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軍隊為何追著皇太極的部落打?

易開江


明朝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朝代,傳承了276年,經歷了十六個帝王,也是大一統中原王朝中最為奇葩的一個朝代,在明朝除了最初的幾位皇帝比較正常以外,後面的皇帝一位比一位奇葩,有御駕親征被俘的,有把皇宮改為集市的,還有木匠皇帝,也有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曆,如果在其他朝代,說不定早亡國了,但是明朝卻能一直保持強盛,時不時還揍一下週邊想要挑戰大明霸主地位的國家。

明朝開始轉向衰敗雖然有一些內部的原因,但是對外作戰導致國力下降也不容忽視,魏忠賢上位就是在國家開始走下坡路,朱由校繼位之後的事情,魏忠賢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擅政的大宦官,他掌管的東廠也的確關了很多貪贓枉法,剷除異己的勾當,但是就由此全面否定魏忠賢也有失公允,主要還是忠賢的閹黨和東林黨的政治鬥爭。“東林誤國,閹黨害國”這樣評論是比較客觀的。

魏忠賢是一個很有本事,也是一個特別狠的人,他是從一個街頭混混一步步走到代理皇帝的位置的,之所以入宮當太監還是因為賭博,為了戒賭而自宮的。在萬曆年間入的宮,歲數是比較大的,但是他在市井之中學的非常圓滑了,進攻後就巴結上了皇長孫的乳母客氏,和她結成對食的關係,就是宮女和太監互相安慰。有流言說魏忠賢自宮時沒有完全淨身,又認識宮中太監,所以後來客氏非常中意他。後來朱由校繼位,朱由校非常迷戀客氏,也因為這層關係後面魏忠賢才得以飛黃騰達。

之後以言官為主的東林黨形成,是不是還噁心下朱由校,很多大臣也被他們彈劾,魏忠賢深受皇帝寵幸,這些大臣也就聚集到魏忠賢一邊,力圖拉魏忠賢打壓東林黨。東林黨經常打著為國本著想的旗號,抨擊下宮禁,這讓朱由校很反感這些人,在魏忠賢一黨逐漸形成氣候之後,開始了對東林黨和政見不合的人的打壓,四處緝拿東林黨人,或貶官或處死,也在這期間產生了很多的冤案,這是閹黨最受詬病的地方。也在這期間有很多人不惜代價的巴結魏忠賢。魏忠賢能一手遮天主要還是朱由校懶政導致的。

同一時期在大明東北部的後金迅速的崛起,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六年,皇太極繼位,開始在後金推行新政,逐漸統一了今天的東北,歸攏了蒙古朝鮮,公開的反對大明,並且多次和明軍交戰。這個時候維持大明運作的人主要還是魏忠賢,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一個大宦官在朝中指揮作戰,那麼大明的江山很快就岌岌可危了,但是事實上,後金雖然不斷的變強,但是和明軍交戰卻處處受制,很少佔到便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其中的原因並不單向的,這時雙方應該是勢均力敵的。

後金正在上升期,但是實力還不足以南下入關,甚至略微弱於明朝一些,而皇太極雖然繼承王位,但是他的統治也並不穩固,各部落統一時間不久,很多還是以武力征服,他的敵人還在很多,就是自己部落內部,什麼時候出點錯說不定就會被自己的兄弟們取代,所以這個時候的皇太極還在不具備南下的條件,但是他是有入主中原的野心的,所以時不時騷擾一下明軍,既可以逐步削弱對方實力,還可以試探一下虛實,打不下城來,搶點補給也不錯啊,和明軍不斷的交戰,雖然進展不是很大,但是卻可以穩固自己在後金的統治地位。

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也一樣,魏忠賢雖然一手遮天,排斥異己,但是這一切是建立在大明王朝還存在的基礎上,明朝如果亡了,那麼魏忠賢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魏忠賢雖然製造了不少冤案,閹黨幹了不少的壞事,但是都是建立在保證國家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礎上,雖然魏忠賢擅政,但是他爬到九千歲的位置也不是隻會報大腿的,從他對官員的任用來看,雖然也只任用自己的黨羽,但是基本上也要被任用的人有那本事,才會被魏忠賢提拔。所以魏忠賢權傾朝野,朱由校又幾乎不管朝政,但是國稅,軍政事務任然有條不紊的運轉著。

