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依马立画桥


其实根据上下文,黛玉不是不让香菱学陆游诗,而是不让学陆游的这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strong>

《红楼梦》中这段谈诗出自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为什么"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不好?黛玉只用了两个字解释:"浅近"。这两句诗确实浅近,很容易读懂:书斋内帘子颇重,诗人倦怠卷起,于是墨香久久萦绕于室内;古砚微凹,未及时清理残墨,于是渐渐聚了一洼浓墨。十四个字,对仗是极工整,"留香"、"古砚"等意象裁选得也颇为雅致,像一幅工笔画,勾勒出士人生活里的一幕场景。"浅近"的诗一定不是好诗吗?未必。李白的《静夜思》最为浅近,可千百年来人人吟咏,余味不尽。

放翁的这首诗,其"浅近"之病,恰在于无余味。无余味的原因,在于堆砌,在于滑易,在于字字实写,于是有意象,而无意境。什么是意境?曹公很快就在下文做了解释。继上文,黛玉拿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集给香菱看,香菱苦读了几日后,来向黛玉报告心得: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香菱真是禀赋灵通!橄榄越嚼越有滋味,而黛玉首肯的好诗,正要有此余味。所谓境界,所谓"境",是"生于象外"的。也就是读者能透过诗中的"象",感悟到诗中没有具体呈现的"象",进而头脑中浮现出如在目前的"景"。这样的诗,就可以说达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水准,是黛玉推崇的"第一义"的诗歌。那么这样的诗歌要如何创作?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借留白产生含蓄不尽的韵味;而所谓"诗画一体",诗歌也要有虚实,举重若轻,一气挥洒。

此时再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恰如上文所说,它像一幅工笔画,处处勾勒,却也处处堆砌,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山水写意画相比,缺浑厚之气;与"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相比,乏净朗之思;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相比,后者显然更悠逸。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收入《剑南诗稿》的有九千三百多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但事实上放翁诗集不是精挑细选过的语文课本,其中有大量语句重复、有佳句无佳篇、甚至流水账式的作品。因为到了中晚年,陆老先生赋闲在家,开始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像强制自己完成作业一样,必须每天写诗;就好像现代的我们,很多人都热衷于每天发很多条朋友圈--这固然是一种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的方式,但是艺术创作不同,它无疑是需要积淀、需要沉思的,如果一味贪多,还要求诗人的每首诗都是佳作,就不太现实了。而且黛玉的这句话,不是针对陆游的所有作品,只是认为不能一开始就拘于精巧却浅近的句子,要从品读立意高绝的作品开始,

因为初学者要有高起点"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否则眼界、胸襟都被局限住了。

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次李白,最后读东汉、魏晋六朝名家,体现了学诗三个渐渐上升的境界:入门,立志与拓识。首先是学习王维诗以"入门":诗中有画,容易唤起读者对于声、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同时含蓄蕴藉富有诗味,浸润其中能很好地涵养古典美感;接着是学杜诗以"立志":"诗史"题材广,格局大,立意深,从国家命运到百姓生活,立足微屑,胸怀天下,学杜诗能开阔胸襟;最后是读李白乃至魏晋诸家诗以"拓识":基于强烈生命主体意识的或高昂或悲凉的情感,乃是诗歌创作的真正动力。

所以黛玉说,入了这个格局就出不来了,不是入了陆游的格局,而是入了固化物象符号、只顾雕琢辞藻,却忽视了自我志趣的表达的格局。事实上香菱后来所做的"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就流于意象堆砌,毫无情感咀嚼,经过黛玉和宝钗评点指拨后,终于创作出一首新巧且有意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可见黛玉所指之门径,确是正途。


一往文学


林妹妹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不是陆游的诗不好,而是学谁的诗能写出水平来。

小编这里为了让网友们更明白些,且把这个问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一个是“香菱学诗”的结果(她学得很棒),另一个是不让学陆游的原因(误人子弟)。

