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封疆大吏,就连看门的太监都敢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不向李鸿章要,这是为什么?

司马长史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清末重臣,他们二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不论是战功,还是做人为官,都堪称四人之首。左宗棠的一生,功勋卓著。他讨伐太平天国,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变,收复新疆,设立行省,参与中法战争,屡立战功,无人能敌。

左宗棠除了善战,还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他创办造船厂、机械制造局、机械纺织厂等当时新兴的工业化产业,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他还支持商业发展,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当时的首富胡雪岩,就曾得到了左宗棠的大力支持。

左宗棠才华横溢,能力非凡,也养成了“自矜伐”的个性,骄傲不谦虚,这在古代被认为是很大的品德瑕疵。不过,现在看来,张扬点也未尝不可,只是有时候无意间会得罪人罢了。

左宗棠除了“自矜”多为人诟病之外,他“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优点更多呀。

左宗棠的品性,其实更类似于历史上包拯之类的人,刚峻,而且廉洁、勤恳,善待百姓。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矛盾,主要就产生于平定太平军之时。左宗棠这一段时间,经常骂曾国藩,因为两人的理念完全不一样呀,毕竟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曾屠户”么。如果遇到“曾屠户”,就等着被“剃头”吧,即使他不亲自动手,也会派他弟弟动手的。

曾国藩所谓的“廉洁”,是以湘军的抢掠换来的。而左宗棠的廉洁,却是以自甘清苦,以自己的节俭换来的,他甚至还将自己的薪俸都捐了出去。

左宗棠平时多穿普通棉布衣袍,而不是皮裘之类的高档毛皮料。据说,左宗棠为了防止袖口磨损,还专门让人做了袖套,人称“宫保袖”。左宗棠日常饭食也及其简单,甚至在宴请来访官员时,也仅仅是荤素几盘菜,一个汤而已。默默地给“四菜一汤”点个赞。

左宗棠还乐善好施。湘军征战,多数是靠掠夺暴富,左宗棠却从不纵容士兵抢掠,而是甘愿将自己得到的朝廷赏赐,分给部下。他还将派发给自己的平余银(清官府额外加征的赋税银两,用来做额外开支),系数捐给了赈抚局,用以赈济灾民。甚至,还将自己将近两年的俸禄三万多两,用来作为陕甘急需的开支。

左宗棠不但以身作则,在治理地方时,他看到华服的县官,都会严加训斥,强调知县乃是亲民之官,应该事必躬亲,不可脱离了百姓。凡是遇到奢华无度者,左宗棠都会加以训诫,甚至弹劾。正因左宗棠亲为表率,严于治理,其治下风气皆大为改观,因此也深受百姓爱戴。

因此,左宗棠相比明目张胆贪腐的李鸿章,和表面廉洁的曾国藩而言,是真的穷呀。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了,哪还有钱打发给那些拦路的小鬼。

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最喜欢搜刮官员,即“孝钦后好贡献”。结果呢,“自军机大臣以下,月必有进”。大臣们每个月都要贡献,这些清朝大臣的钱从哪来呢?自然最后还是要去盘剥搜刮百姓了。

正所谓的上行下效,当时的太监们,看慈禧如此,也开始想方设法创收,即“太监索宫门费往往过其物价”。原本呢,过路、通传、宣赏之类的事情,也就是给个几两银子,类似小费,意思一下。随着慈禧上位,水涨船高,瞬间变成了几百两,几千两,甚至上万两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慈安、慈禧宣他入宫进见。结果,左宗棠刚走到宫门口,却被小太监拦住了。小太监张口就跟左宗棠要宫门费。嘿嘿,这是买票才能进紫禁城呀,不买票不给进。

左宗棠怒了,说我在百万大军之中出入,也无人敢挡。尔等鼠辈,竟然敢拦我?我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们,既然不让进,那我就只能返回了。回了,回了……

小太监一听,慌了,知道左宗棠是被慈禧召见的。慈禧如果知道了,必然会降罪。小太监赶紧上前作揖赔不是,将左宗棠放了进去。

在传说中,也有说是一同被召见的李鸿章,看到左宗棠被拦,就帮左宗棠交了宫门费。慈安召见左宗棠时,看到左宗棠戴的眼镜摔坏了,就将咸丰留下的眼镜赐给了左宗棠。结果,左宗棠又被太监敲诈。还是李鸿章,又帮左宗棠给了一万两银子,才把事情摆平。

