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

繁華萬里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都是採用冷兵器作戰,因此,各國的軍隊都會裝備大量的鎧甲。但是,金屬鎧甲的造價師相當昂貴的。因此,在古代社會,只有那些嫡系主力部隊或者軍官們才會裝備鎧甲,絕大部分官兵都沒有鎧甲。使用鎧甲會出現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冬季的保暖問題。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的鎧甲,那種感覺非常酸爽。在唐詩中就有“邊塞八月雪,都護鐵衣寒”的說法。由此可見,使用鎧甲存在保暖的問題。其實,到了唐宋時期,為了節省軍費開支,除了鎧甲以外,還出現了非常經典的紙甲。



唐朝軍隊的紙甲非常經典,史書記載:“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 到了宋朝時期,紙甲代替鎧甲的趨勢更加明顯,這都是錢鬧的。泉州知州上奏說:“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言外之意,鎧甲和紙甲的數量幾乎到了一比一的比例。但紙甲的防護力畢竟不如鎧甲,因此,鎧甲並沒有徹底消失。在明朝統治時期,棉甲開始逐步出現。這一方面是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另一方面也是隨著軍事科技的變化做出的改進。



在14、15世紀,火器的發展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即使是防禦嚴密的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既然都一樣,那就按照省錢的標準執行。 在與倭寇作戰的過程中,明朝軍隊就總結了鎧甲的不足之處:“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由此可見,明朝軍隊並不喜歡鎧甲。在明朝統治的中後期,棉甲開始大批量裝備。根據記載“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棉甲不如發生生鏽的問題,而且還能夠保暖,防護力也不算差。那麼,如果僅僅是棉花做成的衣服,依靠外部的銅釘固定,如何起到防護作用呢?其實在棉甲的最內部,還有一層金屬片,這層金屬片就是棉甲防禦力強的奧秘。 清朝在東北地區崛起以後,開始於明朝軍隊作戰。起初,清朝軍隊沒有標準的甲冑。在與明朝軍隊作戰的過程中,清朝軍隊繳獲了一些棉甲,發現了棉甲擁有很高的防護作用。清朝軍隊開始仿製並且進行改進,到了清朝入關之前,清朝的八旗軍已經基本上都裝備了棉甲。



請注意,清朝軍隊還發現了棉甲另一個好處。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後,由於加上了水的阻力,防護力更強。當然,官兵的體力也會消耗巨大。在寒冷的冬季,棉甲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從後勤保障來說,減輕了軍需部門的壓力。但是到了悶熱的夏季,棉甲的情況就非常尷尬了,簡直如同蒸桑拿。根據記載,在與準噶爾部作戰的過程中,由於是夏季作戰,一些驍勇的官兵,光著膀子就上陣了。 請注意,即便是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



因此,清朝軍隊僅僅裝備了八旗軍主力和戰鬥力比較強的綠營軍,大部分綠營軍都沒有棉甲。普通的綠營軍官兵只有長褂和馬甲,如同影視劇中的形象。棉甲在遠距離上或許能夠抵禦火器的打擊,但是在近距離上仍然很蒼白無力。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火器的水平不斷進步,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與西方軍隊作戰的過程中,穿著棉甲的清朝官兵,反而在行動機動性上非常不方便。進入清朝的末期,只有那些舊式軍隊繼續裝備棉甲,清朝訓練的新式陸軍部隊,已經換髮了非常現代的軍服。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很多,大體如下:

第一,火器成為戰場主角。

在明末時期,很多明軍部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隊火器裝備量,甚至高達二分之一!

而金屬鎧甲,對於明軍火器的防禦效果很爛。

北方作戰的明軍,火器以發射霰彈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銃,都是在幾十米近距離發射霰彈。

金屬甲主要防禦人體的重要部位,以硬質金屬防禦精銳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殺。

但對於這種霰彈或者鳥銃的彈丸,金屬甲則擋不住。

尤其是霰彈散佈範圍廣,一片覆蓋過去,有很多縫隙的金屬甲是對付不了。

而古代沒有抗生素,金屬霰彈射入人體很容易造成感染,導致士兵送命,威脅是非常大的。

這種情況下,棉甲就出現了。

由於棉花種植的普及,滿清逐步發現棉花纖維具有很強的防彈能力。

身穿著棉襖,並且在要害部位加裝金屬甲片,可以有效對付火器霰彈。

這些小顆粒的霰彈,在較遠距離是難以射穿棉花纖維的。

由此,棉甲就越來越盛行了。

第二,天氣原因。

誰都知道,滿清入關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戰。相比明軍的進攻,寒冷同樣是很大敵人。

在之前的作戰中,滿清凍死凍傷的軍人,並不亞於作戰的傷亡。

而棉甲本質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當好的保暖能力,適合北方的天氣。

第三,製造較為容易。

棉甲製作工藝如下:將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棉甲上加裝金屬甲片,以增強防禦,但會增加重量。

顯然,這樣的製作並不複雜,比全金屬鎧甲要簡單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實棉甲也不是便宜貨。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錢的,很多人一輩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滿清初期其實並沒有裝備多少棉甲。直到滿清中期,棉甲才越來越多,到乾隆時代就成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鴉片戰爭時期,棉甲面對洋人的燧發槍再次不堪一擊,迅速淘汰了。


薩沙


時代不同了,冷兵器時代金屬鎧甲的防禦力確實不錯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火器的大規模興起金屬鎧甲就很雞肋了,再厚的鎧甲面對火器照樣給你打穿了而且還限制了自身的靈活性,所以清朝果斷捨棄了金屬鎧甲才用了棉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