在遼東,魏忠賢又啟用袁崇煥、孫承宗等名將和後金作戰,在國內江南一帶,一直都是富裕的地區,魏忠賢在這一區域增加稅賦,在西北的貧困的地區減免稅賦,既確保不至於發生民變,又能讓軍費,糧草及時供應前線,這些舉措雖然不能讓明軍殲滅後金,但是保衛邊疆不被後金破關南下是沒有問題的,就魏忠賢的行政舉措來說,雖然有很多會被詬病的地方,但是至少能保證政府機構不會癱瘓,正常運轉,比起有的皇帝來說負責多了。

魏忠賢掌權時,只能說皇太極的部隊基本上討不到好,但是從整體來看,事實上還是明朝的勢力範圍被逐漸的蠶食,對於皇太極而言,南下的時機也還未到,穩固內部比征服外部更加重要,明朝的危機其實也在一天一天增加,魏忠賢只是個代理人,對他來說明朝雖然已經重病,但是能活著喘氣不死了就行,這也比東林黨中飽私囊,餓死國家撐死自己好得多。


玄坤


任何人都有他的兩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監, 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同樣也有兩面性。

壞人有很多種,有的壞人只幹壞事不幹好事,有的壞人好事壞事都幹,還有的壞人,乾的好事還比壞事多。

從個人角度來說,相比於只會吵架不會幹事,卻又有一副臭架子的“東林黨”,我要是皇帝,我想我也是一樣寧願用魏公公這樣的人吧。

魏忠賢:

崇禎帝在煤山吊死前夜,另外一個大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現在讓我們掀開歷史的面紗,認識一下這個“九千九百歲爺爺”。

魏公公曾經是個混子,後來混不下去了,就去當了太監。在宮裡,他認識了一個女人——客氏,而且和這個客氏關係很不一般。他就是依靠這個女人發跡的。

客氏是個奶媽,她奶大的孩子叫朱由校,就是天啟皇帝。天啟即位後,由於客氏的幫忙,雖然不識字,魏公公還是進了司禮監,任秉筆太監,後來又讓他提督東廠。

對於天啟帝,魏忠賢擅投其好,因而也越來越多的受到天啟這個木匠皇帝的信任。 當時朝中東林黨人很多,勢力很大,而魏公公身邊也聚攏了一些人,形成了閹黨,以此對抗東林黨。

東林黨:

由於皇帝的支持,最終閹黨大獲全勝。從此魏忠賢掌握了朝廷大權,成了“九千九百歲”,把持朝政數年,壞事是幹了不少。 天啟死後,崇禎繼位,將魏忠賢免職,發往鳳陽。在路上得知崇禎要抓他回去治罪,於是魏忠賢上吊了。

沒錯,魏公公是在天啟年間掌權了幾年,但時間並不長,這個時代正是滿清在關外勢力膨脹的時代。在抵抗滿清入關的戰爭中,他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打仗最需要什麼?第一就是錢。沒有錢,是打不了的。對魏忠賢來說,收稅是“毛毛雨“的小事,他最擅長的就是收稅,但這個稅是向普通老百姓收,而且是重點在江南富庶之地,面向貿易領域,收取的工商稅、海稅。

魏忠賢:

你可以說他在收稅過程中貪汙,但是這筆錢在當時的大明真的就是‘救命錢“。

抗清的大功臣袁崇煥說: “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就是因為他給錢。有了錢,才有了關寧鐵騎,才能在寧遠築城,才能讓戰爭機器運轉。 天啟時期,大明面對的是野戰無敵,“滿萬不可敵“的後金騎兵,很多人都建議放棄關外,死守山海關就行了。