传说的真假不得而知,但是按照史料记载,左宗棠一生清廉,而且个性刚峻,一定受不了太监的敲诈,是不会主动去给宫门费的,自然会被太监拦。而李鸿章么,则相对圆滑,恐怕是还未等太监们说话,就早已经将银票奉上了。太监们要拦,自然是拦左宗棠,而不会拦李鸿章了。所以,并非是因为李鸿章要比左宗棠地位高,更有权势,太监们更怕李鸿章之类的原因,主要还是李鸿章早已打点到位了。

慈禧爱收“贡献”,太监们拦路收取“宫门费”,不正是清朝腐朽衰败的写照,注定了清朝会快速灭亡。


奕天读历史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身边的幕僚在评比中兴三杰,有人这样解释:左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慈,人不忍欺。至于曾国藩是不是仁慈,我们暂且不论,今天重点来谈一谈左宗棠和李鸿章。

左宗棠以性格刚直著称,几乎骂遍了整个大清官场,自己爽的结果是最终没朋友。李鸿章则不同,他的精明和圆滑在当时的官场无人可比,当然已经过世了的胡林翼除外。

李鸿章曾经说过一句话:太后面前无小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慈禧太后独揽朝政,权倾朝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狗仗人势,利欲熏心。以李鸿章的聪明,不用太监向他索要过路费,他都会主动打点的。

李鸿章和李莲英之间的关系一向交好,李莲英有香港脚的毛病,一旦发作起来就难受的要死。有了这个毛病也不敢告诉慈禧太后,担心太后腻歪这个。但细心的李鸿章还是从西洋人那里搞到了治脚臭的药,专门带给了李莲英。连这点小事都办得这么圆润,过路费什么的就更不是问题了。



左宗棠从来就是傲视天下的性格,老天爷老大,他就是老二。再加上他中年以后才步入大清官场,本来就对这些陋规看不惯,现在是更加无法容忍了。

话说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以后,回到北京接受两宫皇太后接见。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办了这么大的一个差事,花掉了朝廷那么多钱,自己应该从中捞了不少,就主动向左宗棠索要过路费。

左宗棠从来就没拿太监当人看,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你不让我进皇宫,那我就回去了。正在这时李鸿章赶到,他帮助左宗棠给太监了一张价值几千两银子的银票,才没有耽误左宗棠觐见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见左宗棠立了这么大功,自然要追加封赏。慈安太后见左宗棠的眼睛不好,就把咸丰皇帝的眼镜送给了左宗棠。但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这些礼物只能由太监从皇宫的仓库中取出来后,送到大臣们的府上去。

当太监们把这些御赐礼物送到左宗棠府上后,自然又免不了索要孝敬。左宗棠早就对这个厌烦了,当场大发雷霆,表示坚决不给。最后还是左宗棠的幕僚拿了几百两银子,把太监打发走了。



左宗棠早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府上当幕僚时,就飞扬跋扈,独断专行。湖南官场就有了“只知道左宗棠,不知道张亮基”的传闻和说法,张亮基听了以后,大度的笑了笑,不置可否。

以他这样的性格,幸亏当初没有考中进士,否则在当时的官场上,早就被踩的七荤八素了。当他中年加入官场后,因为屡立大功,提拔的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晋升为闽浙总督,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别人就是想踩他,也没那么容易了。


但左宗棠一生的政绩基本上都在军事上,在其他方面他的作为就比较少。很显然像他这样的性格,在推行政务时,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和阳奉阴违。

表面上看起来左宗棠雷厉风行,实际上像他这样的性格很难有所作为。这是因为他有另外的一个毛病,那就是爱听奉承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只要马屁拍得好,都很容易得到左宗棠的重用。有一个爱听马屁的长官,下边的管理自然都把心思放在拍马屁上了,哪里还有心思做正事。



李鸿章早年也是目空一切,但经过曾国藩的教诲后,改正了自己身上的很多毛病。这就让他在精明之外又多了几分厚重,为人处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李鸿章明白满清皇帝根本就不会完全信任汉人大臣,取得满族官员的支持是做成大事的基本条件,皇太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要发展成自己的耳目。李鸿章在孝敬这两类人时从来都不遗余力,这也为他做事减少了不少麻烦。

李鸿章晚年曾感慨的说,自己只是大清的一个裱糊匠,四处风雨飘摇,只能缝缝补补;当雨下大时却只能于事无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这么说,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与日本军队作斗争,他身边从来就不乏那些与他勾心斗角争宠的人。

这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区别,也导致了两个人之间的成就不同。他们为大清帝国做的最大贡献在于留下的东西不一样,左宗棠为大清帝国保住了新疆的半壁江山,李鸿章却为大清帝国留下了一个掘墓人袁世凯。


新知传习阁


这晚清有三杰:曾国潘,左宗棠和李鸿章。曾国潘创立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动乱;李鸿章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这三杰可不简单,可以说没有他们三个,大清亡的更早。至于这左宗棠被太监要过路费一事倒无从得知,被敲诈的传说有一个,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左宗棠为何被太监敲诈几万两?

