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中介如何不踩雷?網友7000字寫“留學中介避坑指南”

去年有篇文章說是一個留學顧問坑了三千學生,文章雖然漏洞百出,誇大其詞,但不可否認留學行業遍佈很多“暗坑”,給很多學生帶來申請上的困擾。隨著申請季的來臨,一些學生不得不找中介來協助申請,但在找中介這條路上,雖然有很多“前人”總結了無數經驗,但“黑中介”們的手段也在不斷演化,還是讓家長們防不勝防,焦頭爛額,嚴重影響了申請進程,甚至危及結果,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中介就尤其重要(這裡不用“好中介”,是因為真正沒有一家機構可以稱得上“好”)。

本篇文章無意抹黑中介機構,僅就存在的現象給家長們以提醒,防火防盜防跳坑。至於中介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硬要對號入座,那是自願。

在各國留學的申請過程中,以美國留學最為複雜,所以在國內留學市場上,中介費也是美國方向的申請最高,日本留學信息透明度更差,費用其次,再次是英澳。這其中美國TOP50院校鮮有招生代理,所以中介以硬申為主,費用更高,也就是所謂高端,目前“高端留學”市場費用基本起步價10萬,高者可大200萬之多,筆者雖然在這個行業混跡十餘年,但對於50萬以上的產品依然不理解,目前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家長錢多,買安心。

至於招生返傭,很多學校都是存在的,包括澳洲八大之類,所以就誕生了“校代”一詞,但代理資格是有限的,所以校方把這些代理權給到個別機構的時候,沒有代理權的機構,或者專門做校代業務的,就會成為這些機構的下線,俗稱二代,之前也有三代,目前不多了。當然美國留學市場校代也是最多的、最亂的。如果中介向合作院校輸送學生,即能收學生的中介費,又可以收學校返傭,簡單講就是雙向收費,所以近些年,有些機構打出零中介的招牌來招攬學生,其實也不是真零費用,只是單向收校方返傭而已。這是一個背景前提,先交代一下。

好,閒言少敘,本篇文章是講留學申請那些坑的,既然選中介不可避免,那麼就要擦亮眼睛,少走彎路,畢竟虧錢事小,耽誤孩子學業事大,本文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家長對選中介有一個合理的認識。

一、選校坑

選校是留學申請環節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之一,選校好不好,往大了說決定了孩子的前途,往小了說決定了學生未來幾年的留學生活有一個什麼樣的收穫。

但是選擇學校是一個非常耗費時間,非常系統的工程,如果簡單以孩子的成績來匹配美國大學往年的錄取情況,那未免太過草率,但實際上很多機構就是這樣操作,並且據此做出來拔高、目標,保底等學校清單,讓家長看起來很專業,其實完全是糊弄的一比。

中介的根本目的為了保證客戶不退費,在合同上寫明瞭選校清單上申請到一所就不退費,所以儘量給學生選擇更低的保底學校,但對於學生真正可以申請到的學校卻沒有概念,大多數只能做到簡單匹配,但還總能給家長講一大通道理,很多家長功課做的不足,完全是顧問說什麼就是什麼了,被牽著鼻子走的狀態,被騙也不知道。筆者曾經看到過真實的案例,某中介顧問為了拿到學校返傭,把一個原本可以進TOP50的學生,送進了排名90多的學校,但家長最終還給顧問送了錦旗,感恩戴德。

試問,保底,保的誰的底?

所以選校期間,一定不能完全讓顧問做主,家長和學生要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並且在申請方面做足功課,否則可能被騙也不自知。

所以,在選擇中介的時候,一定要準確定位自己,如果個人實力很強,但是在中介的“哄騙”下,申請到一所很一般的大學,那就相當虧了。

此外還要注意野雞大學、合作院校等。再次強調:中介的顧問為了校方返傭,是不會顧忌有沒有降低學生目標學校檔次的。

二、文書那些“坑”

美國大學申請最為複雜,除了GPA、標化成績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書了。雖然這幾要素權重佔比到底多少,中介們猜測了N個版本,但都不是最終答案,相信還有更多猜測版本出來。但不可否認,文書非常重要。

文書在中介的服務內容中,也是有技術含量的一個內容,中介們會給家長洗腦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錄取調性,家長不做研究根本不知道,中介是經過了無數學生的申請摸索出來的一些經驗和總結等等,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實質上完全是臆測,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學生最關鍵的還是要在文書中展示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

1、文書寫作的第一大“坑”:模版化。這在大中介中尤為普遍,他們服務學生越多,模版越能提高工作效率,試想,一個文書老師服務幾十個學生,在一個申請季,如果全部原創,加班加點都很難完成;如果再和學生來回溝通,反覆修改,幾乎不吃不睡也難完成,申請季,你想約顧問溝通文書,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模版化對他們來說,簡直無法拒絕。

