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等是什么


我们不能总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就比如给皇帝修建坟墓的工匠大部分在完工时都摆脱不了被杀的命运,但明知是死亡,为何还要干,逃跑或者造反不行吗?如果你要这么想,那无异于晋惠帝所说的“何不食肉糜”一样。

在历朝历代的守陵人之中,哪有靠着工资去充当“门卫”的?其实支撑他们最主要的动力就是信念与忠诚,他们世世代代为皇帝守卫皇陵,有的甚至子子孙孙都是做此份工作,因为在内心之中,这就是他们所有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两座陵园

从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帝率先定下了祖陵的位置,那就是位于今天河北省遵化的清东陵,在他之后,康熙皇帝选择了传统的“子随父葬”,也将万年宝地选在了清东陵。

可这一做法被雍正打破,雍正皇帝把自己的陵寝选在了位于今天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关于雍正的大胆决定,有的人认为雍正得位不正,怕死后见到康熙,也有人说雍正经过常年的勘察,认为清东陵渗水严重,于是另寻地点选择自己的陵寝。

不过他的这一做法给乾隆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如果自己按照传统跟随雍正下葬,那么子孙后代都这样效仿,势必会导致清东陵的荒废。于是乾隆提出了“兆葬之制”,即父子分葬,这样若干年之后,能够保证清东陵和清西陵遥相呼应,共同繁华。


守卫陵墓的都是哪这人?

其实,作为帝陵的守卫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资格。在当时,这是一份特别的殊荣,能够被挑选成为守陵人的不在乎以下三种人:

1.皇室的贵族或者受皇帝信任的大臣。

2.由内务府单独选派的守陵人员。

3.八旗的子弟。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他们把帝陵看成是自己的根本,同样,也是不辜负现任皇帝信任的表现。这些人有的在附近自耕自种,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然而帝陵的清扫以及按时祭祀,他们要全心全意的做好。

同样,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得罪了现任皇帝而被罚去守陵,不过这只是短暂的软禁,并不是和职业守陵者一样世代看守。比较有名的就是康熙的十四阿哥胤禵和乾隆的宠臣福长安。


清朝灭亡后这些人怎么样了?

虽然大清亡国,北洋政府取而代之。但包括溥仪在内的大批皇室都受到了民国的礼遇,皇家的一切费用由政府来承担,在紫禁城内,溥仪依然是那里的皇帝。

同样,除了按时支付溥仪的日常开销,关于清朝皇室的规格也保留了下来。溥仪可以按照家法照常祭祀祖先,清朝皇陵的守卫部队也被民国接纳了。

大清没灭时,没人敢打皇陵的主意,大清亡国后,为了鼓励守陵人的忠心,内务府定期会给守陵人拨付银元,而驻守在陵园附近的部队则统一由民国政府支付军费。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之前,溥仪灰溜溜的逃出故宫后,民国切断了对皇室的一切补偿,而驻扎在皇陵旁边的守卫部队也因为军阀混战而被撤回,因此,清朝的皇陵就还剩下几个有点“良心”的人,他们无怨无悔的承担起这份责任。

不过这些手无寸铁的守陵人没有了政府的保护,很难守得住这些地下宝藏,没过几年,一支万人部队就悄悄开进了清东陵,他们不敢阻止,也阻止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皇陵被军阀盗掘一空,这名军阀就是鼎鼎大名的“东陵大盗”孙殿英。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工资肯定都是清政府发放。那么清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还有守陵人?他们的工资谁给发?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实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

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不说,甚至还出现了白起还魂的情况。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还没有陵墓,只有关外的三个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和四个远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清朝,不过他们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业。主要是由爱新觉罗氏来担任,一直传到清朝入关之后,变成了守卫三个陵墓的工作。

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看守陵墓,毕竟当时清政府地位在那里,也很少有哪个不开眼的贼会去盗墓。主要是负责另外两项工作——祭祀和运转。


因为古人认为祖先有灵,后世子孙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员提前准备,所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而且官职设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确,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后来关内也有了陵墓,比如清东陵这些地区也多了守陵人的职业。

不过相对于关外的守陵人,关内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工作。因为关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袭,对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荣耀。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资谁来发?