1、香菱学诗。

守着才貌无双的薛宝钗不去学诗,为什绕过她去拜萧湘妃子为师?老曹是有深意的:A,薛宝钗是正统教育出来的女子,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应该学什么文雅诗歌的,不愿意让香菱过多地接触这些东西;B,香菱虽然只是薛蟠从外面抢来的小妾,为其玩亵,但在林黛玉这样才情高傲、轻俗重义,独领清秋的绝世佳人这里,学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学林姑娘的诗品人品。C老曹借香菱这事,摆明自己的写诗宗意,要写诗就写像林姑娘那样有清灵脱俗的诗,而不是写一些循规蹈矩、玲珑八面,事事周全却不出意境的“好诗”。

   且看原著中如何说: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若是让宝钗来教她,只会教她死记硬背标准化的东西,或寻章觅句的搞些小把戏,至于意境,一定大打折扣。接着以三首不同的律诗在短时间里突飞猛进来说明:香菱找对了师傅,也学到了诗之真谛。

   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其一中,诗句明显有刚学诗者叙事铺陈的痕迹,却是有些意思的。只是“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虽喻得形象,却有重复之嫌。另外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这二句评议的东西,用得不是地方应该用在首句或尾句更好一些,但其实最好不用,为啥?都是废话!“诗是浓缩和精华,固是不足取的;

其二中,急于求成,虽润色加工一番,竞不如前一首的诗意了,颈联两句“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最为得意,却因重点弃面的描写丧失了诗趣:律诗需张显的"启承转合"在这里起伏变化不大。首联在写月光,第二联还在写月光,第三联还在写月光,用了三个排比句是强化月光的存在感了,但没了整体感,作者的感受还是没有升华,好像是仅仅为了造句一样,好像电影的空白胶卷无限放下去,不妙。

其三首,显然水平猛长一截,意境出来了,特别是“绿蓑江上秋闻笛与红袖楼头夜倚栏”写得妙。妙在何处?试想如改成“闻秋笛”和“倚夜栏”则只突出了笛声和栏杆,而将“秋”与“夜”淡化。这也是初学者和一些追求形式格韵者很难体会到的领地。而且放弃了前两首遣词造句,不知所云的弊病,一下子把视野拓展到很远很远……尾联二句将全篇的意思统领起来,让人浮想感染。值得咏叹。 

2、林黛玉不让学陆游诗的原因。 这里小编不想因字数写得过多让网友看累了,简单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唐诗宋词”格式垂直度几乎成了定式,而宋诗成就上,除了规整,总体艺术成就已不及唐诗之精妙。宋诗能代表诗歌艺术成就的,也非陆游莫属。陆游一生高产,流传后世的有九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占据了其创作主流。将诗歌创作融入整个生命中,成为后世红色教育的典范。他的诗风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刘克庄曾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规整而不落纤巧,出平易近人明白好懂。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登赏心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与他所不屑的晚唐诗风格格不入,而与苏、黄以来的诗偶合了些。其间相当一部分由于高产而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现象也很常见。这对于追求部局严谨,意味深刻,风流别致的林黛玉而言,陆游的诗有无红色教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他的诗作里,学不到更多的写诗心得与技巧。

第二林黛玉既然真心教香菱,那么自然就会把一些自己的写诗的心得跟趣好,毫无保留地传给香菱,使她尽快地能找到写诗的感觉。写诗无非多读多写。多读是读李白、王维、杜甫这三位代表着唐诗最巅峰最拨尖代表之作。多写就是参加社团活动,从不足之中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也 是当代学子提高成绩的一个经典办法。事实上香菱比我们每个人想象之中的进步还要快。从上面她写的三幅习作中就能看出,学陆游的诗体,已意义不大。至于爱国主义,一个整日圈在大观里乐以忘忧的官宦之女,谈这个未免太扯淡了。

第三、红楼的作者显然是跟林妹妹穿了一条裢子,她的“以意领句,不能以词害意”也正是蓸雪芹想要给写诗爱好者们上的一堂首课。学东西不能死学,要在理解之下而不死记硬背。学写诗技巧也许只用三、五日,但写精写神了,是没有止境的。这方面正好需要跟唐诗里的李、王、杜学习。另,诗社里的另一大高手薛宝钗,她的诗风平稳中庸,严谨守韵。跟林的为诗之道正好是各领风骚。香菱既然绕开宝钗来跟黛玉学诗,那就是志趣相投,两人的身世与处境,或悲怆或寄人篱下之同。所以林黛玉借了陆游的“尸"来还薛宝钗的“魂”。一来以示对薛的不屑,二来也宣誓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写作情怀。