當時經略遼東的孫承宗反對這樣做,遼東巡撫袁崇煥也反對這樣做。這兩個人都是魏公公支持的。魏忠賢支持了袁和孫兩個人,這才有後來的”寧遠大捷“,才會打敗努爾哈赤,才會使大明邊關前移300裡。


當然,題主說的,追著皇太極打,這是誇張了。當時的明軍,防禦是強項,野戰是弱項。能守好錦州、寧遠等幾座城,已是謝天謝地,根本沒有能力去追著打的。

我們不禁要問魏忠賢是個壞蛋嗎?這點肯定確定以及一定是有的。但我們要記住,罵他最多的是讀書人,是東林黨人,這些人又幹了什麼?

東林黨人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反對向工商業者收稅,只向農民收稅,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可以說,明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 《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稱:

東林黨人"是一群沒有多少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士大夫,"

在好同惡異,黨同伐異方面,東林黨比起其地諸黨成員來,常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崇禎:


所以,"明朝的最終滅亡,晚明的黨人們包括東林黨在內都是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旗幟鮮明的反對撥高魏忠賢,可是一味的批判這位魏太監,把他說得毫無是處,也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吧!

參考:《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


剛日讀史


果然,現在連魏公公都被翻案,說成是“大明王朝的救星”,可見,不讀書是多麼可怕。的確,魏忠賢掌權時期,明軍在遼東戰場上沒有經歷太大的失敗,這的確是事實。魏忠賢從天啟三年開始掌權,一直到崇禎元年被賜死,一共掌權三年,在遼東大的敗績不外乎丟失旅順;而在此期間明朝取得了寧遠大捷。

然而,寧遠大捷的取得和魏忠賢沒有絲毫關係,袁崇煥不是魏忠賢任命的,且寧遠大捷也不是魏忠賢指揮的,確切地說,袁崇煥憑藉一己之力取得了寧遠大捷的勝利。而且,在後來論功行賞時,頭功全是魏忠賢的一干孝子賢孫。所以,魏忠賢時期,清軍並沒有在遼東佔到大的便宜,明清雙方在遼東保持著均勢,此話不假,但是明朝當時還沒有牛到追著皇太極去打。

實際上,魏忠賢一共掌權三年,這個樣本本身就不大,再者, 這三年中後金內部也發生了不少事情,比如努爾哈赤的去世,四大貝勒的明爭暗鬥以及對於蒙古問題的解決,這些都是阻礙後金在遼東擴張的因素,而不僅僅是由於魏公公的原因。

有人說魏忠賢打擊了東林黨,在江南地區收取“資本家”的稅,為遼東提供了充足的軍費,這顯然是無稽之談。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東林黨這個群體本身就是一個不固定的,其中的人員成分複雜,其不過是在一定時間內政見相似大臣之集合。所以,將其看做是一個正式組織來說,顯然是錯誤的。再者,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東林黨和江南的工商業者存在經濟上的聯繫,也沒有資料表明,魏忠賢通過合法的稅收的方式確立過一種叫“商業稅”的稅種。實際上,魏忠賢當政三年,遼餉的問題根本沒有被解決。

所以,將魏忠賢這樣一個殘害忠良,濫殺無辜,欺上瞞下,禍國殃民的無恥宦官,硬是通過虛假的史料塑造成一位“王朝英雄”“大明救星”,是一種爛俗的博人眼球的做法 。


庭州行者


魏忠賢確實了不起,光是乾兒子、幹孫子就養了好幾萬。而且魏閹的勢力也是無孔不入,在後宮可以不讓皇帝的妃子生孩子,在遼東同樣可以對戰事指手畫腳,而且大把的軍餉也可中飽私囊。

魏忠賢確實很神氣,明王朝他說了算,又能呼風又能喚雨。但是打皇太極的是袁崇煥,支持袁崇煥的是東林黨領袖孫承宗,跟魏忠賢扯不上半毛錢關係。

魏忠賢在客氏的床榻上生龍活虎,很是威風,但是他能對清軍窮追猛打,還是頭一次聽說。看來大明王朝真的是病急亂投醫,連太監都搬出來撐門面了。


如果魏忠賢真的成了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那些還要那些上陣殺敵的將士有什麼用。怪不得明朝皇帝殺起來邊關大將眼睛都不眨一下,原來有關鍵時刻有魏忠賢這個殺手鐧可以使用啊!