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发放。不仅仅是工资上面有优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错。

比如说自从清西陵建立之后,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置了七八个不同分工的衙门。小到每一个点,都有着对应的工人。比如说面匠、糖匠、酒匠等等无比琐碎的东西,都会有专门的衙门特殊管理。



基本上这个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都是这个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后代,都会延续这种工作。而且搬过来的守陵人,都会被分到一处三分三的小院(宽×长),这也是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而且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设立了学校。除了和正常满族私塾一样的满汉双文,他们平时还需要学习有关于祭祀的很多东西。毕竟他们成年之后,需要接任祖辈的工作。

由于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时工作也不多,因此养出来了一大批的懒汉。除了祭祀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非常清闲。这些人没事遛遛鸟、喝喝茶,可谓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户口。因为上了户口之后,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现在的正处级。有了户口之后,就要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

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有关于守陵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原先清政府的很多开支,都是由民国政府来买单。

所以这个时候的守陵人,他们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不过相对于清朝没有灭亡之前,工资则是要少得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干这种工作。

后来他们为了生计,有一段时间给溥仪写过信,希望可以开发一部分的陵墓地,当然不是挖坟,就是在上面种地。再过分一点的,竟然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

虽然不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品,毕竟比较珍贵的都在里面,不过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到了孙殿英偷盗清东陵的时候,守陵人只有几十人。

据说如今竟然还有守陵人,不过也只剩下了几户人家。他们的工资没有人会给他们发放,支撑他们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史之策


中国古代讲究死者要厚葬,这既是对死者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尤其是皇帝驾崩后,那可是要举行国葬的,场面十分隆重,陪葬品也十分多。皇家陵墓的众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肯定会吸引到一些盗墓贼,为了防止陵墓被盗,经常都会有守陵人来看管陵墓。

那么清朝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为他们守皇陵,这些守陵人的工资又是谁给的呢?

(康熙墓)

大清灭亡后,守陵人都是哪些人?

清朝从1616年建立政权,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政权灭亡,前后总共经历了差不多三百年。

这几百年,清朝的统治早已在中华大地根深蒂固,满人也不只是在东北地区活跃,中原的满人也是越来越多。

清朝灭亡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兵围紫禁城,当时只有6岁的溥仪,又怎么敢奋起反抗,最终与革命党达成协议,溥仪可以退位,不过民国政府也要确保溥仪生活用度一如既往,这就是所谓的优待政策。


(清东陵)

由于是没有流血的政变,所以满清贵族都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什么大的伤害,而且亡国的溥仪还有一些权利。

那时候,看守皇陵的人,其实还是溥仪派去的,民国政府对这一件事也无所谓,毕竟守陵与政治没什么大的关系。

到了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皇陵的守陵人就不再是溥仪派去的了。而是一些满清贵族中的人自愿去守陵,或者是他们请别人去守陵。不过后来还是发生了群英殿盗墓的事。



守陵人的工资

守陵人往往是出于对死者的敬重才去的,但是敬重不能当饭吃,他们每天在那里守陵,也没有其他收入,人总要吃饭,那么在大清灭亡后,守陵人工资是从哪来的呢?

溥仪还在紫禁城时,那当然是溥仪给这些人发工资了。溥仪当时的优待政策,史书记载,民国四年给溥仪的生活费是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这足够溥仪给宫女太监、守陵人发工资了。

那么溥仪去了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后,守陵人的工资又是从哪来的呢?
(康熙墓)

其实一个守陵人的工资并没有多少,当时满族大臣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拿出那点钱。溥仪去了东北后,守陵人的工资往往是几位满人贵族共同担负。不过后来久而久之,孙殿英盗墓后,守陵人也就不复存在了。

