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母親節就要到了,在網絡社交時代,大家喜歡挖掘和傳播每一個熱點,而像母親節父親節這樣的節日,各種媒體上都是鋪天蓋地的歌頌和讚美,我今天要說的,可能與現在這個大環境有一點不和諧: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前幾天,一部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Capharnaüm,音譯迦百農,原意為“混亂”)刷爆了網絡各媒體,這部獲得戛納評審團獎及奧斯卡、金球獎雙提名的電影,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的悲慘生活經歷,他在法庭上狀告自己的親身父母,理由是父母生而不養。小男孩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仍然不停地生育,而他們的剝削對象就是他們的孩子們,所有的孩子從會走路起就要幹活掙錢,女兒只要一發育就要嫁人換錢,甚至只是一份房租,男孩還要幫父母一起製毒販毒……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寫道:“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 ,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而更加可悲的是,《何以為家》電影中男孩的父母,在法庭上依然完全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為了讓孩子們活,我願意犯下千萬罪,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什麼錯嗎?”這是一種原始的愚昧,不但自己承受了不幸,還讓不幸繼續“遺傳”下去。

也許你會慶幸,還好我們沒有生在這樣的國家,但是,還記得央視以前的一個廣告嗎?記者問放羊的孩子長大想幹什麼,孩子回答掙錢,娶媳婦,生娃,記者又問生娃幹什麼?孩子說放羊,掙錢。雖不是切身的奴役之痛,即也有面對愚昧的蒼涼。

面對悲劇的影視作品,我們常常慶幸,還好只是創作劇情,而現實也常常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苦難遠比創作劇情更加灰暗和泥濘。電影《何以為家》的主角原名就是贊恩,影片末尾有一句話:“本片大部分劇情,都是他的親身經歷”。

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同樣是前幾天,也有一則國內新聞讓人深感痛惜,28歲媽媽石春梅因為不堪忍受公婆的刁難欺辱,帶著兩個孩子跳河自殺。我在這裡要說的不是這個媽媽,她的善良和無奈把自己逼入了絕境,我們對她是同情和可惜,而可恨的,是她也稱之為爸爸媽媽的公婆,女人嫁入做兒媳,便是自己的女兒,為人父母卻如此百般惡毒,即便她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她也是孫子們的親生媽媽,委屈和仇恨吞噬的是僅僅是兒媳嗎?別以為欺辱和刁難是優越的勝利,仇恨的蔓延常常會讓施惡者反噬其身。

而且我們都知道,石春梅的案例絕不是個例,網上隨便一搜便是一個個令人唏噓的悲劇事件。在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中,有這樣一個插曲,宋運萍嫁給雷東寶之後,雷母聽說兩人暫時不準備要孩子,便百般刁難且四處散播謠言中傷宋運萍,後來宋運萍勸說雷母,你說我不好就會對你兒子不利才制止了雷母的行為。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為人父母者作惡的門檻有多麼低多麼沒有底線,二是同是一家人,自己在家中恃老而驕仗勢欺人的行為其實損害的同樣是自己家庭的利益,為人父母者一定要看清這一點。

父母不淑的例子在娛樂圈也比比皆是,為母還債,為父還債,被父母造謠謾罵,公開起訴,被當寄主吸血……不勝枚舉,父母本是美好而偉大的名詞,撫養教育兒女,守護兒女,為兒女遮風擋雨,是兒女一生的港灣,然而也有太多的父母,有父母之名,有父母之實,卻沒有成為兒女的守護者,反而成為兒女一生最難熬的苦難。

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昨天,在一則報道的視頻中,董卿談到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說父親對自己異常苛刻“不要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致使她即便有現在的成就卻還常常感到自卑,這雖然不像前面的案例一樣,但是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同樣會造成兒女的心理創傷和情感缺失,而這些創傷甚至是會影響孩子將來一生的。

父母之名是神聖而偉大的,孕育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創造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更迭一個個輝煌的時代,讓人類生生不息,讓文明傳承延續,每個人都生於父母,也都有機會成為父母,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不負其名。

最後,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節選)作為結尾: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