後金軍隊打到廣寧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官員正在京城接受考核,朝廷上下亂作一團。滿朝大臣都想著快點離開北京,趕快回到老家去守護自己的財產。只有袁崇煥挺身而出,上疏天啟皇帝要去鎮守遼東。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大明王朝舉國歡慶。魏忠賢一共獎賞了五千多位“有功之人”,但是不包括袁崇煥。

而遠在天邊,在野島上當土皇帝的毛文龍卻得到嘉獎,因為毛文龍早就和魏忠賢沆瀣一氣了,有油水的時候乾爹當然不會忘了乾兒子。

正是由於袁崇煥構築的關寧錦防線,炸死了努爾哈赤,打退了皇太極,阻止了清軍入關,但是這一切和魏忠賢有什麼關係呢!


魏忠賢就是一條蛀蟲,而且是百足之蟲,所以能夠死而不僵。

崇禎皇帝殺死了魏忠賢,處理了三百多名閹黨骨幹,但是閹黨餘孽還在暗流湧動,還能夠殘害忠良。但是他們並沒有阻止明朝走向滅亡,難道魏公公活著,明王朝就有救了?

魏忠賢追打皇太極,這個笑話一點兒也不好笑!如果笑話也能當成神話講,那麼明朝的滅亡真不冤!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首先,這是一個錯覺,明軍追著八旗軍打的事情在皇太極在時幾乎沒發生過。其次,皇太極繼位一年,魏忠賢就上吊了,交集太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1.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無亡國之憂。女真興於努爾哈赤之手,但是起兵之時,明朝沒把他當回事,因為之前有戚繼光,李成梁這樣的猛將鎮守,無論蒙古還是女真各部,根本無法施展。戚繼光,李成梁去世後,八旗兵幾乎無敵。除了孫承宗,袁崇煥能支撐遼東場面,關外清兵幾乎沒有對手。但是即使如此,那時的明清之爭,在明朝廷看來,也只是“邊事”,並沒有徵兆可以威脅到帝國的核心利益。所以才會有人感覺魏忠賢在時,明廷穩健,不懼清兵,其實並不如此,只是那時的明朝廷還沒有內外交困。



2.明朝亡於黨爭,後世則矯枉過正。在後世痛心疾首研究明朝敗亡時,有一件確實讓人痛心,就是黨爭。黨爭就是閹黨和東林黨之爭,閹黨不必多說,是以太監為主要構成,皇帝支持的群體,東林黨就是以文官為主體,天下讀書人支持的群體。後來東林黨獲得勝利,魏忠賢倒臺,可是,後面明朝敗亡就是東林黨當政時期。後世研究者痛心疾首,同時把責任自然放在東林黨頭上,這也就出現了反過來褒獎閹黨的情況,覺得如果閹黨執政,反而可能不會敗亡於滿清,其實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心態。按道理講,黨爭必然有兩方,是爭導致的內耗,而不是黨。把一種假設,當成一種必然,這是不妥當的。



3.魏忠賢搞專斷,反而保障了財政。魏忠賢當政時,國家官僚體系和朝廷的腐敗程度不必多說,但是當時遼東戰事吃緊,努爾哈赤在關外攻城略地,無人能敵,特別是薩爾滸之戰,明廷傾盡全力卻是全軍潰敗,一時朝野震驚。為了支持遼東,皇帝,高級將領,朝廷臣屬都在想辦法尋對策,最終,孫承宗袁崇煥出來,擋住了八旗兵的戰馬。這是關外,在朝內,則是魏忠賢通過強權手段,聚攏民間財富,雖然主要是為了中飽私囊,假公濟私,但是客觀上保障了遼東供應。關錦防線,關寧鐵騎,每年的消耗都是以百萬計,高峰達到五六百萬兩白銀,魏忠賢這方面是有作用的。