到了今天,为了确保陵墓完好,里面的文物不丢失,政府的法律制度就是最好的守陵人。


斯幽说历史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种职业,而且世代相传,一辈一辈传下来。就算大清灭亡了以后,他们也是在遵守着祖训,守卫着皇陵。

他们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人给俸禄。但是后期也没什么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厉害,也抗不过枪杆子。

国民政府也曾经保护过皇陵,但是时局动荡不安,连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还有精力去保护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后来东陵被盗,把无数珍宝当陪葬品的老佛爷也被孙殿英拉出来,当成了一具普通尸体,甚至还有人侮辱尸体。





是阿史啊


靠信念活着的人,不需要什么工资的。

清朝一共有10个皇帝,其中9个分别葬入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皇陵,最后一个溥仪葬在了私人运营的陵园;10个皇帝之外的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则葬在了关外,称为“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

为清朝守墓的人,其实都是清朝真正的忠臣。不得不说,这个王朝的忠臣真的挺多的。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宋朝灭亡后,10万军民跳海自杀,为宋朝殉葬;元朝灭亡后,大多数的读书人也选择殉节或者隐居,朱元璋为此杀了不少人;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以下,殉节而死的人超过万人。

清朝灭亡时,人心尽失是真实的历史现象。可是为清朝殉节的人,也实在是超出人们想象。

  • 闽浙总督松寿,率领清军拼死抵抗革命军,失败后吞金自杀;

  • 西安将军文瑞,带领满城清军抵抗革命军,失败后投井自杀;

  • 担任闲职的爱新觉罗黄带子也有载穆、德祜自杀的;

  • 汉人高官中,也有殉节的,如江西巡抚冯汝骙,被江西革命军礼送出境,然后走到九江服毒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被山西革命军满门抄斩。

  • 清朝灭亡多年,怀念清朝要求复辟的有张勋、康有为等人,怀念清朝自尽而死的还有王国维梁济等学界名人。

到今天,给清朝招魂的人还不少。

清朝有一支专门的守陵人队伍。清永陵公元1606年建成之时,就驻扎了一个完整守陵队伍,最高峰时达到3000人。清代守陵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守陵人除了看护陵墓,其他两项重要任务就是准备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确,有人专职负责饲养牛羊,有的专职负责酿酒。到了康熙年间,在永陵设立总理衙门,专职负责陵墓守卫,而且设置了总管1员、翼长2员、八旗满洲防御16员、笔贴式2员、领催4员、马兵75名等等。

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守陵人的工资有人给发吗?他们会不会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呢?

按照《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规定,民国政府拨付专门自己为清朝守灵经费,并且派出军队保障清朝陵寝的安全。

可是,1917年6月,张勋支持下,清朝的遗老遗少一起背叛了民国。从法理角度说,民国有权不再提供清帝退位的一切优待条件,但为了获取清朝遗族的支持,还是维持了现状。

到了1924年,革命性更强的冯玉祥发动政变控制北京,驱逐了故宫中的溥仪。自此,清朝的活人没人管了,死人自然有可能会遭遇更可怕的灾难。

不管是清东陵清西陵还是关外三陵,都在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偏远山区。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然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为了生存,打皇陵的主意实属正常。清朝皇陵的一些守陵人,工资领不到,待遇也给不了,甚至个人安全都成问题,就开始监守自盗。一开始守陵人只是把皇陵中的树木石材卖给别人当建材,到了后来主动请盗墓团伙前来作案。

没想到,守陵人和土匪、盗墓团伙的小动作,最终酿成了孙殿英东陵盗墓的大案子。

当年清室让位时,东陵不仅设有护陵人员,机构仍然承袭清制,而且还有旗兵、绿营兵驻陵守护,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分别承担陵寝一切事务。但是随着世事的变迁,东陵渐渐脱离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军阀手中。护陵大臣名存实亡,常不在官署,不仅不能有效保护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卖财物。于是,对东陵的破坏与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图全面挖掘偷盗,大发横财。

