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才能稱“祖”, 清朝為什麼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雲霄情歌-smile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廟號,最早起源於商朝,一般情況下,必須是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功勞,值得後世子孫永遠祭祀的君王,在他死後才會特別追上廟號。所以在隋朝之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

同時,對於廟號的設定,會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在商朝時,帝王的廟號總共只有四種:分別是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但在商朝滅亡後,周朝和秦始皇所建立的秦帝國都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廟號一度被廢止近千年之久。

等到劉邦建立西漢後,又重啟廟號制度,但西漢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所以終西漢一朝,只有四個皇帝被追加廟號,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等到了三國時期,廟號就開始氾濫,不再嚴格遵循大功大德的標準,而開啟這個先頭的,正是魏文帝曹丕。在曹丕繼位後,追封並沒有當過皇帝的曹操為太祖,而他自己又則是世祖,至於後來的曹睿,又搞出個烈祖。再等到司馬炎稱帝后,也搞出三個祖,分別是晉高祖司馬懿、晉太祖司馬昭、晉世祖司馬炎。

也正從這個時期開始,基本上只要不是被廢掉的的皇帝,就肯定有廟號,甚至沒有當過皇帝的先祖,也會被子孫追加廟號。再等到到唐朝時,廟號已經完全廢棄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只要是開國皇帝或者在建國中途去世的皇帝,一般都會被稱為“祖”,而後面的皇帝則都被稱之為“宗”。



也正因為如此,清朝才會出現三個稱“祖”的皇帝。首先第一個是努爾哈赤,雖然他並沒有當過皇帝,但是他是清朝的開拓者,他建立的後金正是大清帝國的根基,所以按照後來的低標準,努爾哈赤自然也能夠算得上是開國皇帝,因此他的廟號被稱為“太祖”。

第二個是順治皇帝,因為在順治在位期間,大清從關外進入中原,先滅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再滅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最後滅掉南明,統一天下。所以,順治作為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完成了清朝從一個東北割據政權到全國性政權的轉變,雖然這其中大部分的功勞都是多爾袞的,但誰叫順治是皇帝呢?所以他自然能夠稱之為開國之君,因此他的廟號被稱為“世祖”。

第三個,則是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間,先平定三藩,後收復臺灣,又穩定蒙古,擊退沙俄,大破噶爾丹,徹底奠定大清帝國的疆土。雖然,按照嚴格標準來說,康熙這些開創之舉,其實也只能算是守城,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他們也做了很多開創之舉,但最後也只搞了個“宗”的封號。

但問題是,當時廟號的標準已經今非昔比,而清朝漢臣又被滿人所壓制,自然不敢隨便和皇帝爭論這種事情,所以朝臣們為了吹捧康熙,就說他名為守成,實同開創,於是他的廟號就被稱之為“聖祖”。


我是趙帥鍋




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貨真價實的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被稱為祖的人,幾乎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是奠定一個朝代統治基礎的皇帝。比如漢朝有兩位祖,一位西漢的漢高祖劉邦,一位是東漢的漢世祖劉秀。這兩哥們都是白手起家,統一天下,稱為祖完全沒毛病。

唐高祖李淵也是從無到有,建立唐朝,稱為祖也正好。元朝有兩祖,一個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沒有當過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可汗,稱為元太祖有點不正常。明朝就是一個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來是明太宗,一百多年後被不肖子孫嘉靖皇帝改為明成祖,不妥。



清朝很特殊,有三個祖,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清太祖努爾哈赤根本沒有當過清朝皇帝,他只是後金的可汗。順治皇帝福臨雖然是入關後第一位皇帝,但中原並非他親自平定的,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順治皇帝作為清世祖也不是很紮實,當然更不能稱為清太祖。 康熙被稱為祖,說康熙名為守成,實同開創,這是哪個馬屁精說的?康熙真不能稱祖,康熙稱祖,讓皇太極置於何地?皇太極才是太宗。