所以陆游的诗不是好,而是一来学他的忧国忧民与爱国情怀都是扯淡,以当时她们的身份与所处环境而言,倒不如学些正宗出处的诗歌。林黛玉教会了她,一来脸上有光,二来也是想把薛宝钗的那一派的风头给压下去。在小编看来,林黛玉的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


浪子文斋


看了不少回答,我觉得大家理解偏了。

黛玉反对香菱学陆放翁,不是说他的诗不好。

那句你们不知诗,见了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

这话是对初学者说的。

而不是说陆游诗不好,风格不入她的眼,不值得人去学习。

我认为黛玉的意思是:你是初学者,学诗千万不能走浅近的路线,如果走这种路线,入了这个格局,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我自己也写诗填词,所以我感触很深,黛玉这里抓住了写诗的要害。

你看香菱提到陆游的那一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答主翻出了很多陆游的诗句,分析认为陆游工于技巧,所作流于薄俗。

这话也未必,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陆游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种深情长情的句子。

有位答主还认为陆游偏豪放,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等句,黛玉更婉约一些,是故不尊陆游。

黛玉并非只说陆游一人,而是说的陆游这一类人。

有人为追求格律,追求工整,而去刻意雕琢,造诗。

这样的诗是没有味道的。

但不懂诗的人怎么看呢?就像香菱一样,她觉得这诗极其工整,很漂亮,她很喜欢这样的诗。

如果香菱入了这个格局,那么她会怎么作诗?

追求韵律,追求对仗,追求别出心裁的遣词用句,追求字里行间的工整完美。

这就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了,也就是以辞害意。

我们知道诗言志,歌咏言。

如果作诗流于表面,自然是格局浅近,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可陆游本人并不是格局浅近,他有劣作是自然的,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他写诗有那种工于技巧的毛病,那是他的个人问题,但他是懂诗的,他也是用心用情在写诗的。

所以初学者不能让他去学陆游,因为不了解,会走上偏门。

在此我也想说说我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写诗的人,很多人都存在黛玉说的问题。

他们喜欢浅近的。

用词必浓丽精巧,华艳轻浮。

常见的字如:红、香、愁、离、殇、琴、砂。

写出来当然好看,但没有任何意思和味道,愁不深,恨不切,就是看起来好看,漂亮。

当年我填钗头凤,因出现“破袄”两字,有人便认为坏了意境,就是这个意思了。

意境并不在表面的美感,而在隐而不发的情绪之中。

所以立意是第一要紧的。写诗要言之有物,就像写作文一样,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写作文写不出来,凑字数,编故事,为了把作文写好,套用好词好句,那么这样的文章感人吗?有意义吗?是真正的好文章吗?

诗也一样。只有从心里掏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最真挚最感人。

所以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世人拿这句去抨击格律,可见是辜负黛玉的心了。

黛玉推荐香菱的学诗方法是:先读王维,再读老杜,之后读李白。这三人读完,再读陶,应,谢,阮,庾,鲍。

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黛玉观点相同。

王维杜甫李白,皆盛唐代表人物。王维之浑然天成,杜甫之鬼斧神工,李白之潇洒不羁,是诗中上品。

陶渊明的高洁,应玚的悲慨,谢灵运的才情,阮籍的哀愤,庾信的清新,鲍照的俊逸。这是魏晋的代表人物。

陆游是宋人,恰在开元天宝以下,是故不取。

汉魏六朝是诗歌发展兴盛之际,到唐朝到达巅峰,诗被这些人写烂了,题材,风格,到宋朝已经再难以超越。

想学诗,难道不应挑最好的学吗?