到现在,还有一些守陵人在皇陵边上生活,与其说他们是守护祖宗陵寝,不如说是靠着祖宗给自己占的这篇好地,土里刨食儿。他们其实都是普通的农民。

不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守陵人的一些祭祀的“行为艺术”也成了陵墓旅游的一个重要卖点,姑且也叫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历史知事


    虽然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念,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衣食住行,所以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也是必须要有的。




    清朝入关之前,已经有三座帝王陵建在了关外,即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皇帝远祖的永陵。清朝入关之后,除了溥仪之外,9位皇帝分别分别葬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这些皇陵规模巨大,里面陪葬有数以万计的珍宝,为了防止陵寝被盗,历代的帝王都会派遣守陵人守卫陵墓,为此清政府也建立了完整的护陵制度。

    关外三陵的管理机构为“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等级与六部并列,主要负责关外三陵的安保、祭祀和修善工作。陵园内有一支较大规模的护卫队,巅峰时人数达到了3000人,一旦有不法人员进入陵园400步以内,他们可以随时射杀。清朝末年,陵园的安保工作交给了盛京副都统。



    清东陵和清西陵分设了东、西陵承办事务衙门,这个机构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关外三陵衙门。

    以西陵衙门为例,清政府一般在易县派遣皇族后裔为总理大臣,统一管理陵区内所有事务。在西陵衙门之下,又设有内务府、礼部、工部等机构,它们各自负责陵园内的修善、祭祀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泰宁镇总兵衙门的11营兵马负责陵园内的安保工作。乾隆时期,清西陵的看护人员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人。






    守陵人的工资

    清朝时期,守陵人的工资毫无疑问是清政府发放。当守陵人来守陵时,清政府首先会给每户人家分一处小院,并且给他们统一建造房屋。

    守陵人到了陵园定居后,他们不用从事劳动生产,而且一旦生育了子嗣,可以立刻报告给园区内的内务府。内务府登记之后,每个孩子每年可以领取三两银子四斛米,成年后担任差事时薪资也会增加。

    道光皇帝之前,清朝国力稳定,国库资金也相对充足,守陵人的工资也会按时发放。但自从道光皇帝之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守陵人的工资也就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拖欠。



    为了生计,一小部守陵人分开始学习汉人种地。但大多数守陵人已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他们根本不愿意像汉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于是开始砍伐陵区内的树木,甚至一些胆子大的人开始盗卖陵区内的贡器。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与民国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例》,其中有一条规定是清朝的宗庙社稷由民国选派卫兵保护。但北洋政府成立后内斗不断,根本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去管理清朝的陵墓。

    此时的守陵人也等于正式下岗了。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人离开了陵区寻找工作,也有人选择跟随汉人学习种地。



    但有一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护陵,这一部分人之中就有一些打起了陵墓的主意。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隆福寺”匾额上的金粉就是被当地的守陵人刮去卖了,匾也被当做木柴烧了。

    当然,除了这种事情之外,守陵人和皇室子孙也会给盗墓贼做扫尾工作。比如孙殿英盗掘东陵离开之后,溥仪命人重新安葬乾隆和慈禧。这时一部分人就从陵墓内取了一些东西“留念”。比如,前些年拍卖1.3亿元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就是在重新敛葬乾隆时被人“留念”的。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因为溥仪是伪满洲皇帝,所以日伪军派遣了一支部队保卫清朝皇陵。

    新中国成立后,守陵人的后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分得了土地和农具,完成了改造,在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耕种,再也不是曾经好吃懒做的满族大老爷。如今,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普通人相差无几。


    我是越关


    在中国祖先崇拜的传统下,古人认为祖先是有灵的。


    祖先能够保佑后世子孙平安, 所以至今中国人在死后还要选于风水上佳的地方来埋葬,以庇佑后世子孙。

    所以,中国人在对待死亡也是非常慎重的,甚至可以叫做隆重,越是权势滔天的人家,越是对祖先们有着极其崇拜的形式,中国大一统王朝历来如此,他们敬天法祖,对祖先极其其崇拜,规定的祭祀礼节和方式。

