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每個皇帝都能自己印刷錢,為何不能想用多少就印多少呢?

用戶65969511


可以啊,古代皇帝還真是隨便印錢(以前一般不用紙幣,而是鑄幣),古代的貨幣毫無信用,其價值一般跟含銀量含金量有關,皇帝缺錢時就會隨意鑄幣,用劣質幣強行等值原先發行的質量更好的貨幣,導致百姓手中的錢變得一文不值。而且,隨意發行貨幣還會造成通貨膨脹,最終民不聊生。現代社會隨意發貨幣也會有很大問題,比如委內瑞拉,超發貨幣導致貨幣毫不值錢。宋朝發明了第一種紙幣交子,但交子和現代貨幣是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交子根本沒有信用背書,由於印紙錢容易,反而讓政府能更肆無忌憚的發行,其結果就是大多數情況下,交子都形同廢紙,宋朝政府還用交子收購農民的產出,收購土地,由於交子一文不值,所以這種行為等同於強徵。


歷史心發現


首先,紙幣產生的歷史不是很長。現在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一般認為北宋時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準確的來說,交子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到了南宋時期,才有了政府發行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區的傳統金融機構發行的一種金融票據,比較接近於當代的銀行本票。也就是說,交子並不具有法律地位只是金融機構發行,用來為商人採購茶葉提供便利的一種商業票據。之所以在四川產生和當時,北宋政府為了防止銅錢流入到西夏和契丹等國,所以在該地區,不使用銅錢而使用鐵鉗。但鐵錢貨值較低,所以,在進行商貿採購的時候很不方便,因此才促成了交子的產生。所以在南宋以前,既然連紙幣的概念都沒有產生,所以當然也就不存在隨意印刷紙幣濫發的情況。

其次,元代的時候確實出現過政府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最後引發經濟紊亂的情況,這也是很多學者認定的導致元代,在短時間內政權就崩潰的一個原因。所以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發生過,但是形成了嚴重的教訓。

再次,明代初年的時候,政府依然發行了一定數量的紙幣,但是對紙幣的使用又有很多限制,尤為重要的是政府本身不接納紙幣繳納稅款。這就使得紙幣很難在國內獲得政府信用的支持,接受度越來越差。與此同時,隨著歐洲人在南美洲開闢了大片殖民地。難免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白銀產地,所以大批的白銀,從殖民地運往歐洲之後又通過貿易方式流入中國,最後沉澱下來。長期困擾中國的貨幣不足現象,在這個時候得到了解決,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確立了白銀本位制。清代的時候沿襲明代制度。

最後,西方人通過馬可波羅遊記瞭解到了紙幣之後,在近代時期通過銀行發行銀行券的方式,創立了近代紙幣制度的雛形。之後,政府將紙幣發行權壟斷在一家銀行,然後授予這家銀行特殊的監管權力形成了現代的中央銀行制度,這也就意味著,紙幣制度基本成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前,歐美國家普遍採用金本位制度。紙幣可以按照其面額到銀行兌換相應的黃金。佈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以美元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度,其他貨幣換固定比率與美元掛鉤,美元又和黃金掛鉤。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經濟出現滯脹,不能再按約定比例兌換黃金。所以,金匯兌本位制徹底崩潰,各國普遍推行紙幣本位制。在這種制度下,紙幣完全依靠政府信用流通,不可按固定比率兌換黃金。在歷史上,如果按照回懟制度嚴格執行,每發行一定數量的貨必須要在銀行內存留相應數量的黃金作為保障,這種情況下不會發生濫發紙幣的情況,也就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但確實存在,沒有儲備的情況下瘋狂濫發紙幣,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國民黨在內戰時期,大肆發行法幣,後來又大肆發行金圓券,導致國內物價飆漲。這種情況在德國曆史上也曾經發生過。

總的來看,中國歷史上,發行紙幣的王朝其實非常少。除了元代以外規模都不大。元代濫發紙幣的惡果,在明清兩朝形成了震懾效果,所以,沒有皇帝會做這種蠢事。他們不一定了解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但是前車之鑑還是看得很明白的。從經濟學層面上講,紙幣本身沒有購買力,依靠的是其代表的貴金屬比如黃金所代表的購買力,在不增加黃金儲備的情況下,增發紙幣,只能使得物價上漲,並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100元對應一克黃金,而貨幣發行量增加一倍,那麼就會變成200元對應一克黃金。物價整體增加一倍,但是購買力沒有增強。


zyb38537240


要知道為什麼古代皇帝不印刷太多的錢呢,就要了解古代的錢和我們現在用的錢不是一個概念的。

錢在先秦時期已經確立的是金屬鑄幣,主要以布幣、刀貨、環錢、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在秦朝統一之後統一了貨幣,也就是”秦半兩錢“,後來還有漢”五銖錢“一直到宋代都是以銅鑄幣的,但是銅的儲量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銅都是可以鑄造錢的,有一些鑄造成鏡子啊一些東西。正因為銅是有限的,而且古代豪紳大族也比較喜歡把錢存到家裡,所以古代皇帝的錢和你想的是不同的,不是現在的印鈔廠,沒有那麼多的銅,怎麼造那麼多錢。

正是因為銅越來越少,而且因為後期商業也越來越發達,大宗貨物交易變多,不可能經常性的拉一車銅錢區交易,於是交子、會子等就應運而生了。後來的元明兩朝都是以紙幣為基礎,稱之為鈔。但是由於元明兩代一個是少數民族統治,一個是屁都不懂的朱元璋,發行鈔沒有發行限額,沒有準備金,很快據導致通貨膨脹,到後期元明朝廷發行鈔連廢紙都不如,根本就沒人用了。

可以看到元明兩朝後期百姓生活都是比較疾苦,也是有他們大量發行紙鈔的原因,宋朝以前是想隨便鑄錢,但是沒有那麼多的銅,是在是沒有辦法。元朝以後倒是隨便印製,但是購買力不行,百姓不承認沒有任何辦法。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簡單的說,在宋代之前,中國大量使用銅錢,明清時代,又大量使用白銀,還曾經使用少量黃金作為貨幣,但是無論黃金,白銀,或者銅,都極為稀缺,不是能隨便印錢的。

宋代曾用鐵幣,但鐵不值錢,而且重,作為貨幣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流通並不廣泛。

宋代以後曾經發行紙幣,紙幣流通量大,印刷也比較容易。但是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必須有等值的貨幣作為兌換,也就是要有相應的“準備金”以備兌換,否則形同廢紙。就如現在的美元一樣。濫印紙幣會造成社會混亂。如同前幾年的津巴布韋和索馬里。

所以,不是皇帝不濫印錢,而是皇帝也不能濫印錢。


佩皮二世的春天


從主觀上來講,是可以想用多少印多少。然而紙幣發行量要以實際經濟社會的貨幣需求量為基礎,印少了不多用,印多了貶值。蔣介石統治時期,拼紙幣,導致紙幣一天之內貶值幾次。可見,紙幣不是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就印多少的,社會財富總量沒有增加,就不能增印和增發紙幣。


幼稚園新生1975


不是不想印啊。而是經濟規律在那,印多了也沒用啊。這個情形,最具體的可以參考津巴布韋了,他們那就是想印多少印多少。結果呢?普通老百姓上街買個菜都得抗兩麻袋錢……否則不夠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