事實上,努爾哈赤沒有當過清朝皇帝,他是金朝的可汗,被稱為太祖,完全不合適,皇太極建立了清朝,當了清朝第一位皇帝,但是這時候的清朝並沒有入關,所以作為清太宗也不妥,順治皇帝是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只是個小孩子。 所以,清朝真要認太祖,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攝政王多爾袞加起來算是貨真價實的清太祖,康熙皇帝可作為清太宗。


坐看東南了


首先要闡明一點,不管是“祖”還是“宗”,都是廟號。是這個皇帝駕崩後,由接替他皇位的兒子(也可能是孫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賦予他的,與他本人無關。

清朝有三個皇帝稱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說得過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說得過去。

按照禮制,只有開國皇帝廟號能夠稱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這個規矩,努爾哈赤稱祖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他是清朝的創始人(雖然那時候國號是金,後來由他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順治稱祖呢,勉強可以。為何?因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東北一隅,是順治入關(雖然功勞在於多爾袞),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為全國性的王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順治也算是開國皇帝。而且,元朝的鐵木真和忽必烈與此類似,也都稱了祖。仿照元朝,順治稱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稱祖,就有點扯淡了。

這事兒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硬安在康熙頭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為何,雍正對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別崇拜。他覺得,康熙雖然算不上開國皇帝,但功勞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復臺灣,又是開疆擴土,功勞大大滴。

有功而稱祖。於是,雍正就讓康熙稱了祖。

但這是難以服眾的。

要按照這個邏輯,皇太極也可以稱祖。因為努爾哈赤雖然開國,但他那時只是個大汗啊,是皇太極改了國號為清後,才正式稱帝,與明朝皇帝平起平坐。這是其一。

其二,論功勞,康熙有皇太極的功勞大嗎?是皇太極徹底打破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為後來的清兵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論開國之功,皇太極至少可以和努爾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極都沒有稱祖,康熙有什麼資格稱祖?

當然,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順過度了。


趣談秘史


有個成語叫“祖功宗德”,就是說祖有功而宗有德,所謂功,就是開創之功,創業了,並且創業成功了,這就叫有功。有德,就是有德行,於皇帝來說就是守住了祖打下的江山,並使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


祖有功、宗有德

祖和宗,最開始是特指帝王的祖先,是帝王的廟號,起源於商朝。

帝王死後,會修建專門的家廟來祭祀,並且對國家有特別大的功勞,值得萬世紀念的帝王,會追加廟號,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個皇帝都配擁有廟號的。

最早的廟號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分別用於創立基業、功高且大、萬世祭祀、中興之主,並且要完全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追加。

商朝滅亡後,周朝並沒有繼承廟號制度,但是繼承了諡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諡號也廢除了,理由是廟號和諡號這種制度,因為這兩種號,都是帝王死後,由後人對已死帝王的評論來定奪的,會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是大逆不道的。

直到西漢,才重新恢復了諡號和廟號。

但是漢代對廟號的追加十分謹慎,一般來說帝王只有諡號,沒有廟號,劉邦廟號太祖,因為他是開國皇帝。另還有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

到了東漢,能有廟號的只有3人,分別是: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當然了,兩漢其他一些皇帝本來也有廟會,但因為功績實在搬不上臺面,就廢除了。

廟號氾濫

廟號的泛濫,是從三國開始的,始作俑者是曹丕,他稱帝后,給自己的爹追加廟號太祖,這曹操根本沒稱帝,按理是不該有廟號的。而曹丕死後,廟號世祖,曹叡廟號烈祖,這就純屬亂搞了,且不說曹魏根本沒有統一中國,就算統一了,一個政權搞出三個祖,也是違背禮制的。

當然了,畢竟天下是皇帝的,他們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所以西晉吞併三國統一後,也搞了三個祖出來,就是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這三位同學。

基本上是從三國起,只要不是亡國之君或者被廢的君主,都有廟號了,也不知道皇帝家的廟子有多大,容不容得下這麼多人。

但是,在所有的大統一王朝裡面,自隋唐到明朝,沒有哪家會搞好幾個祖出來,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但是朱棣本來是明太宗,被追為祖是嘉靖瞎比亂搞,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然後時間就來到了清朝,又搞出三個祖來。