    统治者们生前就要为自己筹建皇陵,作为死后的宫殿,有一大批守灵的人长久陪伴他们,明朝的孝陵卫,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军队,专门为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守陵。

    守陵的人一般都是世袭罔替的,孝陵卫一开始有5600名官兵,一个卫中有5个所,每个所是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在长期的训练中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或拿这些精兵强将来守卫太祖皇帝的皇陵。

    而且他们的职位都是可以传给儿子的,他们依靠守陵生存,也依靠守陵生活,在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之后,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信仰,守陵就成为他们的使命。

    在清朝也是如此,其实在清朝在入关之初就已经建造了统治者的陵墓,也就是在清朝的关外有三个祖陵分别是福陵昭陵和永陵,里面买的是清朝的太祖太宗和远祖。

    守陵主要官职一向是被认为高贵血统才配担任的职业,在清朝很多王子皇孙中,但在夺嫡失败或者是受到皇帝不信任之后,一般就会被发配来为先皇守皇陵。

    可是被发配来守皇陵的皇子子,他的身份依旧是天潢贵胄,这也能看出来守皇陵当时的都是什么人。

    清军入关之前,在关外守陵的人大部分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正统后裔,或是血统纯正和高贵的满洲贵族。

    后来在清军占据中原之后,逐渐成为了正统皇室,对待皇陵也就更规范了一些,清廷还设立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作为皇陵守护者办理公务的专门机构,最高行政长官为守护大臣,掌管整座园林的所有事物,此外不仅有内务府,还有礼部工部和八旗绿营。

    这些机构有的负责皇陵敬天法祖祭祀的部门,比如说礼部,主要主持祭祀礼仪,宰杀牛羊等,而像内务府这样而是管理皇陵各种杂七杂八事物的秘书机构。

    工部是对皇陵日常维修的专业部门,八旗绿营则是负责陵寝安全的以及防林防火防盗的国家士兵。

    清朝的守陵制度也是非常完善,他们的位置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在父亲是守陵人的情况下,他的儿子也将会成为守陵人,而且他们的待遇非常好,管理也非常细致,有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而且非常细分。

    守陵的附近还有学校,方便他们子女的就学,他们一生下来都是7品命官的待遇,虽然是守陵人,但活得十分快乐和清闲,福利制度下,也培养了很多懒人。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民国政府也承诺给守陵人发放一定的经费以负责保持前朝文物的完善以及履行对清朝皇室的承诺,但是依旧相比于在清朝时期的守陵人待遇,简直是天差地别。


    最主要的是,世袭的守陵人,长久以来根本不用担心失业,他们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但是到了民国,突然变天,这些懒汉和无事就遛鸟喝茶的大爷们毫无职业技能,除了守陵他们什么也不会,守陵的队伍机构臃肿,很多人都被裁撤,保留下来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

    大清亡了之后,之所以还会有守陵人愿意去给皇家守陵,完全是出于他们实在是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的情况下的无奈考虑,毕竟是有工资的,虽然相比之下很少了。

    祖祖辈辈实实在在都是守陵人,他们根本不用担心生活无保障,但是突然要他们下岗,他们就觉得没有活路了,你这是守灵人之所以愿意继续守陵的最关键因素。


    其次就是在民国政府渐渐无力去管这些守陵人的情况下,拿不出钱来,守陵人为了活路私处逃散,所以最后在能打到孙殿英到清陵的时候,守陵人竟然只有寥寥的几十个人也是可以理解。

    但从相反方面上来说,即便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给守陵人发放的财政补贴已经是达到了非常拮据的地步,但仍旧能够留下几十个人,甚至还有几户人家苦苦支撑。

    恐怕这些守陵人并不是出于一种金钱或者财富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信仰了!