4.但是,這仍不能說明,魏忠賢的存在,導致明軍追著皇太極打,只是支撐住了局面。這也同樣不能持久,因為這種消耗,始終是內耗,任他魏忠賢再厲害,也不能這樣持續剝削民間而不造反。明軍作戰能力差,持續消耗帝國資源,無論誰當政,很難擺脫被經濟拖垮的厄運。


雨夜說春秋




魏忠賢掌權時,並沒有追著後金的皇太極打,但是穩住了遼東局勢,這個功勞已經不小。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遼東集合了十一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統帥,企圖一舉殲滅努爾哈赤的主力,結果明軍幾乎一觸即潰,幾天之內十一萬大軍土崩瓦解。



此戰明朝損失兵員五萬多人,騾馬數萬匹,明朝大傷元氣,遼東從此轉為手勢。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去世,十五歲的朱由校即即位。上臺不久,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相繼陷落,形勢十分嚴峻。



後來明朝通過戰略收縮,構築寧遠錦州防線,以守為主,並在鴨綠江口朝鮮外海的皮島駐守數萬大軍,對後金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基本穩住了遼東局勢。

特別是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堅守孤城,打退努爾哈赤數萬大軍的圍攻後,後金就一直沒有再侵犯明朝,明朝的形勢好轉,直到天啟皇帝1627年去世,都沒問題。



崇禎皇帝上臺後,也十分關注遼東局勢,1628年,後金鬧饑荒,請求崇禎皇帝給米賑災,當時明朝到處飢餓,沒有答應後金的要求,皇太極氣的直跺腳。1629年,袁崇煥處死了在皮島駐守的大帥毛文龍,皮島駐軍樹倒猢猻散。

三個月後,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開袁崇煥的寧遠防線,經西邊從蒙古殺到北京城下,大肆搶掠。從此,遼東局勢持續惡化,再也沒有好轉。


坐看東南了


追著皇太極打,敢問閣下從哪裡看的。

現在標新立異的人很多啊,這麼一個禍國殃民的魏忠賢,都能被網民們說成白蓮花,真的是按照庭州行者說的那樣,不好好讀書是有多麼的可怕。


魏忠賢正式掌權的時候,是天啟三年。作為掌權者,魏公公可沒有投入到如何調解王化禎和熊廷弼之間的矛盾,結果天啟五年廣寧大敗,關外土地盡失,明軍退守山海關。

之後明軍的陣地能夠推到錦州大淩河一線,也是督師孫承宗的功勞,順便說一下,孫承宗也算是東林黨的同盟軍。


在孫督師下臺之後,閹黨的高第接任,結果這個膽小鬼直接下令拋棄關外所有土地。是袁崇煥堅決不撤退,拼死守護寧遠城,才換來了寧遠大捷的。

寧遠大捷之後,魏忠賢為了繼續滲透遼東軍權,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遭到拒絕。之後的寧錦大捷,也是袁督師堅持依城堅守的方略才換來的皇太極的失敗,和閹黨甚至魏忠賢都沒什麼關係。而那個“道德高尚”的魏忠賢卻把功勞全部加到自己身上,而閹黨成員卻彈劾袁崇煥不馳援錦州,氣的袁崇煥也辭官回家。



之後到魏忠賢倒臺之前,明金之間也沒有發生過什麼戰事,請問題主所謂的追著皇太極敢問是在哪裡看到的神論。

也不要說什麼魏忠賢穩定了朝政,結束了黨爭。閹黨同樣也爭鬥不已。比如馮銓與崔呈秀入閣之爭,崔呈秀同黨彈劾王紹徽,亓詩教等。

還有什麼財政一事,魏忠賢掌權期間,遼東欠軍餉也是常有的事。西北更是缺餉缺的經常發生兵變。除了這點以外,魏忠賢可不是“清流”心中那個只收商稅的“明主”,恰恰相反,被晉商帶動起來的秦晉商稅,在魏忠賢時代被廢除了,這對政府而言卻是一筆很大的損失。而追究起來,卻是魏忠賢和崔呈秀被晉商給收買了。