清朝三祖

清朝的三個祖分別是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聖祖康熙。

努爾哈赤雖然是大金的建立者,是後來滿清的祖先,是朝代的先驅,但他並沒有當皇帝,按照禮制,他不應該有廟號,但是如果按照曹丕之後皇家的習慣來說,追加先人一個廟號,也勉勉強強說得過去。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滅李自成,清兵入關,建立大清王朝,他是滿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現實意義上滿清確實統一中國確實是從他開始的,有人說其功勞都是多爾袞的,但畢竟皇帝是福臨,實打實的開國之君,稱為祖,算得上名副其實。

康熙皇帝,愛琴覺羅·玄燁,被稱為祖,就非常搞笑了,更搞笑的是叫聖祖,大統一王朝裡,沒有正兒八經的皇帝廟號是聖祖,唐朝認老子李耳為祖先,追聖祖,宋朝認民間財神趙公明為祖先,追聖祖,這都是形式主義。

一幫給康熙定廟號的馬屁精,說康熙名為守誠,實為開創,所以應該稱祖,這也是正兒八經的形式主義,只能說666.

康熙確實有一些開創之功,大清的版圖是從康熙時代確立的,但是跟李世民比怎麼樣?別人也不過是個太宗。

這個聖祖,康熙若有知,不知道是該笑還是哭了。



也可自話


祖宗,祖宗。祖和宗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在皇帝廟號上。

祖和宗源於帝王的廟號,是中國歷史獨有的一種帝王死後的尊號,最早源於中國商代時期。但是不是每個帝王都可以上廟號的,其主要的區別就是在於帝王對王朝做出的貢獻是否值得後世子孫去祭祀。

唐以前的王朝對給帝王上廟號是非常慎重的,甚至在周和秦代都一度取消了這種上廟號的追祀制度。直到漢代劉邦建立了漢朝,才逐步的恢復了皇帝上廟號的制度,但這個制度的執行也是非常嚴格的。

西漢時期能配享廟號的皇帝其實並不多,我們常常說的某某帝,都不是廟號,真正的廟號其中只有

高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大家熟知的漢武帝)、中宗劉洵等少數皇帝才被尊諡上號。其中就跳過了惠帝、文帝、景帝幾位皇帝。

這就是因為只有對國家和朝廷具有重大貢獻的皇帝才在死後被後世之君上廟號,配享太廟,受後世子孫萬代祭祀。

那麼祖和宗又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祖、宗的標準只有一條:祖有功,宗有德。

祖就不說了,必定是開國之君才能配享的廟號,宗就是在位期間有很良好的德行,受到天下人的愛戴,所以稱之為

但是從唐以後的王朝幾乎都會給每位皇帝上廟號,無論這個皇帝是否有功,有德。這成了一個王朝對逝去君王的一種尊重和認同,當然他們會在某某宗前面加上一個諡字,來總體評價該帝的德行和政治作為。比如:明仁宗,就用字來表彰朱高熾做皇帝期間,仁政愛民,深受天下臣民愛戴。

總體說來,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君肯定就是祖了,這個功勞太大,一般的後世帝王很少能有那麼大的功勞可以被尊為祖的。

那麼題主的問題就來了,既然祖的功勞那麼大,基本只能授予開國之君,為什麼清朝會有三個皇帝被尊諡為祖呢?

清朝的確有三個皇帝被尊諡上祖號,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

按照祖的尊諡標準來看,只有努爾哈赤可以配享祖號,但是清朝又有其特殊性。

努爾哈赤尊為太祖,肯定是沒問題的,他建立了後金政權,統一了女真部落,並起兵反明,確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礎。

順治皇帝被尊為世祖,那是因為順治皇帝雖然在盛京登基稱帝,但是在順治一朝,滿清入關打下了大明天下,遷都北京,入主中原,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算是開朝之功。


康熙皇帝被尊為聖祖,那是因為康熙皇帝登基後,立下了不世之功勳,削三藩,穩固了大清朝局;遠征格爾丹,確定了西北地區的穩定;用宗教手段納西藏入中國版圖等等,不但把清朝的版圖擴大了很多,而且開創了大清鼎盛的康乾盛世

