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不止投資那麼簡單

近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影響著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商務部近期數據顯示,1至2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38個國家和地區的141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56.6億美元。中國對外投資合作平穩健康發展,對外投資結構持續多元,非理性投資得到有效遏制。面臨海外投資的新挑戰,中國企業如何順應新的全球化發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合規開展海外業務?

關注 | 走出去 不止投資那麼簡單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當中首先應該量力而行,在海外投資時,要發揮自己的綜合優勢,而不止單純注重資產投資。

企業走出去時,要積極與當地企業開展合作、共享共贏,提高中國企業在當地市場的受歡迎度,從而真正融入國際市場,更好走出去。

Kingsley戰略研究所所長邁克爾·葉:

中國海外投資不應太激進,中企在投資的過程中應該更好地瞭解當地文化和需求,且在與當地企業合作時,更多地使用當地資源和工人,技術轉讓和對當地人員的培訓也應受到中企的重視。與此同時,企業也應尊重國際規範。

北京法政集團董事長、王府學校總校長、全球化智庫資深副主席王廣發:

走出去的概念已經今非昔比,中企所處的國際雙邊和多邊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在當今錯綜複雜的國際競爭和合作背景下,中企要確立自身正確的方向,通過財務、貿易合作等手段進行優先發展。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投資轉型、升級、優化能否取得當地支持和法律政策等問題。

全球化智庫常務理事、南京東屋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閔浩:

中小企業在海外市場發展需要專業化,以過硬的產品質量打開市場,創建品牌,而非打價格戰。

通過品質和創新打動客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是對企業品牌的樹立和發展至關重要,會使企業受益無窮。

中國在未來的行業標準制定上要向發達國家學習,提高自己的標準,最後向世界輸出中國標準。

北京恆昌利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魏力: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在金融領域積累的技術在東南亞地區處於領先地位,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成為金融服務企業向東南亞國家發展的借力點。另外,金融服務企業可與國際金融中心互聯互通提高服務質量,國際金融風險和收益性價比是幫助中國企業更有效、更安全地制定國際化戰略的方法。

中關村龍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亞傑商會會長、全球化智庫副主席徐井宏:

第四次工業革命具有三大特徵:一是萬物互聯,時空的界限被打破;二是虛實混一,感知的界限被打破;三是跨界融合,行業界限的被打破。因此,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急劇變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其必要性。但是什麼時候“走”,怎麼“走”,要取決於企業自身的能力和特長。企業應該是為了自身發展需要而走出去,而不是為走出去而走出去。

富愛達國際董事長、全球化智庫常務理事唐浩軒:

園區建設可以有效幫助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獲得配套原材料,從而節省成本,提高價格優勢。目前,一些園區的建設和經營並不理想,有先天不足的問題。因此,中國未來在海外園區建設過程中要注重規劃設計,高效發展。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