當然還有個梗就是魏忠賢不收農業稅,說實在的,這也是很扯淡了。就說魏忠賢執政期間,陝西餓殍遍野,老百姓吃都吃不飽,而閹黨黨羽還在變本加厲,以至於明末農民起義的第一槍,就是在陝西打響的王二起義。

所以現實已經很明顯了,魏忠賢就是個歷史敗類,為他洗白的人也只能說是三觀不正了。


火器工坊


這不是雞蛋上拴繩,扯蛋嗎?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皇太極還沒有繼位,皇太極繼位的時候,正好是魏忠賢人頭落地的時候,什麼時候會有明朝的軍隊追著皇太極的部落打的時候?

下面就來分析分析魏忠賢掌權時候的對遼軍政,注意時間線軸。

魏忠賢能夠掌權其實就是借了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光,明神宗去世後,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一個月就駕崩了,這個時候朱由校繼位。

據說朱由校小的時候缺乏關照,因此很感激乳母客氏的照顧,而魏忠賢跟客氏又有著很深層次的關係,所以,天啟皇帝登基後,魏忠賢就逐漸受寵。

天啟皇帝是一個木匠皇帝,不喜歡成天在朝堂上跟那幫文臣吵嘴就琢磨其木匠的活計了,反正明朝皇帝各個都有才。

正是趁著這個機會,天啟元年(1621年)魏忠賢得以把持朝政,在天啟三年(1623年)四年(1624年)的時候達到巔峰,天啟七年(1627年)朱由校駕崩,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

隨後,崇禎一波炸就把魏忠賢帶走了。

由此可見,魏忠賢干預朝政時間並不太長,滿打滿算不過七年。

魏忠賢在位期間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打擊東林黨,其所幹的事,大部分都是為了打擊東林黨而做的,說魏忠賢有啥治國良策,絕對是扯淡。

再來看天啟元年(1621年)到天啟七年(1627)這七年左右,遼東是什麼樣的局勢。

1619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隨後明朝派出楊鎬前去鎮壓,結果楊鎬大敗而歸,努爾哈赤稱帝。

努爾哈赤是十三副盔甲起家的,勢力本來沒有多大,到1621年已經敢於攻打瀋陽,隨後基本上是橫掃遼東半島,並且遷都遼陽。

1622年明朝派熊廷弼、王化貞前去鎮壓,結果都被努爾哈赤打敗,不翻歷史書都不會如此震驚,努爾哈赤是如何做到從遼東橫掃的,一直到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紅夷大炮擊敗之前,基本沒有敗仗。

可以說,魏忠賢主政期間,正是明廷在遼東半島武功全非的時候,根本不存在追著“皇太極”部落打的事。

現在很多人為了抨擊東林黨,開始捧閹黨,把魏忠賢說的跟民族功臣似的,崇禎因為殺了魏忠賢而亡國,實在是“知道的太多了”。

這麼說吧,東林黨沒有什麼好人,魏忠賢也不是什麼好餅,黨爭之下是王朝內部各種矛盾的突發,正因為如此,才讓後金有了發展崛起的機會。


史論縱橫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

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在明朝末年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這個時期有兩大黨派鬥爭的異常殘酷首先是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其次就是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


兩黨軍事方針

1:太監治軍未必“太監”

閹黨;作為一個太監能魏忠賢深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如果皇帝丟了天下他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魏忠賢十分重視軍事,尤其重視遼東戰事,魏忠賢掌權期間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等為代表的邊關名將,打造了堅固關寧錦防線,用以抵禦後金(努爾哈赤)的軍隊,皇太極幾次進攻都被打退。戰爭最重要的是什麼,古語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作為新興政黨,魏忠賢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主張對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的大地主階級徵收工商稅礦稅,使其成為當時國家經濟來源的支柱,補貼了國庫收入並且大肆購買軍備資源(火銃,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更有意思被罵了千年的魏九千歲特別重視軍隊後勤保障,很少有人剋扣軍餉。所以這個時期按題者的說法才會壓著皇太極軍隊打(不能說碾壓皇太極至少守住了明朝江山)。

