员530万人入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看到苏联战场上有很多穿上裙子的女兵参加战争。德国这边和当时的其他国家一样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只能在后方工作,所以动员起只有男性士兵,效率比起苏联来说要低很多。

(穿裙子的苏联女兵)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刚动员参军的士兵是要进过严格训练才能上战场的,但是苏联却不一样,在战争期间只要你学会了开枪你就可以上战场了,甚至你会开拖拉机,你就可以去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这和严格训练的德国士兵根本没办法比,苏联士兵在战场的存活时间大多都超不过9分钟,要是你能在战场上存活了9分钟你就是老兵了,可以带领新兵,成立班组。这种战斗力的士兵通常是行不过的,但是数量众多,用数量去弥补质量,奈何训练精良的德国士兵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造成了苏联士兵越打越多,德国人却最后兵力短缺。


桌面战争兵棋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场上留下的是废墟和荒地,给受害者带来的是无尽的愤怒和悲伤。苏德战争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激烈、参战人数最多、伤亡最多的战争。


1941年苏联总兵力约500万,四年后损失近2千万,二战结束时苏军的总兵力为1280万人,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约3千多万人。有人说苏联主要靠人海战术和寒冷的天气打败了德国,那么苏联的士兵为什么会越打越多呢?

苏联人口多,1940年苏联人口约1.8亿,德国才8000万。德国却选择了与全世界为敌,向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宣战,这让人口本就不多的徳国头大。


二战前期,德国以500多万人的兵力攻入苏联,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4500辆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硝烟弥漫到莫斯科,苏联士兵大规模伤亡。数百万军民倒下去,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斯大林发下达命令“全民抗徳”,不许当逃兵,一经发现有逃跑者就安排去最危险的前线戴罪立功。



他和一些领导高层共同决策,把监狱中的数千万囚犯召集起来,号令他们加入参战大军,罪行越严重越放到最危险的地方做战,罪行轻的去后勤,并且有专门人员成立督导队去管理训练这些囚犯,把他们放到战争的最前线,如果这些囚犯不听指挥临阵脱逃就有督导队立即正法,如果这些囚犯谁立功,就减轻罪责,甚至有升官的可能。这些罪犯很多都是一些政治犯、杀人犯等,他们大都人品不好,在战场上更是疯狂作战,另外为了防止罪犯逃跑,他们的家人都受到牵连,被安排到后勤去搞生产、运输战略物资等。



苏联为了补给战场人员还号召女人上战场,这些女人扔掉饭勺,解掉围裙,经过简单训练就扛起枪奔赴战场和侵略者硬拼。各种危险的任务她们奋力挑起,什么机枪手、侦察兵、狙击手、坦克兵、飞行员等等这些随时丧命的任务她们毫无畏惧。苏联最著名的女兵狙击手柳德米拉,作为苏联王牌狙击手,击毙德军三百多人,被称为苏联英雄。


苏联有将近一百万的妇女参与了对德作战,有86个人还被授予了“苏联英雄”这样的称号,超过十五万的女兵被授予了嘉奖和勋章。苏联女性不但担负起国内的大部分生产劳动工作,后勤、加入医疗队等等她们积极参军投身一线和男兵一起作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保家卫国,苏联全国青年男女踊跃参军,一些苏联少年儿童也拿起武器走上前线。战争中他们的家园被毁,很多孩子父母双亡。



15岁的瓦西里.库卡成为了第726步兵团的一名士兵,最后成为王牌狙击手,在二战中他共击毙了179名德军,其中80名为德军军官,他还击落了一架德军FW189侦察机。他17岁时被德军炮火击中身亡。



然而,如果没有英美提供的物资与粮食,苏联就算有了先进武器和无尽的士兵估计还是会输。为了让苏联尽量拖住德军,摧垮德军的战斗力,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军用物资,包括各种武器,坦克、飞机和大量的食物等资助苏联,让苏联给他们当急先锋。正是这批援助物资,帮助苏联完成了新的兵力的扩充。


小姐姐讲史


先看苏德两国在战争中的伤亡。

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德军在二战总体死亡数的六成以上。

苏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此外,还有1740万苏联平民和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火。

以上数据说白了,苏联的胜利,是结结实实靠无数的生命杀出来的,苏联军队伤亡之惨重,主要源于开战初期的极端被动、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指挥失当所致,而苏联平民的惨重伤亡,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人实在太凶残(这样导致了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后,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报复,德国人在二战中死了800万,其中士兵600万,平民200万,平民几乎都死于东线战场)。

相对苏军,德国人在战争前2-3年其实还没那么被动,大多数时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方面总体还处于优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1943年前,德军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困扰,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在前线的部队即使被苏军打残了,往往还能调回本土,休整几个月,重新再组织开往前线作战。

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被德军长期占领(即使到了1943年初,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仍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段时间也是苏军由全面被动转向战略反攻的时间,而苏联能控制的人口实际上不足一亿,刨去老弱病残和女性,实际能征发的士兵不足2千万,当然,苏联为了挖掘人力,在保证工业生产和国家运转的基础上,不光把适龄的男子不断送上前线,还组织了近百万妇女上战场服役,在战争前2年,苏联人力资源相当紧张,但就是这么紧张的人力,在苏联高效的动员体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从1943年开始,苏军转入大规模反攻,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解放,苏军解放一个地方,就尽可能地征召当地人当兵,所以苏军越到后期,人力资源越加宽裕,而德军正好相反,地盘越来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来越少。

