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祕密在這裡

《復聯4》在五一檔“一統天下”的局面居然被一部黎巴嫩小眾影片給打破。影評人口中”髒亂差”的

《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居然在五一檔期,上映6天后拿下1.5億人民幣票房。影片聚焦12歲的小男孩在法庭上發出控訴,他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是“生下了他以及他的兄弟姐妹”。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難題!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以極為剋制卻依然震撼的鏡頭,穿透了社會的表象,刺穿了道德的迷障,最終抵達了貧窮與生育惡性循環關係的內核。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這番“虎口奪食”的勇猛態勢,讓很多人始料未及,也引發了發行人的集體討論,成為中國文藝片宣發的又一個傳奇經典案例。照目前票房走勢發展,《何以為家》票房突破2億元人民幣只是時間問題。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何以為家》憑什麼爆發?宣發方面功不可沒。首先是“改名”

!迦百農(Capernaum),是聖經中的地名,今已成廢墟。據稱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影片以此為片名,是想通過故事中生活在這裡的孩子發出疑問,“上帝去了哪裡”,“為何拋棄這群無家可依的孩子”。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在香港和臺灣,《迦百農》分別被譯為《星仔打官司》和《我想有個家》。前者將重點落在了控訴這一方面,後者用了1989年老歌的名字,難免有些年代感。無疑,迦百農作為片名太過晦澀,而改名《何以為家》後就顯然通俗了不少。在找到《何以為家》這四個字之前,宣發團隊也提出了幾十個片名備選,在最後的選擇範圍裡,主打控訴向的片名備受推崇。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但在2018年底那次試映之後的調查顯示,“家庭問題”的熱度反而最高。於是宣發團隊最終選擇了家庭向的片名《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某種程度上意外趁了電視劇《都挺好》的熱點效應,在情緒上得到了延伸。

上半年,內地電視劇《都挺好》掀起了一輪關於“原生家庭”的全民討論。一些提前看過《迦百農》的影迷,也自發地開始把電影中的小男孩和電視劇女主角蘇明玉放在一起討論。兩部影片關於“原生家庭”的議題先後引起輿論共振。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宣發團隊在社交媒體死死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主打“原生家庭”“與父母的關係”“生而不養”等幾個話題點,獲得了不錯的流量反饋,積累了不少影迷期待。《何以為家》最為突出的主題通過小男孩的心聲發出: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就請不要再生。這一議題情緒快速地觸及觀眾,非常契合中國社會家庭的文化現狀,可謂敲到了觀眾情緒的“七寸”。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在經歷了大流量、大IP、懸疑高概念大片主導市場的階段之後,中國觀眾對現實主義電影的渴望愈發強烈。印度電影抓住了這一觀影期待,通過《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掀起了一陣印度片的熱潮,獲得了超高的票房收穫,也間接培養起了中國影迷對於社會性議題電影的熱衷度。2018年,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豪取31億票房,驗證了中國影迷對於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強烈渴望。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何以為家》有著精密的敘事結構,女導演娜丁·拉巴基不想一邊倒的責問任何一方,她想追根究底,找到悲劇的源頭,而非僅僅報以同情或者渲染悲憫。影片第二幕,視角在成年人和少年兩個不同視角來呈現生活的困苦。而且小男孩從第一幕的兒童視角,意外進入到了成年人視角,與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接觸。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細膩的電影,它讓觀眾在各個人群中,多種身份裡體驗、掙扎,再脫身而出,給出思考的指引與空間。大多數影片能夠帶你進入情緒的泥潭,讓你感同身受,迅速共情,而《何以為家》更進一步,它最後帶你脫離了情緒的共振,甚至是逼迫你去思考其中緣由。

在評論中,很多觀眾關於“生而不養”的有感而發,這些真實的評論,是影響購票的巨大動力來源。這讓我們得出一個比較有用的宣發策略,如果影片情緒嚮明顯,有著不俗的催淚效果,那麼“哭泣”短視頻就是最有力的宣傳點。這一論斷,其實在前面意外大賣的愛情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就得到了驗證。《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網絡得分不高,影評人集體看低,口碑非常不好,但影迷就是為了哭而選擇觀看,情緒宣洩蓋過了影片本身的質量,這讓口碑影響居然短時間失效,可見“淚點”宣傳的威力。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通過《何以為家》的觀眾群像分析,可以反向論證“淚點”宣傳威力的根源,即女性觀眾群體的激活。《何以為家》、《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女性想看比例都超過了六成,白領職員超過五成。

《何以為家》的女性觀眾甚至超過了七成,其中20到24歲的年輕觀眾超過四成。二線和四線城市觀眾最多,分別有40.4%和24%,整體呈現出二、四、三、一的城市線級分佈,凸顯了影片的下沉能力不錯。所以,女性觀眾群體,城市下沉能力,幾乎已經成為判定影片是否是爆款的營銷鐵律。

不懼復聯!黎巴嫩“小眾片”五一檔搶走1.5億票房的秘密在這裡

總結起來看,《何以為家》的“虎口奪食”之路啟迪我們,電影的普世價值、現實力量、情緒共鳴、敘事手法都是獲得觀眾的基礎,繼而才能通過合適的宣發營銷去觸及觀眾。另外,龐大的女性觀眾群體,已經影片對於三四線城市影迷的下沉能力,決定了影片票房長尾機制的最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