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人為什麼會來到世上?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無數人為了尋找答案,做了無數次嘗試,問自己,問世界。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話有些道理:"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毛姆在著作《人生的枷鎖》中,表達了他對盧梭的贊同。主人公一次次試圖掙脫枷鎖,卻一次次被束縛得更緊。

01.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英國人。他有很多身份,是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還是醫生。用現在一句時髦的話說,毛姆就是一個跨界大V,成功的斜槓青年。

當然,毛姆最成功也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小說作家。他喜歡拿生活中的人物當原型進行創作。比如,他的《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人公原型是高更,《尋歡作樂》裡,讀者能看到作家托馬斯·哈代的身影。而這部《人生的枷鎖》,乾脆就取材於毛姆個人的人生經歷。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早年經歷和毛姆一樣,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做牧師的伯父家裡。後來上宗教學校、上醫學院,取得外科醫生資格。

雖然,毛姆在很多場合都表示,這本書不是自己的自傳,主人公也不是自己。但他也承認,他創作小說,大都是先在生活中遇到一位有趣的人物,然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

這種似曾相識又新鮮陌生的感覺,讓毛姆的小說具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毛姆認為讀書要讀有趣的書。所以,他的小說絕對不會乏味。書中充滿機智、幽默,不乏譏諷,卻又暗藏對人性的同情和憐憫。

毛姆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廣受讚譽,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暢銷不衰。毛姆也被稱作"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02.

主人公菲利普·凱里是個不幸的小孩兒。他天生患有腳部殘疾,九歲的時候又父母雙亡。他被寄養在當牧師的伯父家,生活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未來也被早早規劃停當:做一個神職人員。

在伯父家生活的經歷,毛姆不僅詳細地寫在這本書裡,另外一部著作《尋歡作樂》中也有相似的生活片段。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身體殘疾是菲利普遇到的第一個人生枷鎖。

小菲利普在上學第一天,就因為殘疾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受盡凌辱。菲利普把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他相信,憑藉虔誠的祈禱,上帝將會眷顧他,還給他一雙正常的腳。

因為《聖經》上清清楚楚地寫著:"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

於是,菲利普日夜禱告,甚至在天寒地凍的深夜,赤裸著身子跪在地板上禱告。他認為越是艱苦,就越能夠打動上帝。但最終,他的期待還是落空了。他迷惑不解地問伯父:"為什麼我這麼誠心誠意向上帝乞求,上帝還是沒有滿足我的願望?"伯父說:"那正說明你心不誠。"

在年幼的菲利普心裡,對上帝祈禱的失敗是個重大打擊。但他還沒有懷疑信仰本身。他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都在說明,信仰宗教,還必須信仰英國國教,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這種信仰的人,就是邪惡的人,永遠不會有幸福的生活。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信仰是菲利普的第二個人生枷鎖。

學校裡充斥著刻板守舊的儀式和傳統,懦弱自私的牧師。家裡是伯父一成不變的沉悶生活。菲利普慢慢在書中找到了苦難的庇護所,也看到了生活的其他可能,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他放棄唾手可得的牛津大學獎學金,掙脫伯父給他設計好的人生,來到德國。他認為德國是個自由的地方。

自由重塑人生。菲利普看什麼都新鮮,對什麼都好奇,也更多地產生懷疑:以前我看到的和相信的,怎麼感覺都不對了?

他接觸到了更多不同的信仰人。那些人並沒有因為信仰不同而邪惡。菲利普認清自己的信仰,完全是外界影響的結果。從前他根本沒有認識自我的機會。他拋棄從孩提時代就形成的信仰,像脫掉一件不再需要的外套一樣,毫不費力。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未來是人生的第三個枷鎖。

青春總給人一種美好的想像。在毛姆看來,這不過是一種幻覺。

年輕人被灌輸了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實際上,人生一定要越過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踏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年輕人和生活相遇,總是會被撞得頭破血流。

菲利普想追求藝術。

但他也很快發現,在藝術面前,意志幫不了什麼忙,自信心也顯得毫無意義。女同學範妮從小學畫,堅信自己有非凡的天賦,且意志力超群。但實際上,她的作品一無是處,糟糕透頂。她最後在窮困潦倒中自殺。

而那些平常標榜自己是藝術家的人們,一來到舞廳,就揭開道貌岸然的假面具,露出各種獸性特徵,全都愚不可及。對他們來說,生活就是沒玩沒了的瑣碎和邪念。他們一心追求享樂,不顧一切地逃避現實。