曾經有顧問套用模版上癮,給大學提交的申請材料中,明明是A同學的申請,但材料署名卻是B同學,連模版上的姓名都忘記改掉了,這麼大的失誤簡直駭人聽聞了。

2、文書寫作第二大“坑”:代寫。承接上一個坑,文書老師在申請季最怕的是頻繁溝通,會耽誤很多時間,影響更多學生的申請進度,所以全權由中介代寫非常普遍。加上國內很多家長也這樣認為,我們交了那麼多錢,文書還要我們自己寫嗎?中介包辦文書理所當然。這種操作就導致很多學生深陷“坑”裡不能自拔。中介的文書老師思路完全被固化了,不可能在一個學生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根本做不到深層次挖掘“真實的你”,只會一味的迎合所謂的目標學校的喜好,甚至很多故事都是捏造的,壓根沒在你身上發生過,你覺得這種文書能有多高的質量?有家長直接驚呼:你確定寫的是我們家孩子?

3、文書寫作第三大“坑”:兼職文書老師。這條比以上兩個更加“坑”。如果是全職文書老師,還有公司制度進行制約,但如果是兼職老師,完全是合作關係,甚至跟學生都沒有交集(中介也不願意讓學生知道是兼職在為他服務),完全是由中介的顧問登記一張學生信息表,讓兼職去自由發揮,結果可想而知了。兼職中普遍以大學生為主,他們還未走上工作崗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職業道德,不要說模版化,抄襲都很常見,交到中介之後,幾乎也沒人去核查。這種情況,一旦被美國大學認定抄襲,後果的嚴重性可想而知。所以,簽約中介之前,一定要見到你的文書老師,並且定期溝通,甚至和他交朋友,方便他更深入的瞭解你。

至於為什麼用兼職?這個很容易理解,一般情況下,每年申請季是留學中介最繁忙的時候,但非申請季的時候,留學中介會覺得養這麼多人是累贅,為了節省運營成本,兼職文書老師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了。

此外,就算你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靠譜且牛逼的文書老師,給你寫了非常棒的文書,但如果學生入學之後,被發現與文書表現出能力不符的時候,是很有可能被作弊調查的,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所以很多大學是不推薦申請者找中介代勞的,如康奈爾大學曾有明文規定,禁止學生通過中介完成整個申請,一旦被學校發現學生提交了與個人能力不符的材料,即使錄取了,未來也將會被學校開除。

正確的文書寫作姿勢應該是這樣的:在申請季開始之前就要著手策劃文書寫作,並多次和文書老師溝通寫作思路,尤其是在確定選校目標後,更應該頻繁溝通。文書的寫作應該有學生自己來完成,多次修改,文書老師的作用就是修改和潤色,80%以上的工作還是要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至少學生要寫出中文版的。更加具體的文書寫作可以看今天發的第二篇文章:杜克大學高級招生官給申請者書寫essay的15條建議

三、合同那些“坑”

留學行業在教育領域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所以無論從國家政策,還是媒體監督都遠不到位,操作不透明和信息不對稱導致行業各種亂象,收費可謂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就連所謂行業協會也只是助紂為虐,中介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從根上講就沒有可信度。“廟小妖風盛,池淺王八多”,就這麼一個小眾行業,合同套路層出不窮,儘管絕大多數家長在各自領域都是成功者,但依然有很多家長在留學申請這個陰溝裡翻船。

列舉幾個常見的坑:

1、招生套路。低價產品引流,申請業務以一個價格不太高的合同先簽下,然後由顧問在服務過程中push各種服務,如規劃,背景提升,語言培訓等,最終可能3萬的初始合同,能累計消費到30萬。所謂上船容易下船難,如果中途想退費,你會發現各種條款保護,想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

2、獎學金提成。這一項合同條款被越來越多的機構採用,幫學生申請到更好的結果,包括更多獎學金,更好學校,本身就是中介的義務,最終能否申請到,還是要看學生的條件,但實在想不通,中介有什麼理由來瓜分獎學金。

3、加學校另收費。有的合同會寫增加一所學校收費多少,有的合同根本不寫金額,屆時隨意開價,申請的關鍵時刻家長根本沒有還價的餘地。其實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增加學校?一方面,家長對中介給的學校清單不滿意,核心就是中介的服務不到位,如果你真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做出科學的選校方案,家長學生會不認可?很多的個性化都是招生的幌子,實則所有學生進了服務流程完全都是一個模式操作。當然也確實有家長出於各種原因,就是要增加學校的,這種情況下,收費是可以理解,但收多少是個問題,增加一所學校,真的能做到文書全部重新寫嗎?