最悲惨的是,德军人力资源不断越来越少,而且面临着三线作战的窘境,战略形势愈加恶劣。

1943年,盟军进军意大利,1944年,又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丢了北非,仅有的几百万军队,既要对付不断强大起来的苏军的愈加频繁的反攻,还要分兵意大利,去保护已经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速度犹如龟爬,希特勒恐怕撑不到1945年中。

面对好几百万苏军的强大推进,德军仅有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足以抵挡,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被俘虏,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战争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时候,随着盟军登陆,苏军乘势发起大规模反攻,两边一夹击,德军在东边西边总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法国也丢了,白俄罗斯也丢了。

东边消耗,西边消耗,德军就这么被消耗殆尽,苟延残喘,等着末日来临。


云中史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中最生灵涂炭的一场战争,在战火燃烧的时候,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一众法西斯国家化身成为了四处散播战争的魔鬼,使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沉沦进了他们架构的地狱之中。

纵观漫漫的二战,苏德战场中爆发的战斗毫无疑问是最为激烈、实力碰撞最为强悍的。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士兵死亡量

在整场苏德战争中,德国人一共夺走了800多万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性命。

当然,这还只是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死亡人数,如果算上苏联其他死去的百姓和不算在编制中的民兵,那苏联将近有2700万人因为德国人的缘故丢掉了性命。


而要知道,在德国人刚进攻苏联的时候,德军的兵力才500多万人而已。

当时人口规模比苏联多了两倍的我们,在抗战结束时国军部队才430万人、敌后部队也才120万人而已。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苏联正规军队的伤亡量有多么巨大了。

苏联的反败为胜

按照苏联在战争中如此庞大的死亡量,他们的军队人数原本是应该随着战争的发展大规模减少的。

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是如此,在苏联人挺过了德军的闷头重击后,他们的军队人数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如同被火焰燃烧过的野草一般,开始大规模野蛮生长了起来。

最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确实受到了德军的惨重冲击,差点就遭遇到了亡国的危机。

只不过在苏联人挺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后,战争却走向了一番让德国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景象。


在苏德战争中后期的时候,苏联凭借着急速喷发的军队人数、凭借着自身发达的工业水准与资源、凭借着美国的援助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接下来他们不再单纯地只能承受德军的进攻,而是直接雄起对德军进行了反攻,在最后,他们甚至和英美联军合力一同夹击攻下了柏林,逼迫希特勒饮枪自杀在了地下室中。

苏联士兵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原因

在了解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就产生了疑惑,疑惑苏联到底是怎么做到士兵越打越多的。

关于苏联士兵为何在战争中越打越多,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在二战爆发的时候,苏联全国的人口加起来达到了1.7亿人左右,相比于德国那6000万的人口,这个人口数字算得上是极其庞大的,正因为人口的庞大,他们后来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军队补充了那么多兵员。


第二个原因跟斯大林的铁血手腕有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世界上有的国家虽然人口庞大,但却一直无法很有效地利用庞大的人口优势、无法集中所有力量参与到战争中。

苏联与这些国家不同,在斯大林铁血的手段以及高压的策略下,整个苏联根本就没有人逃得过征调,在严密而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下,所有的苏联人口都被调动了起来、被各司其职地被送到了战场中。

一般能打仗的男性当时基本上都被征调到了前线战场中。

而女性虽然很少被送到战场中打仗,但苏联也给她们安排起了各种后勤工作,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有用的人口资源。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苏联在战争中才做到了士兵越打死的越多、死的越多人数补充得越多的奇迹。

不过也正因为苏联这台战争机器在二战中运转得太过于负荷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后遗症就显露了出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陷入到了缺少男性劳动力的僵局之中,原本很多由男性负责的工作,开始被他们迫不得已的安排给了女性,他们为了解决劳动力,甚至强迫了50多万日本关东军在西伯利亚干了几年免费的苦活,50年代才把这些半死半活的日本关东军给放回了日本。

所以说这就是苏联军队之所以在二战中越打越多的原因,人口基数的庞大是首要原因,强有力的征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孤客生


你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士兵越打越多,但是人民越打越少。

苏德战场是二战,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战场。战争初期苏军所有大型战役基本上都是以败北结束,每场大型战役损失的人员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近百万。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在战前设立的预备役兵员根本来不及补充,只能够由普通人在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之后快速编入现役作战。好处当然是快速弥补战斗力,坏处的没有经验的新兵让伤亡数量更高了。

除此之外,用监狱囚犯组成“惩戒营”,负责最危险的进攻任务。用女兵负责二线勤务甚至部分一线的战斗任务,也是二战时期苏军常用的应急办法。

因此,二战时德军才会觉得苏军怎么越打越多,但这只是交战前线的才有的感受。实际上在苏军后方,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短缺,十几岁的孩子都被迫上工厂参加战时生产活动,实际上苏联的总人口是一直在减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