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龍蝦從“一線網紅”躋身“國際名流”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分揀龍蝦準備出售。(受訪者供圖)

夏天就快到了,而夏天難道不應該和麻辣小龍蝦一起過嗎?沒有小龍蝦,是對夏天最大的辜負,“一線網紅”小龍蝦不僅是吃貨夏天的標配,也是宜賓市敘州區普安鎮稻田裡最活躍的分子,目前,普安鎮的小龍蝦已經從“一線網紅”躋身“國際名流”。

退伍回鄉 投身創業

劉偉是宜賓市敘州區普安鎮土主村人,在大學期間為了埋藏在心底的那個“軍營夢”劉偉應徵入伍,服役於武警北京總隊。

在北京服役的幾年裡,劉偉不僅嚴格訓練,曾被評選為“優秀士兵”並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首都繁榮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也在劉偉心底埋下了一顆創業的種子。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對養殖小龍蝦的水域進行檢測。

據劉偉回憶,那時候小龍蝦在北京已經非常盛行了,而且市場前景很好,想到家鄉水資源非常豐富,小時候他便時常去田裡釣龍蝦,由此養殖龍蝦的這個想法在他心上萌發了。

退伍後的劉偉,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在城市找一份體面又收入穩定的工作,而是選擇回鄉創業,“說實話,我個人對家鄉是很有感情的,而且那時候我發現家鄉已經有很多土地被荒廢,我覺得我可以利用這些荒廢的土地和我所學的知識為家鄉的建設盡一份力。”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對小龍蝦進行過秤分揀。

實地考察 敲定項目

退伍後,劉偉先後到湖北、江蘇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學習,並結合普安鎮的實際情況最終敲定龍蝦養殖項目。

據劉偉介紹,創業之初,他只是單純的養殖小龍蝦,“由於沒有很好的掌握龍蝦的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等因素,頭兩年小龍蝦在塘裡和運輸途中的死亡率很高。”兩年下來,劉偉基本沒有賺到什麼錢。

但劉偉並沒有因此放棄,相反,他開始到各個省份龍蝦養殖成熟的地方學習、請教,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偉在湖北接觸到“稻蝦輪作”的養殖模式,他突然覺得眼睛一亮,便將這項技術帶回宜賓並因地制宜的改良為“稻蝦共作”的養殖模式。

劉偉表示,“稻蝦共作”的養殖模式不僅可以高效、充分地利用時間、空間,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還能通過這樣的模式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控制水稻病蟲害,提高水稻和龍蝦產量。

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第三年劉偉終於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並對“稻蝦共作”模式擁有自己獨到的理論和見解。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在貧困村開展稻蝦種養技術培訓。(受訪者供圖)

擴大規模 帶動周邊

有了成功的養殖經驗和較為完善的技術支持後,劉偉開始帶動周邊8戶群眾進行養殖,併成立了專合社,同時與農戶簽訂了保證回收、保底回收協議,從根本上打消了養殖戶的顧慮。

一年過去後,在劉偉的專業技術指導下,專合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周邊農戶也開始紛紛加入,專合社也從原先的300畝擴大至2000餘畝,截至目前,共發展社員106戶,其中建卡貧困戶12戶。

最開始,劉偉的龍蝦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四川省內等地,規模擴大後,他開始積極地與全國各地龍蝦養殖大戶聯繫,擴大銷售渠道,發展到湖北、江蘇等地,甚至遠銷國外。

在合作社的統一指導和規範下,農戶有技術、有產量、有銷路,在收穫優質水稻的同時額外收益淡水小龍蝦,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經濟附加值,新的種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收入。

2018年敘州區普安鎮攬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畝均增收7000餘元,是原來單一種植水稻產值的7倍。

同時,劉偉也積極組織合作社成員外出學習,並對川南片區養殖戶開展現場養殖技術培訓200餘次,積極為大家探索致富之法,主動與當地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帶動他們共同發展。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捕獲龍蝦。(受訪者供圖)

積極探索 申請專利

在合作社逐漸走向成熟的同時,劉偉也在積極探索專業技術,並將自己化學專業所學知識運用到水產養殖的實際當中,通過檢測水田中的水質以及微生物含量等,極大的提高了龍蝦養殖的成活率。

幾年來劉偉結合川南地區氣候、水質、地形等情況自己撰寫了十萬餘字的“稻蝦共作”相關養殖技術指導資料,併成功申報專利技術18項,為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偉表示,下一步,他將繼續專研養殖技術,提高養殖產量,嚴格生產標準,堅持綠色農業發展道路,“同時,我還希望可以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創建自己的龍蝦品牌,將其打造成為川滇農業的特色品牌。將‘稻蝦共作’的養殖技術進行推廣,讓更多的農民朋友都來了解這種助農增收的養殖模式,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幫助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用產業發展振興帶動鄉村經濟。”(記者 黃爍然)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劉偉獲得的諸多專利證書。(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