4、改專業另收費。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都讓人費解。當然,如美研申請到最後環節改專業,確實不合理。

5、按排名收費。學生找中介做申請是付費的商業行為,中介收錢辦事,爭取更好的結果是中介的義務。最終申請到學校的排名好壞,是學生自身的背景條件和顧問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對中介而言,這不是份內之事嗎?否則我找中介何用啊?排名靠前你工作量就大,排名靠後工作量就小?未必吧,每一個學生都是你的客戶,在為學生服務程度上本就應該全力以赴,而不是好學生服務更多,差學生服務更少。如果按排名收費,我是不是可以理解這家機構看人下菜?如果申請到不好的結果,我可以理解為中介沒有賣力了。

6、退費大坑。如果家長因為服務不滿意,或者有另外的計劃,對不起,你要走一個漫長的退費過程了,甚至不可能退費。很多機構的退費條款是不明確的,甚至退多少,怎麼退都由他們隨機來定。曾經有一個高一家長,因感覺到留學申請比較繁雜,內心比較焦躁,在高一上學期就給找了中介,全款付費,但後來發現這家機構非常水,高二時申請退款,開始被中介一口回絕,說已經進入服務流程,但實際上從付費後,中介就沒有再聯繫過家長。最終扣了30%的費用,才給退費,家長也被折騰的心力憔悴。所以對於合同退費條款,家長一定要更加認真,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加上退費細節,比如怎麼退費,什麼節點退費多少,退費方式,時間等。

所以籤合同之前,家長一定要和中介明確分工,家長、孩子、中介都各自做什麼,以及哪些會是潛在的收費服務,否則總有一個“坑”在等著你。

四、收費前,家長是爺;收費後,顧問是爺

留學中介的收費模式是預付費,從來沒有一家機構敢採取按服務節點付費,或者後付費。根本原因是在留學機構的服務流程中,主要分賣產品的銷售,提供申請服務的顧問、規劃、文書等。以下幾個原因會導致前後服務差異較大:

1、過度承諾。家長最先接觸的顧問通常是銷售,銷售為了簽下家長,過度承諾非常普遍。所以簽約前,你家孩子各種好,簽約後,拼命打壓,要麼加錢,要麼認命。對於家長被銷售建立起來的預期,後面的服務人員可能壓根就不知道,所以家長期望落差也很大。在一些機構裡,家長可能連後期服務的老師都接觸不到,一直是銷售在當傳話筒。這種溝通機制下,家長想有一個很好的體驗就顯得很奢侈了。

2、前後期顧問矛盾。顧問和銷售的前後期矛盾在大多數機構內部也比較突出。顧問籤不下客戶抱怨後期申請不專業、沒有好案子;如果遇到客戶退費,銷售對後期顧問的質疑會更強烈。後期顧問會抱怨銷售過度承諾,售前的各種坑,售後來填,解釋成本過高。

3、業績壓力。KPI是壓倒顧問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根本上講,沒有誰願意欺騙客戶,但作為銷售,每個月都是頂著很高的業績壓力,完不成沒獎金不說,提成也沒有。大多數機構的銷售收入主要是靠提成,所以沒有比完成業績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銷售正忙於跟進新客戶,這個時候已經付費的家長來諮詢事情,是不是自討無趣啊?至於他們就不考慮口碑嗎?這個就想多了,絕大多數銷售只關注這個月的業績能不能完成。

鑑於這一點,家長在簽約前,一定要搞清楚誰是為你提供後期服務的顧問,並且要讓孩子和顧問充分溝通一次,看看是不是對的人。

五、流程不透明,帳號不公開

鑑於第一條中提到的申請季文書老師特別忙的緣故,你的申請流程時間節點,在後期的文案那裡完全是排隊狀態,跟銷售(或者顧問)給你講述的完全不一致,所以這個服務流程肯定不會公開給客戶,否則對他們後面老師的服務太有挑戰,顧問吹的牛,文書都得給按時保質保量來實現,你覺得可能嗎?

學生的申請帳號不公開也是這個原因,如果多了客戶的流程監督,幾乎會完全打破中介現有的後期服務運營模式,成本也會提升很多。但機構通常還有理由來拒絕,比如怕學生私自改動之類的。

曾經有一個大機構,在deadline前有近百名學生未來得及提交申請材料,但學生問的時候反饋說已經提交了,最終這些學生毫無疑問全部沒有結果,但中介卻說你被拒了!這大概是六年前的案例了;還有一個近年的案例,也是顧問給家長謊報申請進度,並且還有各種截圖來證明自己在給孩子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終結果也是被拒,家長到公司要查申請帳號,結果帳號裡完全沒有東西,所有的截圖都是PS的,家長當場發飆,其憤怒程度可以想象啊。

因此,簽約之前,一定要和中介明確是不是給帳號,家長是不是可以隨時關注進度。

六、天價總裁專案。

總裁也好,總監也罷。美本收費最高,50萬封頂,再高,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理由。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總裁專案”之類的產品並不是真的總裁在做,只是掛頭銜而已。“總裁”會有很多助理參與到你的申請環節,其實申請工作絕大部分都是這個助理團隊來完成,總裁也就是最後把關審核而已,你覺得值嗎?

