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薊鎮湯泉閱兵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高陽生、南明、太函等,江南徽州府歙縣人。擅長古文辭,工詩詞,詩文理論宗前、後七子,世稱“後五子”之一,頗受時人見重。與王世貞、張居正同為嘉靖二十六年榜進士。當年十二月任浙江義烏縣知縣。知義烏縣期間,禁絕侵犯魚肉百姓,抑制當地豪強,清理冤獄,使得賊盜絕跡,尤其重視學校教育,所選拔的人才,後來許多成為社會名流。任兵備副使,因與副總兵戚繼光協同作戰,屢破倭寇,於是升任按察使。穆宗隆慶年間,任福建巡撫,為政從寬,不以察察為明,而大政皆能施行。策劃平倭寇軍事,任用宿將如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傾心倚重,對待士卒施以特殊恩典,各部軍卒都感激他的恩德,人人奮勇爭先,於是福建倭患得以平定。

汪道昆薊鎮湯泉閱兵

汪道昆

在大學士張居正父親的七十壽誕上,汪道昆撰寫的祝壽文章符合張居正的心意,因而被其極力讚賞。當時著名的詩人王世貞,對他的才學也十分賞識。王世貞稱讚汪道昆的文章:“簡煉而合於法度。”由於受到當時一些知名政要和文人的激賞,所以汪道昆的名聲大起,甚有文名。他與明朝後七子的領袖王世貞齊名,被並稱為“文壇二司馬”。汪道昆不但精於軍事、文學,並且還精通音律,在戲曲創作方面有較高的成就,製作的雜劇清新俊逸,影響很大,有五種劇作傳於世上:《高唐夢》、《五湖遊》、《遠山戲》、《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長生殿》。有人認為,撰寫小說《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就是汪道昆。

汪道昆薊鎮湯泉閱兵

汪道昆草書

任兵部侍郎期間,他的主要任務是“籌邊”。所以他在任期內,曾數次奉旨巡閱薊遼、保定軍務。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冬季,明朝廷為了檢閱守備長城的兵卒,舉辦了一次多達10萬人的馬步車軍演,並派出兵部侍郎汪道昆等人前往薊鎮閱兵,閱兵的地點就選擇在遵化湯泉附近的廣闊平原地帶。汪道昆等一行朝廷要員參與並主持了這次在湯泉舉行的閱兵。當時的薊遼總督劉應節、順天巡撫楊兆等人都參加了閱兵儀式。由於前後往來湯泉的次數較多,湯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汪道昆留下了與遵化湯泉有關的詩達七首之多,如《薊門會閱》《重過湯泉》等。

汪道昆薊鎮湯泉閱兵

汪道昆龍尾歙硯銘文

嘉靖末年,當年的抗倭總指揮胡宗憲冤死獄中,汪道昆不因胡生前曲意攀附大權奸嚴嵩父子、侵吞軍餉等人品氣節上的不醇坐視不管,而以同僚同鄉之誼感慨傷懷,賦詩哭悼之餘,為之奔走呼號,修書鳴冤,使其蒙冤25年後終獲徹底平反,可見他明辨是非、極富正義感。

汪道昆薊鎮湯泉閱兵

總督胡宗憲

明神宗萬曆年間,上疏“乞終養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