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俄语:Ульяновск)是苏联时代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杨诺夫斯克级航空母舰的第一艘,计划号码为1143.7计划重型载机巡洋舰,以1153计划为基础设计,但最终因苏联解体而承继本舰的乌克兰经费不足放弃了这艘航母的建造工程,该舰的拆解标志着苏联航空母舰发展成了一曲悲歌。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起初命名为克里姆林号,而后又被命名乌里杨诺夫斯克号,源于苏联城市乌里扬诺夫斯克,而该城则是为了纪念列宁(本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苏联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于80年代研制配备苏-33的第三代重型载机巡洋舰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计划1143.5/定单105)和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计划1143.6/定单106),同时于1984年12月开始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计划号码为“计划1143.7”,在1986年完成了初步的设计。于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负责建造,名为乌里杨诺夫斯克的“定单107”移动至造船台。

为此,苏联政府拨款对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甚至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证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日后建成能够出海。

因为苏联解体令乌克兰经费不足,继而暂停航母建造计划。直至1991年11月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有40%完工。

苏联解体后第一个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来的客户,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厂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订单。这些商船很大,以至于只能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的0号船台建造。同时订单很急,要求马上就要开建,而且订单下的定金也很丰厚。为此,就要空出船台来造商船。于此同时,另一家美国废旧钢铁回收公司找上门来,由副总裁亲自带队,说要收购废旧钢铁,而且开价一吨450美元,这个价大大高于当时国际废钢铁的收购价格。尼古拉耶夫船厂最终决定,把这艘完工40%的苏联海军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彻底解体。

就在解体工作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本来废钢铁要以每吨450美元的高价出售给美国钢铁回收公司能换得1500万美元,但是西方的两家公司都同时变卦了。挪威船厂通知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由于市场环境影响,原来的订单取消,违约金照赔。美国钢铁回收公司也派来了一个新的代表,说不了解国际市场废钢铁的行情,但后来公司总裁认为太贵(国际市场不高于200美元)而违约,继续卖也可以,价格150美元而不是450美元一吨。后船体逐渐被零散废铁商切割卖掉。

另据《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毁灭历程》,在美国钢铁回收商出现时船厂已决定要在4至5个月后将之解体,同回忆录也记载了之后数年里乌克兰全国上下狂热地切割零卖一切看得见的金属的行为。在最后一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停工时完成96%,2013年还未完工的情况下,一些说法认为至今还在美国营业的公司“JR 全球企业”和“挪威著名船东”都是美国设立来破坏该舰的“皮包公司”,暗示这就是乌舰毁灭的真实原因。

原本计划建造的同级2号舰“计划1143.8”也被同时取消。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近80,000吨,也是苏联唯一一艘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它能给予苏联海军实质上的蓝水海军作用,体积和排水量有美国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等级级别,但略小于尼米兹级,按照经过多达150处大幅改良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瓦良格号的经验所得,滑跳式甲板的设计与瓦良格号一样被提升多2°度(库兹涅佐夫号为12°度)。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

值得注意的是,该舰并除了使用以往的滑跳式甲板,还加上了蒸汽弹射器,但还是保留反舰导弹装置。

由于缺乏西方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首次使用弹射起飞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高峰,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

虽然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核反应堆,直到70年代末为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N-3型核反应堆。KN-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N-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验证了其可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N-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N-3-43型”核反应堆并正式定型。KN-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

苏联海军对新型反应堆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和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建造期间,有传闻声称苏联海军有意要将新型的核反应堆安装在“瓦良格”号航母上。但很快船厂就否定了这一传闻,因为“瓦良格”号不适合临时改装核反应堆。当时黑海造船厂也没有掌握相关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装配技术,而且苏联当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关军舰出入海峡的政治问题。新型核反应堆在黑海试验场传出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此时的黑海造船厂不具备装配能力。船厂签署的“订单107”号中规定:黑海造船厂将负责生产新航母的动力设备,其中包括核反应堆、锅炉、蒸汽发生装置。但是黑海船厂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制造核反应堆的特殊厂房,而且这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船台附近,因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核反应堆作为高度模块化的大型组件必须通过船台附近的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但是建造特殊厂房的时间将会花费8到11年,这对于苏联海军当时雄心壮志的扩充赶超计划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台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厂房也会使船台附近的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海造船厂的领导者只能独辟蹊径—建造水上浮动核动力设备厂房。

黑海造船厂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经费的条件下,自己出资并且克服了苏联式的拖拉作风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动厂房,它可以通过拖船来进行移动。1991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黑海造船厂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黑海造船厂试图向俄罗斯出售已经建造完毕的新航母动力系统。而俄罗斯也需要建造浮动式的核动力发电站,但是最终谈判的结果却十分明了,俄罗斯的确需要核动力装置,但是这一订单俄罗斯政府却更愿意给其国内的造船企业而非此时已经独立的乌克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