當然一朝被尊為幾個祖的朝代除了清朝,還有明朝,三國時期的魏國,晉朝。


沉墨I方之城


開國皇帝才能叫祖嗎?是,也不是。因為古人對“開國”的理解,跟我們今天不一樣,我們今天覺得,打下江山當皇帝的是開國皇帝,所以唐朝的開國皇帝只有李淵,明朝的開國皇帝只有朱元璋,可是古人認為江山是天命得來的,獲得天命,奠基事業的就是開國皇帝,而天命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曹操就說了嘛,如果他們家有天命,他願意做周文王,所以天命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家族幾代人才能搞定的事業。

所謂清朝的三祖,指的是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和聖祖玄燁。所以有的人一看就說,哇,清朝居然敢有三個祖,其實這根本沒完。清朝可不只“三”個祖喲,清朝的第一個祖是“猛哥鐵木兒”,叫做“肇祖原皇帝”,後面有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叫“興祖直皇帝”,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叫景祖翼皇帝,父親塔克世叫顯祖宣皇帝,這就是四個“祖”了。

上面這四個祖,雖然沒有真正當過皇帝,其實太祖努爾哈赤也沒當過皇帝,但古人認為王朝的天命是從他們開始的,王朝奠基者也是他們,他們就是清朝的周文王嘛!給他們祖的廟號是理所當然的。

整個清朝從肇祖到聖祖,一共是七個祖。是不是把“祖”搞得有點濫了。是不是他們在亂來呢?有些人對清朝有偏見,恐怕就是這麼想的。有人居然扯到清朝蠻夷,文化水平低上去,說實話,清朝是蠻夷不假,要論文化水平,他們比今天很多自詡是大漢正宗的人的文化水平還是要高得多的哈!


歷朝歷代只有我們今天理解的那種開國皇帝才能叫祖嗎?只有清朝才那麼多祖嗎?事實是打臉的。

那我們看一下唐朝,唐朝有獻祖李熙,懿祖李天錫、太祖李虎(李虎的祖父)、世祖李昞(李淵的老爸),這四個也是後來追認的,加上高祖李淵,和一個根本跟他們家沒關係,只是因為追星追出來的聖祖李耳(即老子),一共有六個祖。跟清朝也半斤八兩。

再看明朝,明粉們看仔細了,明朝有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和仁祖朱五四,這四個也是追認的,清朝追認的四祖好歹還是個部落酋長、還是正牌的衛所指揮使,明朝的這四祖,就是連正經名字都沒有的平民老百姓而已,明朝再加上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是六個祖喲。只比清朝少一個祖而已。

實際上比較一下明清兩代叫祖的皇帝,清朝追認的四祖,跟明朝追認的四祖性質一樣,可以一一對應,按照古代的宗廟制度,這沒毛病。清朝的世祖順治帝是入主中原,把清朝從地方割據政權,變成中國的王朝,這跟朱元璋把他的江南政權“吳國”變成“大明王朝”一樣,所以順治的世祖其實對應的是朱元璋的太祖。

然後是康熙的聖祖,康熙從權臣手中收回大權,特別是三藩之亂,把天下又自己打了一遍,跟朱棣起兵幹掉建文帝,又重新打了一遍天下一樣,所以叫清聖祖等於明成祖,也沒毛病。朱棣能叫成祖,康熙當然有資格叫聖祖。至於他是不是真的“聖“,那是另外一回事。

這樣一算,於是清朝惟一多出來的一個祖居然是太祖努爾哈赤了,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大汗,沒有當過大清的皇帝,但是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打下的是大清的原始股,沒有後金國,就沒有大清朝,就跟沒有朱元璋在江南打下的吳國,沒有吳王朱元璋,也不會有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一樣,只是朱元璋即是吳王,又是大明皇帝,一個人完成了清朝兩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這隻能說朱元璋比努爾哈赤厲害,但是努爾哈赤這個太祖也是沒毛病的啊。