相传这1868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太平天国一部分军队),因为平定有功,左宗棠于中秋节奉旨进京觐见。

左宗棠虽说见过不少大场面,身份尊贵,可那些场合自己都是老大,不受拘束,也就自然张扬习惯了。

不过这进皇宫内廷还是头一次,在去养心殿东暖阁的路上,他见大家毕恭毕敬,悄无声息的贴着墙沿走,深觉皇家威严,便收敛不少。

总算小心翼翼的到了东暖阁,左宗棠赶紧取下官帽,跪下磕头请安,许是太过紧张和小心翼翼,眼睛都没敢往别处瞧。

这左宗棠磕完了头就把这帽子给忘记了,在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闲聊寒暄后,直性子的左宗棠也没想起来,开开心心的就回去了住处。


后宫太监安德海但是眼疾手快,赶紧给收起来了,慈安太后也发现左宗棠的帽子落下了,便命这安德海给送回去。

安德海送倒是送了,可人家可不白送,到了贤良寺(封疆大吏常住居所),见到了左宗棠的幕僚,暗示到“这左大人掉帽子的事儿还没传出去,你看这?”

言外之意,这丢人的事后患无穷,你不给我点封口费,可就不好说喽。幕僚一听,自然懂了这点小心思,但也不能不给啊。

一问,太监狮子大开口就是3000两,要知道左宗棠身为一品大臣,每年俸禄也才180两银子啊。

可把柄在人手里,也冒不起这风险。一咬牙,就当是赏这太监了,便给了这3000两,将他打发走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则传言,说是当时左宗棠进宫面见太后。但是在进崇文门的时候,太监就已经敲诈了10万两,说这10万两是过路费,不给就不让进。但是左宗棠哪肯吃这个亏,说什么都不愿意给。


最后还是太后身边的贴身太监,过来催左宗棠的动作快一点,太监才不得不放人。后来太后赏赐左宗棠一副眼镜,左宗棠出了门之后,太监竟然问他要了1万两辛苦费。

当时的借口是帮你拿了这么久的眼镜,两个胳膊有点酸了,让他给点辛苦费。面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左宗棠当然是不予理会。可能也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才让左宗棠气的帽子都忘记拿了。

传言就是这么个传言,为什么说难定真假呢,因为这晚清的太监权利并不大,清朝吸取了明朝宦官当道,自取灭亡的教训。

所以,清朝太监的权利受到了很大制约,他们品阶最高也只能为四品,俸禄也比较低,四品太监一个月的俸银也就8两。

而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官阶都是正一品,不说工资,这地位和影响都不是区区太监能得罪得起的。


以上谣传成立的条件是,走投无路的大胆太监为了银子不择手段去敲诈一品大员,这概率,在我看来微乎其微,就更别提索要过路费了,怕是伸手要,手都会抖。

太监不仅敲诈左宗棠,连李鸿章都要耍

相较于左宗棠,敲诈李鸿章显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为李鸿章相对于左宗棠来说更像是一个文官,厉害的是在口舌上面。如果真的敲诈李鸿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他说死了。

倒不如在左宗棠身上捞油水,大不了被他骂一顿。不过也有胆子大到敢戏耍李鸿章的,这个人就是晚清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入宫多年,深得慈禧太后宠信,第一声老佛爷,就是他带的头。其权势和财富在晚清太监中是最高的,不过由于宦官制度的改革,他也并无实权。

戏耍一事还得从一块玉说起,早年恭亲王曾因觉得李鸿章他日必有成就,欣喜之下送了一块宝玉给他,后来这块宝玉被李鸿章镶嵌在了帽子上。

此玉价值连城,李莲英知道后多次暗示讨要,李鸿章于国有功,官居一品,自然是瞧不上一个吃软饭的大太监,但李莲英终是太后身边的红人,不好得罪。



所以瞧不上归瞧不上,还是命人花重金买了一块玉送给他,不过此玉非彼玉,李莲英还是不甘心。但也没办法,就开始挑拨使诈。

一日李鸿章下了早朝,正要出宫,早就在那恭候多时的李莲英神神叨叨的的说:老佛爷有心要收拾收拾颐和园,苦于资金有限,你何不带个头捐点?