以上一家之言,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丸-------------


祁门小谢


《红楼梦》中关于这段谈诗的内容,是在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都说得这么清楚了,有些人偏偏还要“故弄玄虚”。

说林黛玉称陆游为陆放翁,是有玄机,真是殆笑大方。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知古人称呼别人,都是称其“号”或“字”,以示礼貌和尊重吗?比如辛弃疾,大家称他辛稼轩;比如苏轼,大家称他苏东坡;比如杜甫,大家都称他杜工部;比如李白,都称其为李青莲;又如王维,称其为王摩诘。


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林黛玉都说了“你们因不知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这已经是大白话了,我怕有些人还是看不懂,还是要翻译下:

因为香菱没有正式的学过诗词,还是个门外汉,未入门径,所以不懂欣赏真正的好诗,见了这些雕句琢字的文字游戏诗,就很喜欢。

她为什么推荐香菱去读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诗歌,因为这三个人基本可以代表唐诗的高度。

尤其是杜甫,在诗歌的技巧和艺术成就方面,无人可及,更被陈寅恪誉为“中国第一诗人”。元稹赞杜甫曰:“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


当你真正的入了诗歌门径,欣赏了唐诗的巅峰和高妙,自然看不上陆游这种“浅近滑易”,且囿于闺阁之事物的小诗。

而且林黛玉她的诗歌理念是“不以词害意”,诗歌追求的是情境、意境和韵味,陆游这句诗恰好相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对仗虽工整,描写也细微,却无韵味,亦无意趣。

不过,这种诗也非一无是处,它有优点,也可以学,但问题是,学得不好,很容易滑入“打油诗”的邪路。


此诗如下: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当然,这首诗标题都写了是戏作,也就不过于指摘了。不过陆游其他的诗,也存在这种弊端,如《还东》:

还东寒暑几推移,渐近黄梅细雨时。

窗下兴阑初掩卷,花前技痒又成诗。

囊钱不贮还成癖,官事都捐未免痴。

赖是病躯差胜旧,一杯藜粥且扶衰。

这首诗通俗易懂,口语化明显,但无含蓄蕴藉之美,而且有凑泊之嫌。像“花前技痒又成诗”,完全就是在凑句。

回顾陆游的一生,他留下了9300多首诗歌,其间难免良莠不齐。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就曾曰:“大约伸纸便得数首,或更至数十首,以故流滑浅易居多”。

所以陆游既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千古壮语,也有“花前技痒又成诗”这种不入流的口语诗。

但正因为像以上这样的浅近之作很多,所以,林黛玉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是具有慧眼的,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诗歌的人。



其实,不仅是陆游,就整个宋朝诗坛而言,很多诗人都患有“有句无篇”的毛病。

宋诗的发展道路,走的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路子,开始摒弃了唐诗圆美的风格、和谐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以及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如果说苏轼、梅尧臣、林逋、黄庭坚尚佳作迭出,而宋朝诗坛的很多作者,后来都完全不借助意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流于抽象、枯燥、乏味,所谓“味同嚼蜡”,甚至流入“以艰深文浅易”的邪路上去。




楚云卿


这是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观点!

正如楼上所说,不是不让学陆游,而是不要学这种“浅近”的诗歌,而林黛玉所说的“浅近”一是说用词过于雕琢和薄浅,二是就是这种诗立意不足。

因为曹雪芹自己就是吃了这样的亏,通观红楼梦诸多诗词,浅近之作的数量相当多,哪怕是林黛玉的题帕三绝,读起来也是如此。

曹雪芹真正的诗歌创作水平,要高于林黛玉。而所谓的题帕三绝,无非是模拟黛玉的心思和境界,结合她的年龄和情感,故意写得那么浅近。

黛玉所说是“立意要紧”、“不以辞害意”,这是黛玉的本意,但这一句被许多人误解了!给人的感觉是,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其实还有一部分黛玉也说清楚了,只是看上去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实则不然!

因为如果过份讲究立意是很难的!因为所有的立意几乎都被古代诗人用尽了,一旦过份追求立意,就陷入了为了求变化而变化,为了求新而新,为了立意而立意,这样的诗歌就会越写越纤巧,少了些自然流畅!

这也是为什么黛玉建议香菱读王维,太白,杜公的作品。凭心而论,除了杜公以外,王维和太白均不以立意见长,王维是君子气,淡雅超绝,用字度字一脉温润自然之感,他的诗作意境幽远。而李白是天授其才,落笔成诗,这如此学得来!无穷的想象,磅礴的气势,一个香菱丫头如何学得来,但李白诗中的自然气息是通用的。

实际上,林黛玉真正的意思是,写诗贵在少雕琢,哪怕是雕琢,也要看上去自然流畅才好。如果说文字是一块砖,那诗人就是通过平仄将这些砖彻成一堵墙,最后通过不停地修改,将整个墙面抹得平滑光洁!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这一句相比放翁其它诗作,确定是逊了许多。也难怪被曹雪芹拿来当反面教材。绮丽,纤巧,薄弱,只是看起来很美。

综合林黛玉的前后几句,可以得出林黛玉真正的诗词创作观点,或者是曹雪芹自己的观点。

第一是立意,若是立意得当,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第二是常规诗歌创作,哪怕雕琢,也要雕琢得浑然天成才好!