人生只有一次,堅決不能虛度。發財致富名揚天下不算枉活,可人生也不是隻有這一條路啊。究竟怎樣才能無愧於此生? 菲利普自己也說不清。

菲利普決定放棄藝術。所謂藝術,不過就是聰明人在酒足飯飽之後,為了消遣解悶而發明的玩意兒。

菲利普反覆地選擇又放棄。為此他被伯父指責軟弱無能,沒有恆心。但菲利普認為,從這些經歷當中,他學到了很多。與其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下規規矩矩做事,還不如自己出去闖闖。即使會出點差錯,也算是給生活積累的經驗教訓。

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愛情也可能是枷鎖。

菲利普愛上了女招待米爾德利德。米爾德利德沒有情趣,愚蠢又平庸,充滿市井之氣,既缺乏教養,也缺少女性的溫柔。但愛情就是這樣,任她有種種缺點,菲利普也不在乎,甚至覺得連那些缺點也都是可愛的。

但米爾德利德卻是個純粹的物質女,只喜歡收禮物。

菲利普一直認為愛情是令人銷魂的。人一旦墜入情網,整個世界都會變得美好起來。但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歡樂,相反卻是極度的痛苦。這種滋味可是他從來沒嘗過的。他感覺自己被再次套上了枷鎖。

這時的菲利普,很像毛姆在《面紗》中塑造的男主角瓦爾特。他也愛上了一個貪慕虛榮頭腦平庸的女人。他們都對自己愛上這樣的女人而鄙視自己。不過毛姆給他們分別安排了不同的結局。

菲利普在米爾德利德身上花光了自己的學費,做投機生意失敗,身文分文,流落街頭,飽受人間疾苦。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被各種枷鎖束縛受盡折磨的菲利普,最後終於放下一切執念。

他用伯父的遺產完成學業,成為正式醫生。他給自己的腳做了個小手術,雖然沒能和正常人一樣,但比以前好了很多。曾經乞求上帝為他創造奇蹟,最終還要靠自己。

愛情上,雖然想起米爾德利德,還是會感到心痛,但可以完全放下了。他不再執著於周遊世界的夢想,而是選擇和一個平凡的,但是仁慈、能幹、聰明的姑娘結婚。

03.

這就是一個人的前半生。嬰兒時期,人意識不到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有什麼區別,他玩弄自己的腳趾頭,就像玩兒樂高積木一樣,他不會意識到腳趾是屬於他自己的。只有慢慢長大,有疼痛的感覺了,才會理解自己肉體的存在。

人只有經歷成長的切膚之痛,才會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就像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每邁出一步,就會遭到刻骨的疼痛。對未來的嚮往和現實的打擊,共同簇擁著他,直到他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朋友曾經給菲利普一張波斯地毯,讓他在地毯中尋找人生的意義。菲利普百思不得其解。在經歷了信仰的破滅,愛情的幻滅,理想的熄滅之後,菲利普終於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它毫無意義。

有的人不能接受無意義的生活,就破罐子破摔,荒唐度日。但菲利普認為,毫無意義的生活也是值得過的。

波斯地毯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編織它的人,欣賞它的人,一定會為那複雜的花紋而感到高興,感到有趣。如果生活是這樣一塊沒有意義的地毯,我們就去欣賞它的花紋!

生活中的失意、潦倒、沮喪和失望,都可以作為特別的設計被編織進去。地毯的格局因此會顯得更加複雜,充滿了神秘夢幻之美。

於是,生活的意義便不再是地毯本身,而在於編織地毯時的樂趣,在於最終把這塊地毯完成,並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格局。更重要的是,要愛這塊地毯,尊重自己的努力。至於人力之外的事情,就讓它順其自然吧。

《人生的枷鎖》:愛情、信仰、未來,是目標還是枷鎖

每個人的地毯都會不盡相同,但大都有著相似的格局: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生活含辛茹苦,最終撒手而去。

菲利普也為自己選擇了這樣一種格局。他不再向往神秘的東方,不再向往在西班牙街頭漫步,而是選擇向一個善良的姑娘求婚。他準備結婚,工作,生兒育女,最後悄然去世。

"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最完美的人生格局。"

"此時,太陽當空,陽光四射。"作者充滿希望地為小說結尾。人生的枷鎖,總是會一個接著一個。但生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地掙脫枷鎖。這就是有意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