    历史好奇怪


    清代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样重视陵寝的管理,专门在东陵境内设立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并派出宗室王公看守皇陵,以此来体现“敬天法祖”。

    东陵承办事务衙门是皇陵守护者办理公务的机构,最高行政长官为守护大臣,掌管整座陵园的所有事务,其下设立管理和保卫等两大类机构,共有五个部门。

    第一。

    内务府。内务府的主要职责是:保管、取送金银器皿;制作祭品,启闭门户,打扫陵园内外、殿内外地面;燃熄灯火,请送神牌,摆放桌张,陈列祭品等。 皇陵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是郎中,以下依次设员外郎、主事、尚膳正、尚茶正、内管领、笔帖式、拜唐阿、领催、扫院人、树户等。皇陵的内务府大约有12人左右,皇后即妃园寝的人数相对相对较少,大约在30人左右。整个陵园的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有马兰镇总兵兼任。

    第二。

    礼部。陵寝的礼部也叫“封祀礼部”,主要职责是:生产和供应制作祭品的各种原材料;主持祭祀礼仪,焚化祝文,宰杀牛羊等。 皇陵的礼部最高长官是郎中,以下分别设员外郎、主事、赞礼郎、读祝官、牛吏、挤奶人、打果人、割草人、扫院人以及各种制作祭品的工匠等,每陵大约有140人。皇后,妃园寝的人数大约为50人。

    第三。

    工部。工部的主要职责是:对陵寝进行一般性的维修;制作部分金银器皿和供器;制作清明节的各种祭品以及陵寝内所需的各种用品。工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及各种工匠等。

    第四。

    八旗。八旗指的就是八旗兵,重要负责各陵寝的安全守卫,直接进驻各陵,昼夜巡逻。平日配合内务府、礼部管理金银器皿库。皇陵的八旗最高长官为总管,以下依次设翼长、骁骑尉、领催、披甲人、养育兵,每陵大约180人。皇后陵的八旗不设总管、翼长,其余人员与皇陵设置相同。妃园寝的八旗设置约为皇后陵一半。

    第五。

    绿营。绿营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皇陵的绿营兵主要负责陵区地面的安全及防火、保护树木、防盗;保护谒陵人员的安全;保护、维护施工工地的安全和秩序。东陵的绿营最高长官是马兰镇总兵,下设中军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 上面所说的五个部门中,内务府、礼部、工部为管理机构,八旗和绿营为保卫机构。工部的管理范围非常广,属于整个陵区的职能机构,绿营负责整个陵区外围的安全保护和防火。而内务府、礼部和八旗则是按照陵寝分别设置,每座陵寝都有这三套班子,以维持陵寝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

    清 朝还曾设立过一套非常完整的守陵人制度。守陵人秉承的是父死子继的制度,因此不少的守陵人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说,父亲是守陵人。那么他的儿子也会成为新的守陵人。 在清朝覆灭以后。事实上,保留陵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陵墓护卫不能与外界接触,与世界隔绝。陵墓区不准放火,他们不得不以贡品的变化为食。清政府也知道这些警卫非常困难,并给予他们良好的待遇。他们的工资很高,家庭不需要纳税或服务。当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也可以得到金钱和食物的补充。在清朝灭亡之前,卫兵的薪水当然是宫廷的责任。 我们知道,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撤退,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同意“对清算室给予优惠待遇”。“特惠条件”第七条规定:“大帝辞职后,皇族庙、陵墓、永久地,共和国选择设防卫兵。”是指清朝皇陵仍保留,卫兵由新政府选定保护。然而,由于新成立的北洋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和保护清朝的皇陵,因此清朝皇陵的管理和保护不得不落在皇室后裔身上。但是,清朝“铁粮”倒台后,皇室后裔的境况恶化,无法管理和保护清朝的皇陵。他们只筹到了钱,只雇了有限的几个人看守黄陵。在军阀猖獗、盗匪猖獗的时代,警卫几乎是指象征性的角色。只要有风和草,这些卫兵部队就能长治久安.因此,当军阀孙殿英在1928年偷走清东陵时,他并没有遇到卫兵的抵抗。