证据如下:黛玉出题要求写月,韵为十四寒,香菱写了三首,分别如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评:措辞不雅,这已经是相当客气的说法了!清光,团团,助兴,冰盘,和我们普通人开始创作时一般无二。不仅词汇缺乏,而且还懒得雕琢,缺少打磨,仿佛随意涂抹了事!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评说:过于穿凿了。言外之意,并不是说穿普不好,而是说做作,刻意,充满斧凿之痕,核心就是自然流畅的程度不足,第一首随意,这第二首明显拘谨。而且宝钗也评说不像吟月,而像吟月色。香染,露干,残粉,轻霜。宝钗的诗才不逊于黛玉,只是过于无情冷静,实际上是用含蓄的方式将这一首诗完全否定了。但是还提醒了一句,“诗从胡说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得了好评过了关,但没有细评,单从叠字来看,第一首皎皎和团团过于随便,淡淡和丝丝也是寻常用词,而这娟娟将月写活了!甚至可以感受到流动的美。第二句很高古,脱出了闺情范围,而且那个敲字锤炼也得好!读起来竟然有一轮苍凉之意。颈联秋闻笛还用了典故,尾联又问出了新意!恰好应对了,只要立意新,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看评语就知道了,真正的诗歌创作应当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措辞要雅。——王维

二,不可过于穿凿!——李白

三,新巧有意趣!——杜甫


亦有所思


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其实反映了她的诗歌观念。

1.我们需要搞清楚陆游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陆游,南宋著名抗金诗人、词人,其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沉郁悲壮,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因为唐诗是诗歌史上无法跨越的一道高峰,名家辈出,而且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超高的成就,所以宋人想要作诗就很难再超出唐诗的框架范围。宋人只能在风格上另辟蹊径。所以唐诗和宋诗的风格对比比较鲜明,唐诗丰腴,宋诗瘦劲;唐诗重情韵,宋诗重理趣。可以说各有千秋。但是,一般人还是觉得唐诗比较好。唐诗就像一个人的青年时期,青春激昂,奋发向上,充满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宋诗就像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深思熟虑,哲理深刻。正所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就陆游而言,他仍然是在向唐诗中的高峰前辈学习,陆游的诗,豪放似李白,沉郁若杜甫,应该说是有效地吸收了“诗仙”和“诗圣”的营养。据说其诗《临安春雨初霁》传入皇宫后,皇帝也十分赞扬,于是将“小李白”之誉冠于陆游。

但是,即便如此,一流的诗人另辟蹊径,自成一派,如李白,如杜甫。二流的诗人学习能力超强,能做到酷似。在这方面,陆游未能有所发展,虽然学谁都学得惟妙惟肖,但毕竟是向别人学习。故而已经落中乘。

南宋诗人兼诗论家严沧浪在其《沧浪诗话》中说: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代的诗人就很容易被鄙视了。毕竟好东西都被唐人开采得差不多了。“学我者死”,陆游差就差在这里。

2.我们需要搞清楚林黛玉喜欢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也不喜欢陆游的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推荐给香菱的,都是唐代诗歌里面最高峰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从王摩诘到老杜再到李青莲,充分说明了她对于“情韵”的重视。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王摩诘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神韵”,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就非常推崇这种诗歌风格,由此建立了“神韵派”,且最推崇的就是王维。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神韵派讲究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象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这和林黛玉的诗歌观念是一致的。而且和林黛玉整个人的气质也非常像。薛蟠喜欢林黛玉的风流婉转,贾宝玉喜欢林黛玉的风流蕴藉,都是因为她整个人就体现了这种诗画一般的气质。

再到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也充分说明了她对于严羽“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认同。也可以说明林黛玉是真正懂诗的人,是一个清高无比的人,要学自然要从最好最源头学起,她自然看不上陆放翁那样的。

3.最后,林黛玉作为娇滴滴的一个大家小姐,自然喜欢的是那种婉约一些的诗歌。

林黛玉和贾宝玉志同道合,都认为古代那些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之类的人无比讨厌,觉得他们沽名钓誉。所以不太可能理解陆放翁的那种高贵情操。这是非常符合她的身份的。作为足不出户的大家小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含蓄婉约的,怎么可能喜欢那些“浅近”的诗作呢?