只愛潘多拉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開國皇帝稱為“祖”,是根據《孔子家語》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確定的,一般開國皇帝建立政權有功就被稱為“祖”。在清朝時,努爾哈赤憑著二十一副遺甲起兵,建立了後金,與明朝公開爭鬥,所以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稱為“祖”,這是無可爭議。而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權的第一位皇帝,被稱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稱為“清聖宗”也是理所應當,因為康熙“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在康熙手裡,清朝是一個穩定而又開拓的時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稱為“聖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稱為“祖”的,因為他過於敗家,自稱是“十全老人”,實則是敗家玩意。


皇太極沒有被稱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畢竟在皇太極手裡,親手締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夠與明朝相抗衡,但後人沒有給他“祖”的稱號,只是給了他一個“清太宗”的稱號。再者滿清剛剛建立政權,漢化水平不夠,對只有開國皇帝能稱為“祖”的標準可能沒有理睬。但確實,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君主,他們被稱為“祖”也無可厚非。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題目中的“祖”實際上就是廟號,廟號乃古代皇帝獨有,是在太廟中供奉時特有的名號。

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太祖創業有功,後世守成有德,再根據大行皇帝生平功績,給予適當的廟號。

一般一個王朝除了追封祖上先人外,只有開國皇帝才得稱“祖”,後世皇帝只能稱“宗”,所以即便是英武如李世民,也只是被稱作太宗。


但凡事也有例外,清朝總共有十二位皇帝,卻有三個皇帝廟號為“祖”,他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

這三位皇帝,努爾哈赤是大清的開國皇帝,當時大清還被叫做後金,皇太極時才更國號為“清”,但也不能否認是努爾哈赤奠定了大清的基業,所以努爾哈赤稱太祖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順治皇帝則比較特殊,他登基時只有六歲,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任期內,清朝拓土萬里,雖然沒他什麼功勞,但中國曆代皆是:下屬有功全仰仗聖上指揮有方,這開疆拓土的功績也就有了順治的一份。所以順治上廟號為“世祖”好像也還是說得過去。


最後一個康熙皇帝則更特殊了,因為清朝人看來,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又打了下臺灣,三徵噶爾丹奠定了大清的版圖,雖然是守成之君,卻做了開疆拓土的事,他對大清的貢獻無法估量。再加上雍正的授意,群臣便上廟號為“聖祖”。但總覺得說不過去。

除了清朝以外,明朝也有兩位皇帝的廟號稱“祖”。他們就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 圖為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稱太祖合情合理,沒有問題。但朱棣稱成祖就有點不符禮制了。其實朱棣起初的廟號是太宗,嘉靖時期才改了成祖。這裡面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朱棣和嘉靖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小宗入承大宗。朱棣是靖難起家奪了皇位,嘉靖則是因為皇兄朱厚照無子,而五服以內嘉靖最有資格繼承皇位,所以才以藩王當上了皇帝。而嘉靖為了體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便抬高朱棣的地位,由太宗變為了成祖。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嘉靖當了皇帝以後,追封自己的父王興獻王為帝,同時也想將他的牌位抬進太廟。但此時太廟位置已滿,要想擠進去一個就得祧出來一個。

但也不能隨便亂祧,周禮規定開國皇帝為萬世不祧之君,可永享太廟,其他皇帝按輩分親近關係遷入祧廟。朱元璋沒法祧,其他輩分最遠的就是朱棣了,但太宗文皇帝威名赫赫,嘉靖祧誰也不敢祧他啊,所以便將其地位拔高稱為“成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再按照順序祧了明仁宗朱高熾,這樣他父皇的牌位就得以進太廟了。


歷史就在那裡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古代帝王議定廟號的標準。而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國,皇帝們的廟號出現三個“祖”,除了政治鬥爭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佔據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廟號議定,其實是清初滿臣和漢臣之間鬥爭的結果。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帝生前為了清初政局的穩定,重用漢臣,提倡漢化,積極開拓國土,尤其是親政後製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清朝後世之君樹立了典籍法規,使大清國成為法治國家。

不僅如此,他為了加強皇權,還制定了一系列削減八旗貴族特權的措施,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利於清朝的穩固。


所以他死後,倍受重用的漢臣孫廷銓建議將順治帝的諡號定位“好高皇帝”。如果蓋棺定論,這就意味著順治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