七、“前招生官”的坑。

這是近兩年被中介用的最氾濫的一個坑,並且家長似乎到現在都沒有免疫力。SAT君也曾經多次來普及這個常識,但還是有家長迷信招生官。也毫無疑問,包含“前招生官”的產品也是最貴的。

首先,就算是真的前大學招生官也不能保證你能被錄取。前招生官的招生工作經驗是針對單一學校的,對於學生要申請的十幾所的數量而言,是無法全部覆蓋的。如果認為前招生官通過和現招生官的關係,能提高錄取幾率,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的招生官不會用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賭注。

如果前招生官就能對錄取有幫助的話,那麼這些機構的結果應該非常亮眼才對,至少在招生官所在學校的申請結果是亮眼的,但稍微做點分析調查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

其次,虛假招生官氾濫。有些所謂“招生官”,只是以校友身份做過錄取面試,沒有真正參加過招生工作,而大部分學校的任何校友,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做面試官,混淆兩者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就算是在美國大學招生辦工作過,但也未必是有“招生權”的那一個。真正能決定學生命運的招生官職位:Admission Officers(招生官)、Directors of Admission(招生辦主任)、Assistant Directors of Admission(招生辦助理主任)、Associate Directors of Admission(招生辦副主任)、Deans of Admission(招生院長/主任)。這種崗位下來的招生官被返聘到中介當顧問的寥寥無幾。當然,有一批對學生申請“幾乎沒什麼卵用”的兼職招生官存在,但中介是不會說的。

在國外有這麼一類組織,專門召集一批離任的美國大學前招生官,來和中國的留學機構合作,但這些前招生官基本都是和中介採用兼職服務模式,只負責接待客戶,諮詢聊天,不負責實際服務,換言之,就是家長為高價產品買單的定心丸。

再次,就算你衝著前招生官簽約了,但提供服務的另有其人。中介機構打造一個這樣的招生招牌成本很高的,如果每個學生的案子都親力親為,能服務十個學生就很不錯了,但實際上“前招生官”的噱頭常年在向大家招手。(包括那些牛X顧問也一樣,真正服務的是他下面團隊,而不是他本人)

最後,還有一些完全假的招生官。這類人只是有一個老外面孔,僅此而已。甚至連校友都不是。SAT君曾聽到一些機構曾經到酒吧簽約一些老外,來臨時扮演角色,有時候是外教、有時候是招生官。但凡家長有一點搜索能力,就能通過學校官方來核實校方是不是曾經有這樣一個招生官。

八、真假offer。

真假offer的在留學行業也很氾濫的一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混淆視聽型展示offer。這些機構也不能說造假,就是在概念上做文章,比如別人曬offer是當季的,他曬的是過去N年累計的,也沒錯啊,但總讓人難以信服。還有一類是把本科和研究生放一起說,這個就更誇張了,不明真相的家長往往還能被震撼到,付費交款毫無抗拒能力。

2、完全虛假姓。基本就是憑空捏造,這兩年TOP30作假難度係數提升,少了很多,但TOP50就很常見了,反正家長們也無從查起。

3、買賣offer型。這個也非常常見,對於DIY的同學,結果如果非常突出,一定會成為中介眼中的香餑餑。

4、沾親帶故型。如顧問在A機構的案例,依然會拿到B機構進行宣傳,吹噓自己案例多厲害;另一種是學生在A機構做語言培訓,但B機構做了申請,無論是成績還是申請結果,兩家都會宣傳成自己的案例。

總之,一句話,當銷售提到自己多少offer的時候,都要多一份警惕,不把offer多少作為決策的首要條件。

最後,不要和中介談出感情。中介的顧問也好,銷售也罷,他們所做的一切本應該是你購買的服務,很多家長反倒對此感恩戴德,當然,我們應該時刻有著感恩之心,但生意歸生意,友情歸友情,家長一旦掉進友情這個坑,銷售再推薦的任何產品,家長都難以開口拒絕,一句為了孩子好,就可以讓你毫無還手之力。

關於留學中介的“坑”就聊到這裡吧,以上八條是常見的坑,限於篇幅有限。旨在希望各位家長能避開這些坑,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也希望大家的申請流程能一帆風順。更希望家長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加強學習,高度認真的參與到孩子的申請服務當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