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2018年,对80岁高龄的刘自兴先生来说是个很特别的年份,他将1955定为他的文学元年,至今已超过是一个甲子。60年来,刘自兴先生在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的文学创作中勤奋耕耘,虽然有过孤立无助的寒心岁月,但他对生活依然像他的创作一样热情奔放。到现在,刘自兴先生已出版了多部诗集专著,其诗歌作品也在《山东文学》、《安徽文学》等多个专业学术期刊发表。

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刘自兴先生近照

写诗源于郭沫若的《女神》

“我第一次写诗是在1958年,当时有事去淄川,在淄川书店读到了郭沫若的《女神》,顿时感觉心潮汹涌澎湃,那种文字的美感对我内心的触动很大。”刘自兴先生告诉记者,他之后便深深爱上了写诗,而且各种风格都有涉及,豪放、婉约甚至荒诞都能找出代表之作。刘自兴先生在其诗选自序中回忆到,至于写了多少首诗已经记不清了,估计两三千首,其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写下的。刘自兴先生说,他写的各类风格的诗基本上都是传统派的新体诗,旧体诗偶有涉及。他对以“反传统、反文化”为基础基调的先锋派并不是很喜欢,认为这些诗歌略显浮躁,诗所用的选材及叙述方式太过前卫。

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郭沫若著《女神》(网络)

自我要求严格,一首诗写了50多年

刘自兴先生告诉记者,80年代的时候他写泰山云泉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发表,但他的学生告诉他,诗发表了但写得不好。这深深刺痛了他,经过自己的分析后,他舍弃了泰山这个范围,将创作的来源改在了生活了近20年的泰莱山区,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写得质朴、感情丰富、寓意深刻。

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泰山日出(网络)

1963年的时候,刘自兴先生写了一首诗叫《山乡行》,当时投给了山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文学评论教授,被指出了很多问题。大学毕业后,他又将这首诗改了一次,但是自我要求高的刘自兴先生并不满意。“直到现在50多年了,这首诗虽几经修改,但仍没有出现在我编写的任何书籍中,最近我又对这首诗作了修改,感觉比较满意了,题目也改成了《山乡寄怀》。”刘自兴先生说。

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刘自兴先生和他身后的奖杯及著作

热衷于教育题材

“我写的诗中,涉及教育题材的占了大多数,可以说教育诗是我的王牌。”当问及创作灵感和来源,刘自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本身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对教育系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写人物、写事件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题材也较为宽泛,有教育感悟,也能从媒体上知道一些感人的事迹。刘自兴先生说,写诗已经完全成了他业余活动的一部分,“我写诗是锻炼脑力,平时也有体力锻炼,这样的锻炼方式最好了。”

寿光老人与郭沫若先生的“神交”

刘自兴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