李鸿章心中盘算,李莲英一看鱼上钩了,又说:正好我有空,带你先去踩踩点,你心里也好有个数。(以上均为本人白话简述,非原话)

随后,李鸿章就信了,跟着来到了颐和园,李莲英又借机离开一阵,他趁此时机跑到了慈禧太后跟前告状。

“今天李中堂奉了皇上旨意,不知到颐和园干什么去了。”慈禧一听,这还了得,啥事还能背着本太后说啊。

听罢就火速赶往颐和园,慈禧先入为主,李鸿章百口莫辩,后来以擅闯皇家园林被光绪帝下令申饬。什么是申饬?

就是让李鸿章跪在那里,然后派过去一个太监去骂他。什么东西难听,就让他骂什么话。但是也不是没有挽救的办法,那就是拿钱。只要有钱就可以摆平,意思是花钱堵太监的嘴。

所以说不是太监问不问左宗棠或者是李鸿章要过路费的问题,这种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么清朝太监的权力太大了。上面这两个故事也是野史,实际当中并没有。


史之策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军有功被诏进宫中之时,因太激动把官帽落在宫中的时候,然后慈安让太监将官帽还给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被敲诈了3000两。



又有说当年左宗棠要进崇文门的时候,因被敲诈14万两左宗棠不给,后因太后急诏,太监无奈只能让他进去,后来当太后赏给左宗棠一副眼镜的时候,太监又敲诈他,后无奈左宗棠只能给他1万两。总之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来,其实这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因为再怎样左宗棠当时贵为总督,又是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的大功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太监能够敲诈的。即使太监再受慈禧的恩宠,你觉得慈禧会因为一个太监去得罪左宗棠这个天下闻名的大能臣吗?再者现在网上不也是流传着李鸿章被李莲英整的狼狈不堪的传说吗?话说当年李莲英因李鸿章瞧不起他,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让李鸿章进了颐和园,而他就乘机找光绪帝打小报告,说李鸿章没有经过同意就进皇家园林。最后光绪帝不明所以就让李莲英去申饬李鸿章,而李莲英就狐假虎威大骂了李鸿章一顿。



所以说网上的那些传言当不当真,就算当年慈禧如何的宠幸太监。别忘记在那个时候汉臣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更何况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是楚军首领,另一个是淮军的首领,他们的势力早已通天,你说这些太监敢这样吗?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鸿章的确要比左宗棠圆滑的多。正如晚清教育家吴汝纶评价左宗棠所说“公性刚行峻,不为曲谨小让”,他真的太刚正不阿,性格也太直。当年左宗棠意图收复新疆之时,他就直接弹劾景廉、成禄等被任命收复新疆但作战不利的人,要知道在当时景廉和成禄可是满州上三旗的满人高官,而左宗棠却直言不讳的弹劾他们作战不力,并最终导致成禄被撤职,景廉被调离。可以说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直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直,才造就他的忠,最终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忠臣。



反观李鸿章,正如《清史稿》评价所说“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李鸿章做人做事向来讲究面面俱到,而且也识大体。当年李鸿章在与捻军作战之时,虽因左宗棠的关系导致作战不力而被撤职,但是在为难之际,李鸿章并没有不顾一切的去弹劾左宗棠,虽心里还是有点恨,但他还是说服潘鼎新等人率兵北上救援。可以说正是因为李鸿章的这种性格,才让他屹立朝廷数十年而不倒。



可以说再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晚清之所以能够在多次的农民起义和列强的入侵当中继续统治着天下近百年的时间。实实在在是离不开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汉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清朝早就不存在了。


澳古说历史


文末有彩蛋!在“史海阅读"公众号里回复”左宗棠“,可获得《左宗棠评传》电子书。

<strong>

同治三年,1864年,杭州。


两年多以前,浙江巡抚曾国荃因领兵攻打太平天国天京不能到任,朝廷命令左宗棠代理浙江巡抚。"湘军占领杭州。左宗棠进驻省城,下令开设赈抚局,收养难民,招商开市,禁止军士进入民居。他又上奏蠲免全省本年额赋,筹资收购茶、笋、废铁,修浚河道,开设书局,刊刻经籍。一时间,杭州人心安定下来。"。


这一天,杭州西湖一艘怪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伴随着巨响的是头顶烟囱上冒出的黑色的烟和白色的蒸汽。一群人在船上大呼小叫,来来往往地忙碌着。轰鸣声越来越大,船渐渐地开动了,可是速度竟然比人工划桨快不了多少。船在湖面上左冲右支,非常笨拙。


