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發動叛亂、政變者大多是些野心之人,造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後世評價不高。但也有例外,發動政變者是史家標榜的英雄人物、英明帝王,能夠流芳千古,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贏得天下,完成了最高權力的轉移,拉開了輝煌的貞觀之治的序幕。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與竇氏所生的次子。李淵與竇氏共生有四男一女,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公主,其中三子李玄霸早亡。
李淵是隋朝手握重兵、官居顯位的封疆大吏,但走上奪權自立之路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孫,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受禪之後,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在其父死後襲爵唐國公,先後任譙州、隴州、岐州刺史。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初以太原留守身份兼晉陽宮監。

李淵
當時隋煬帝遊幸江都,花天酒地醉生夢死,而民間起義不斷。李淵在太原只是哀嘆時局多艱、前途無望,但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胸懷大志,禮賢下士,交遊廣闊,與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副監裴寂結為至交,密謀起兵以圖大業。為逼使李淵就範舉事,李世民與裴寂設計,“私以晉陽宮人侍淵”。事後 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
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李淵治下駐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佔汾陽宮,並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隋煬帝聞訊後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 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於下定了反隋的決心。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在晉陽建立政權,自稱大將軍,開府置官,任裴寂為長史,李建成為隴右公兼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隴西公兼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唐儉、長孫順德等皆參與大將軍府治事。
勸李淵起兵之功在於李世民,奪取隋朝江山的主要功績同樣在於李世民。
起兵之後,李世民制定方略:先北和突厥,避免腹背受敵;再佔領河東建立根基;後攻取關中控制要害;在長安站穩腳跟後,再反擊突厥,解除邊患。方略制定之後,劉文靜出使突厥給始畢可汗送去金帛,表示臣服於突厥,約定與突厥共定京師長安,土地歸李氏,子女財帛歸突厥。
然後李世民開始在戰場上馳騁縱橫。首先打敗宋老生奪取霍邑;降服臨汾、絳州各郡,據有河東之地建立根據地。之後率軍渡過黃河,兵鋒直指長安,攻克之後,建議擁立楊侑,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618年三月,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同年五月,李世民與裴寂精心導演了禪讓大劇,楊侑退位,李淵稱帝,年號武德,定都長安。李世民為尚書令,封秦王,裴寂為右僕射,劉文靜為納言,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立國後,關中地區最大威脅是隴西薛舉。617年薛舉起事造反,自稱西秦皇帝,618年,李世民率軍西討,三個多月苦戰,消滅了薛氏勢力。、
李淵進取關中時,劉武周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佔據晉陽。619年,李世民率軍東進,經過半年苦戰,收復晉陽,穩定了河東局勢。
620年,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率軍東進中原,佔龍門,圍河內,降顯州,下隋州、汴州、亳州、陽城等地,切斷了鄭國皇帝王世充的補給線,兵圍洛陽。同時在河北建立夏國的竇建德率軍挺進中原援救王世充,在兩面受敵的情況下,李世民調整作戰部署,在武牢關外一舉殲滅竇建德部,俘虜竇建德本人,之後攻擊洛陽,王世充被迫投降。
622年,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自稱漢東王,連敗唐軍恢復了夏王竇建德的舊地。李世民親北精兵在沼水大敗劉黑闥主力,統一中原地區。到624年,消滅長江中游地區的輔公佑、張善安部,唐朝終於一統天下。
李淵起兵時曾許諾,將來他若即位後立李世民為太子,然最終李淵還是按“立嫡以長不以才”的古訓,立李建成為世子、太子。李建成性喜酒色、好遊獵,因無能建功立業,與李元吉串通一氣,共同設謀要扳倒李世民。他阿諛奉承後宮嬪妃,送上稀世珍寶,讓後宮嬪妃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
武德五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爭鬥已經開始表面化。李世民積極招賢納士壯大自己的勢力。他手下有當時著名的文豪十八人,如杜如晦、褚亮、李玄道、虞世南、蔡允恭、孔穎達等;秦王府內猛將如雲,謀士成群,房玄齡、姚思廉、李靖、尉遲敬德皆為他所用。
武德末年,圍繞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形成了兩大集團。裴寂和封倫支持李建成,陳叔達和蕭璃支持李世民。因裴寂是晉陽起兵元勳,地位重要,李建成最初處於優勢地位。
為殺掉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私下招募壯士兩千餘人作為東宮衛士,又調好幽州三千精騎置於東宮。又命令慶州刺史楊文幹招募壯士送入長安。一天李淵幸仁智宮,命李建成留守長安,李世民、李元吉作為隨從。李建成囑咐李元吉可以趁此機會舉事,並私自命令郎將宇文煥、校尉橋公山暗中給楊文幹運送甲仗,令他迅速起兵裡應外合。然而宇文煥等人懼怕事情洩露,向李淵請罪透露兵變消息。 李淵聽後大怒,召見李建成,監禁於幕下。趁出行時謀殺李世民的陰謀敗露,引起了楊文乾的反叛,李淵派李世民前去剿滅,同時許諾易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李世民平定楊文幹叛亂之後,由於李元吉和嬪妃的求情,李淵沒有更立太子。而在李建成、李元吉和後宮嬪妃的日夜詆譭下,李淵將加罪於李世民,到後來,李淵不是不想除掉李世民,只是沒有合適的藉口而已。
李世民被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發動政變以求生存了。秦王府的僚屬也感到了危機,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贊成發動政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此時突厥來擾邊,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率兵北討。李淵同意後,李元吉請求調秦王府猛將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待精銳一同出征,以此削弱和瓦解秦王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安排在太子府的奸細率更丞王至報告李世民,李建成與李元吉謀定,在為齊王餞行於昆明池時,埋伏壯士殺死秦王。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群僚都來勸說李世民,秦王決計發動政變。
李世民入宮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愕然,決定第二天召集三兄弟上朝追問此事。夜間,李世民調兵遣將,讓長孫無忌等人率領埋伏於玄武門。嬪妃張婕妤竊知李世民的奏表,遣內侍轉告李建成。李建成認為內有嬪妃、外有侍衛,沒有危險欣然進宮。而擔負宮城守衛重責的常何與敬君弘,本是李建成的爪牙,但被李世民策反,成為李世民的內應。因此,李建成、李元吉入宮後,守衛玄武門的中郎將常何便關閉了宮門,切斷了內宮與外部的聯繫。
李建成、李元吉進於臨湖殿,發現伏兵情知不妙,想撥馬回府,到了玄武門,李世民從後追來,李元吉搭弓接連三箭射向李世民,皆未中。李世民箭射李建成,一箭斃命。尉遲敬德率騎追來,殺死李元吉。
李世民箭射李建成
東宮宿衛聞聽兵變,馮翊、馮立及薛萬徹等人率東宮、齊王府精兵兩千餘人馳至玄武門,與守門兵士大戰良久,殺敬君弘。薛萬徹欲攻秦王府,尉遲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級起到,宮府兵大驚潰散,馮翊、馮立及薛萬徹逃往終南山去了。
事後,高祖李淵聞知,大驚失色,問裴寂怎麼辦,蕭禹陳叔達奏說,太子與齊王無功於天下,但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勾搭成奸,現秦王已將其誅殺,宜立秦王為太子。 李淵沉思良久,不得不依從。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建成、元吉被誅後,秦王府的人勸李世民,建成、元吉子嗣應一併誅殺,李世民不阻止,建成、元吉絕嗣。
同年七月,李世民即皇帝位,高祖李淵成為太上皇。大赦天下,年號貞觀。拉開了輝煌的貞觀之治的序幕。
李世民
閱讀更多 煙波學文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