我們知道,皇太極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定年號“崇德”,這是真正的開始和明朝爭鋒相對,試圖在倫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為皇太極沒能等到清朝入關變猝死了,所以福臨作為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功勳自然全部算在了福臨的身上。

所以孫廷銓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偏偏有一個人唱反調,他就是福臨死前設立的四輔臣之一鰲拜。

鰲拜雖然為“巴圖魯”,但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

他敏銳的察覺出孫廷銓或者說漢臣背後的文字陰謀。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強行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皇帝”,廟號“世祖”;同時將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皇帝”改為“高皇帝”,這就意味著福臨不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才是開國皇帝。



鰲拜非常清楚漢人的倫理道德和文字遊戲,大清國要想穩定,漢人需要團結,但也必須打壓漢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諡號為“高”的皇帝事實上就是開國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繼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鰲拜對順治重用漢臣、減除八旗貴族權勢非常不滿。為了滿族本位的思想,他堅持改了順治的諡號,也就代表後繼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漢化措施。

正因為如此,《順治遺詔》其實就是《順治罪己詔》,也是在鰲拜的主持下開創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詔的先河!

但大清國還是需要依靠漢臣協助處理,所以廟號定“世祖”,也是以鰲拜為首的滿洲貴族對福臨的蓋棺定論,對漢臣的慰籍。

至於清聖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對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憐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極,只因為自己的猝死和滿漢權力之爭,夾在自己老爹和兒子的兩個“祖”之間,才得了個“太宗”的廟號;更可氣的是,他的孫子居然也混了個“祖”的廟號,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沒臉見人了吧!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繼承者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明神宗。其他王朝大多隻有一個“祖”,但清王朝卻出現了三個“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祖”和“宗”代表什麼?古代皇帝通常都有諡號、廟號、年號等多種稱呼。其中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始於殷代,此後除秦朝外,都有廟號制度,廟號常用祖和宗。開疆拓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

漢朝之後廟號被濫用。如三國時期出現了三個“祖”,分別為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以及魏烈祖曹叡。元明兩朝也有過兩個皇帝稱“祖”。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元世祖。因有感於蒙古的強大源自成吉思汗,於是追諡其為元太祖。

無獨有偶,朱棣原本是廟號“太宗”的,但是嘉靖皇帝為了追尊自己父親,給朱棣升了廟號。也就是說元明兩朝存在的兩個組,其實都是後代們追諡的。

唐宋明這三朝,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或“高祖”都很正常——因為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完成了開國大業,征戰四方坐擁天下。但是到了清的時候,這種情況變了:開國皇帝是皇太極,但是基業不是他奠定的,是他父親努爾哈赤奠定的。

於是皇太極把“太祖”這個廟號追尊給了努爾哈赤——這表示皇太極認為努爾哈赤才是大清的開創者。回望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一生:二十四歲不屈奮起,憑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 二十五歲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猛捍立威信受部下擁戴。

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沒有他的開創之功,就沒有清朝,因此努爾哈赤稱“清太祖”實屬名歸。

除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朝還出現了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為什麼清朝這麼特別,會有三個“祖”的存在呢?實際上這和皇帝在位時的功績和國運有關。

順治帝福臨六歲繼位,當時的大權實際上由多爾袞掌握。從滿清入關,到定鼎中原,基本上都是多爾袞的功勞。多爾袞死後,中原已基本穩定。南明被壓迫在西南,而鄭氏則盤踞東南沿海勢力微弱。

儘管如此是順治帝在位時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創清王朝歷史新紀元的。多爾袞的功勞再大,也只是臣子。況且順治帝入關後治理國家致力於整頓吏治,也算是一代明君了,稱祖也是無可厚非的。

康熙

《清史稿·聖祖本記》談論曰:玄燁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康熙稱祖也是有原因的。是他真正平定了明朝餘黨,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開疆拓土大面積擴大了中國版圖。

其次康熙帝在位時間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收復臺灣平定沙俄,開創了康乾盛世。以康熙的功績來看,清聖祖的廟號也算是實屬名歸了。你們是怎麼看待清代三祖的呢?

文|小槑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