当然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她也没有否定李杜。只是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她更容易喜欢王维的诗歌。


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梦》的所有情节,都是为表现书中的人物服务的。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通过学诗,反映与一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情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当然是黛玉和香菱,香菱学诗的主要老师是林黛玉。

其实于做诗一道,薛宝钗的水平也不比林黛玉差。但香菱偏偏是跟黛玉学的,原因很简单,小姐们写诗虽然都是玩玩,但对林黛玉来说,是真情的流露,思想的载体,当然更重要一点,而对宝钗来说,女人无才便是德,所以香菱学诗这事,在她看来,应该不算是什么正事。香菱也就只能舍近求远了。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牵扯到古诗的特点,以及创作规律,以及林黛玉的文学观念。这里问的,是林黛玉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陆游是宋代最有名的诗人,一生的留下诗作九千三百多首。为什么不能学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关于这个问题,读一读《红楼梦》四十八回,看看香菱与林黛玉的讨论过程,结论是很容易得出的。

香菱要跟黛玉学诗,黛玉并不推辞,而是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这里体现出的并不是林黛玉的好为人师,而是对香菱的尊重,在她的心里,并不认为女孩学学做诗,就能有违女德了。这样的想法,在薛宝钗的心里,大约是有点的。

香菱能得到黛玉的指点,当然高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接下来为其指点了大体要领:“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给香菱所讲的很简单。基本格式之后重点讲了,做诗虽然要讲究格式,但不能被格式所束缚,如果有了好句子,虚实平仄之类的格式要求,都可以忽略不计。林黛玉确实是一个好老师,我们今天还经常看到,网上对个句,意思不管,词性也不管,上来先议论一下平仄。这大概就是舍本逐末了。

听了林黛玉讲解之后,香菱马上有所悟,她说:“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香菱有了这个理解之后,林黛玉继续引导:“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得到黛玉的肯定之后,香菱马上又有所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循循善诱的例子。根据黛玉的讲解,香菱举例子说:“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这次,黛玉认为她的理解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评论:“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上面是香菱与黛玉谈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的现场语境。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教形式,形式记住了,再说意思,强调写诗意思要好,这时香菱以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着墨多”来说明,这是意思写的好的。香菱的看法对不对呢?当然不错,陆游的这两句诗,写景体物是非常工巧的。当然是很符合林黛玉所说的,若有好词句,格式可以不在乎的意思。这里香菱的体会是没有错的。

但是,林黛玉不是一般的老师,她是一位诗词高手。香菱这里流露出的问题,已经不是遣词造句的问题,而是写诗全篇立意的问题。所以,林黛玉在对此进行了批评之后,又给香菱推荐了阅读学习篇目。

陆游的这句诗的问题,明显的体现出雕琢字句的特点。这种写诗的特点,大概只能写出名句而不能写出名篇,其原因就是与立意有关。这种作诗的风格,唐诗中的代表人物有贾岛,姚合。写出的诗没有格局,只有名句,而无名篇。陆游的诗,因为写的很多,难免有应景之作,内容与形式上,都有质量不高,重复的情况出现。

林黛玉给香菱列出的篇目,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主,辅以其它诗人。体现出她在诗词上,推崇的是盛唐风格,大家气象。而做为辅读的陶渊明、鲍照、庾信等人的作品,都有表现真性情的特点。

明白了格式,懂了遣词造句,有了意境格局,表达出真性情来,就可以做诗人。林黛玉教香菱做诗,也就是短短的几百字,却把做诗的方法全部讲到了。我们现在学诗,也是可以借鉴的。