    “关外三陵”的情况稍好一些。关外远离政治漩涡,受清朝灭亡的影响较小。同时,“关外三陵”的护陵卫队形成了父死子继的机制,一代代人以守陵为职业。他们忠于职守,让“关外三陵”受到了很好的保护,陵寝的祭祀活动也照常进行。因此,在后期,守陵人的工资几乎是没有的, 清朝灭亡后还有人在守陵,靠着是守陵人世世代代的传承,而很多守陵人心中有一份信仰。这是他们可以世世代代地皇陵守下去。但是清朝的皇陵现在已经很少有守陵人了。这是因为新时代开放后。


    sorry959


    中国古人有自成一套的风俗习惯,比如人逝世后会进行土葬,就连哪些皇亲国戚也不例外,不但要厚葬,陵墓还要有人守陵。以清期为例,在满清入关后,不仅仅修建了规模恢宏了陵墓,还要专门请来一支队伍负责照看这些陵墓的安全,避免被别人破坏甚至盗墓。这支队伍,被称作守陵人。

    据《兴京县志》记载:除了猪牛羊这些祭品,大祭所需的东西还有很多。为保证祭祀祭品的需要,守陵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工,有的专门负责养牛羊,有的专门负责酿酒,制糖、做酱、磨粉、养鹰、养鸟等工作也都有专人负责。为了保障祭品供应,一个守陵人一辈子只干一个“工种”。



    清朝守陵人的内部结构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分设了八个部门,这八个部分分别负责了守陵人的各项任务。包括陵墓平时的管理清扫和祭典等。逢年过大节气的时侠,清朝的皇帝、皇族会来皇陵祭拜祖先,这时侯守陵人就需要做好接待工作了。包括准备好祭祖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以及安排好随行人员的住宿问题。 所以守陵人的分工是非常细致的。他们的职位虽然不是爵位,但是清朝廷每年都会给予守陵人一定的俸禄,也就是工资。


    清朝时,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皇族公务员”,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这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这就是清朝的关外三陵,是清朝统治者的祖陵。


    清朝的守陵人一般是姓爱新觉罗的满族皇亲国戚,哪些被降级犯过错的皇室人员就会被罚去当守陵人。通常来说,每年的清明、鬼节、冬至、岁末是四大祭,每月初一十五是二十四小祭。这些守陵的村民都会像过节一样提前备好猪牛羊等祭品,等着皇帝来祭祖。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位皇帝都曾前来祭过祖。

    清朝灭亡后,关外三陵的守陵人散落在附近的村子,如永陵、下营子、嘉禾等,这里也成了爱新觉罗氏最后的聚居村落,他们作为清朝灭亡后的皇陵守陵人,谁会给他发工资呢?

    清朝灭亡后,给守陵人发工资的是民国政府

    清朝的灭亡,意味着这些守陵人“下岗”了,但是还有人帮他们“买单”,那就是民国政府,未代皇帝溥仪退位时满清政府是和民国政府签有合约的。当然了,这工资可没有原来那么丰厚了,这也导致了有好些守陵人不愿意干了,从而去另谋出路,只留下少部分的守陵人还在“坚持岗位”。



    留下来的守陵人,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已经与这个社会融合为一体,生活习惯与周边汉人没有两样,也就是说,该到节气祭祖的时侯他们一样会像平常人一样祭祖,只不过他们祭的是自己的直系祖先,已没有人去祭皇陵了。

    不过也有一些过分的事件发生,因为无人管辖,竟然有守陵人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的事件发生,周边的人听说后,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来光顾,比如民国时期的专业盗贼孙殿英,就曾经光顾过清东陵守陵。

    据说现在在新宾县的永陵、下营子、嘉禾、上夹河、下房子等地均有守陵人后裔居住。不过经历了多年的岁月变迁,这里的守陵人已被汉人同化,他们的后代与当地居民无异,也从事农耕播种的日子。不过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呆在家乡的很少,他们更多是选择去外地读书、工作,或在城市安家落户了。


    浩瀚文史


    很简单的问题复杂给小编复杂化了!但凡墓(坟〉有人守的,99%都有墓(坟)产,就怕有人想守还不够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