2:書生誤國真不“太監”


東林黨:都說書生誤國,在明朝末年這個詞語老龍覺得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今天只討論對軍事有影響的幾個方面,第一東林黨人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政治集團,魏忠賢掌權時期徵收的工商稅其實就是從江南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這些鉅商們收取錢財補貼國家財政,東林黨本身就是這些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表,東林黨上臺過後,廢除了商業稅和礦稅等稅種,將稅收壓力全部轉嫁到普通老百姓頭上,

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必然影響對遼東戰事的佈局,東林黨上臺後壓制武官,文官指揮戰爭,豈不是可笑之極,更可惡的是架空把黨爭帶到對皇太極的軍事戰爭中,比如孫承宗、袁崇煥、毛文,等抗金名將大都不得善終,此消彼長之下軍隊實力自然大不如魏忠賢時期。

老龍結語:兩黨之爭無所謂誰惡貫滿盈,各自執政時期的軍事方針所取得的效果已經說明了很多事情,為什麼史書罵了千年的魏忠賢掌權時對外抵禦了努爾哈赤的軍隊,對內除了東林黨人處處哀嚎不見農民揭竿而起,史書的書寫這大多是文人,對東林黨人抱有同情,對閹黨抱有天然的惡意,不否認魏忠賢執政時期為鞏固權力做下的惡,更不能否認的是是清軍入關,投降最快的多是東林黨人。

悠悠華夏幾千年,是非功過誰來說。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關注!


老龍說歷史


崇禎皇帝上吊時,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也是對魏忠賢的一個最大的一個肯定,魏忠賢也確實是為大明王朝續命的人。但是說其追著皇太極打,卻也說不上,只能說是不讓其雷越一步吧!

魏忠賢

魏忠賢,自宮後改名李進忠,后皇帝賜名為魏忠賢。魏忠賢掌權時,打擊忠良,排除異己,最後獨攬大權,其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天下人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帝,其權勢滔天,也因此深受皇權忌憚,崇禎皇帝登基後,更是採取雷霆手段將其以“十大罪”革職查辦。



忠賢禦敵

在明朝末期,明朝內憂外患,似乎搖搖欲墜的感覺,而這時就需要一個具有雷霆手腕,能夠真壓住一切的人方可穩住局面,而這個人就是魏忠賢。對內,其對富裕的江南進行多稅收,對前線進行補給,而對相對貧困的西北則減少稅收,以穩住局面。對外任用袁崇煥、孫承宗等名將,將吳三桂放在山海關,硬是使滿清和蒙古鐵騎不能雷越一步。


忠賢身死

崇禎上臺後,立即對魏忠賢下手,立“十大罪”否定其一切,而重要貌似有識之士,國家棟梁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一上臺急於全盤否定魏忠賢的成果,而享受自己政治上勝利的成果,反而更加的腐敗起來,並且少了魏忠賢的雷霆手段,做事效率特別低,從而影響了整個大明王朝。所以崇禎皇帝自盡前最恨的不是敵人,也不是魏忠賢,而是仰天長嘆,亡我東林黨啊!

袁崇煥身死

袁崇煥作為明朝末期主要對外的將領,其令皇太極束手無策,就是這樣的人,對大明忠心耿耿,最後卻被皇太極一個小小的反間計,導致被崇禎皇帝凌晨處死,下場實在是悽慘,袁崇煥死後便再無人能擋皇太極,方有了最後滿清入關的局面。時隔多年之後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為其犯案,說其“雖是敵人,但卻可敬,死於主不明”。



魏忠賢雖禍亂朝綱,獨攬大權,但是其具有亂世治國的雷霆手段,有實行了很多對明朝具有積極意義的政策。魏忠賢一死,明朝最後一棵續命稻草也隨之消散,最後才有了太監曹化淳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和崇禎皇帝臨死前的感慨“亡我東林黨”。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