《红楼梦》中有许多写诗的情节,也有许多文学评论和批判的内容,仅就林黛玉,除了这里的不让香菱学陆游之外,还有一回中说到,她不喜李义山的诗。我想,这种不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某一方面的不喜,李义山形式优美,情感缠绵。应该不是缺点。黛玉不喜他的,只是面对情感时,遮遮掩掩的态度。对陆游大概也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说学写诗的人,不要从他这儿入手,如此而已。


七月流火140400643


林黛玉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有所不妥,每个诗人的风格都不一样。当时候香菱说喜欢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然而而且我并不认为这两句诗是浅显的打油诗。这两句不是表达主题的诗句,是直白的描述,但并不浅显。

何况每个诗人都有意思浅显一点的诗句,就像是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难道不比上述的两句浅显么?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诗,都是从这些诗句学起来。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不直白吧,难道这样的诗就不好了。林黛玉让香菱学这个一百首,那个一百首,难道都是精品,都不浅显?既然每个人都有浅显和深刻一点的,那么为什么不选陆游好的诗句给她学习,九千首选不出一百好的出来吗,我看未必?

林黛玉的行为并不是林黛玉的行为,她是曹雪芹书中写的人物而已。那么到底是曹雪芹本人不喜欢陆游,还是其中有所寓意。大家都知道陆游的钗头凤,她和表妹被拆散的故事。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个人喜好重。我觉得其实就是不喜欢陆游,在古代女子身份低,难以自主,陆游与表妹分开,说明了陆游是服从封建礼教的,没有抗争。而林黛玉最害怕的是这个,因为她喜欢的也是自己的表哥,她不想贾宝玉变成陆游,不敢抗争,最后与自己分开。然而这种想法虽然可笑,却成了事实,林黛玉比唐婉的下场更惨。因为她她不愿意服从安排,但又无法抗争。心爱神伤,红颜薄命。




圈里圈外的娱乐



这都是没关注员外的原因,赶紧点也,这段儿员早解过了,这里简单来两句。

《红楼梦》是讲丹法的,这儿的学诗也是这样,并不是陆游的诗不好,而是和顺序有关。你想,修炼丹道第一步是干啥?你得知道在哪儿炼吧,谁炼呢?唉,就是陆放翁的诗讲的。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重帘不卷”,干什么?这是喻丹鼎,“留香久”,丹鼎是为了收拢这炼出的阳气的,“古砚微凹”,这是喻丹炉,凹的盛丹的炉子,“聚墨多”,墨色黑,水黑,坎水也,丹炉中放的什么?坎铅,水中金,真药也。

所以这两句是讲炉鼎的,还有更妙的,读者看看,用陆放翁,而不用陆游,为什么?读《红楼梦》要一字一字读,草草滑过,员外讲那是牛嚼牡丹。不卖关子了,陆,为土,喻丹道的中土,放翁,悠闲的老头,合起来,炉鼎中谁在炼丹呢?悠闲的中土,实际就是悠闲的真意之火也。你看妙不妙?

下面再看问题,炉鼎有了,炼丹的人有了,你得有药物呀,所以下一步你得放人材料。黛玉不让学陆诗是讲,下面该放药物了,是借诗讲丹法,而不是真的陆诗不好,不用学,你看明的了吗?

就解到这儿,下面更妙的,关注员外再听吧。为了让读者真正体会到红楼的精髓,员外设一问,你知道上文“古砚”的“古”有何玄机?看懂《红楼梦》者,试道看!


十八员外




我们先看看,原文的这一段是怎么写的: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原书文本上看,林黛玉说因为不懂诗,才会喜欢陆游这种诗,那么在林黛玉看来,懂诗的人眼中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诗歌要有真切的感情,这个,陆游的那两句诗只是写出了一个现象,也许想说一个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看不出它要表达的感情,更不要说真切的感情了。

其次,文贵创新,诗也贵有新意。陆游的这两句诗,看不出什么新意,更谈不上创新了。

再者诗歌最迷人的应是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意境,这两句诗也是没有的。

所以以黛玉的标准,陆游的诗只是讲求字句的工整,形式的华丽,内容却贫乏苍白无力,实在不是好诗。

其实,诗歌到了宋代,追求对哲理的表述,渐渐脱离了对诗歌内容充实的基本审美要求,的确很难有高水平的诗作了。黛玉推崇唐代的三位诗人和两晋时期的几位诗人,而没有一位宋代的诗人,原因就在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