岸边站着几位洋人和一位高官,他们是法国军官德克碑、税务司日意格,陪同他们的清政府高官是兼理浙江巡抚左宗棠。

左宗棠

这船就是左宗棠命中国匠人仿照西洋新式船制造的蒸汽轮船。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两位懂行的洋人仍然对左宗棠向西方学习的精神表示钦佩,认为这条船与西洋船"大致不差",只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两位外国人向左宗棠出示了早就准备好的西洋轮船图纸,请求为左宗棠代为监造新式蒸汽轮船,以求"以西法传之中土",左宗棠当时就很认可,可是因为当时军务在身,无暇他顾。

法国人日意格

直到次年(同治四年)四月,左宗棠回到了他的本职闽浙总督的任上,他才腾出手来准备大干一场。一个月后,他正式向朝廷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奏请。


左宗棠一直坚定地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西洋各国与俄罗斯、咪利坚,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精。东洋日本始购轮船,拆视仿造未成,近乃遣人赴英吉利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制轮船张本,不数年后,东洋轮船亦必有成。独中国因频年军务繁兴,未暇议及。"这样,"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左宗棠能认识到世界大势的这一变化,诚为难得。这时,中日两国的造船都处在起步阶段,左宗棠设厂造船的主张及活动,使中国的海防暂时还没有落伍于日本。


朝廷对左宗棠设厂造船的奏请表示赞许,在上谕中称:"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见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于是,福州船政局得以创办。

筚路蓝缕的创办过程我们就省略不说了。


回到福州任上一年多之后的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初六日,左宗棠接到了进行新的任命。阿古柏匪帮窃据新疆腹地,俄罗斯人侵扰伊宁不止,西北形势十分危急,急需干炼人员主持西北大局,因此进行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


作者曾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熟悉现代社会官员交接的流程,大致如此:前一日发表任命文书,次日上午召集相关人员会议,(基本上是)肯定前任的工作成绩,中间留出一至两个小时进行工作交接,下午正式离任,离任后,旧官再不理新事。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新任官员不受干扰地施政,单位以后的工作成绩或者缺点错误,都与前任没有任何关系。


但左宗棠接到新的任命以后,他感到,现在福州船政局创办正是在关键时刻,忙碌了一年多,再加一分努力,就可以开花结果了,他这一走,船政局很有可能夭折。


因此他上书请求延缓数旬赴陕甘总督任,待理出船政局工作头绪,可以方便地移交接任人之后再动身。"臣之不能不稍留两三旬,以待此局之定者此也。惟此事固须择接办之人,尤必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


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荐船政局一把手人选,丁忧在籍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在官在籍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左宗棠"三次造庐商请"沈葆桢,希望他"主持此事,必期就绪",而沈"始终逊谢不遑"。左宗棠请求朝廷出面"温谕沈葆桢勉以大义",并特命沈"总理船政,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

沈葆桢像

接下来就是各种具体事务,如签订合同、招聘华洋员工、购机、筹款、制订船政章程、艺局章程、购买局厂地基、挑选驾船人才等事宜的落实。


朝廷被左的精诚感动,同意延期,并要求左宗棠完成上述工作再上任。


所有这些事情忙完,已经到了十月初一,这一天朝廷发布了沈葆桢总理船政的谕旨,十天后,左宗棠才放心地离开福州,远赴西北。


这么一看,左宗棠竟然就是不折不扣的海防派了。正是左宗棠奠定了中国近代海防的基础,所以,说左宗棠是海防派的中流砥柱丝毫不为过了。


在陕甘总督任上,左宗棠横扫千军,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为占中国六分之一土地的新疆留在中国版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后话,不提。

左宗棠于陕甘总督任上

我所感动的,也感觉到最有温情的,是左离任在即,心系福州船政局的事。可以说,福州船政局的将来与左已无关系,其兴衰完全不会影响左的荣辱,但左以巨大的担当,义无反顾地主动去完成船政局的草创。


清季有海防派和塞防派之争,前者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放弃西北,后者,后世普遍以左宗棠为代表,坚决不放弃中国的一寸土地,哪怕那里是荒无人烟。左宗棠以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他是坚定的塞防派,如果没有左宗棠,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的归属将十分不明确,中国内地将直接暴露在中亚势力面前,国家安全形势将比现在远为严峻。所以说,左宗棠是从头到尾的塞防派。


然而,从左处理船政局一事来看,左不仅是塞防派,同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海防派,一句话,左宗棠是爱国派。海防派和塞防派,只是左宗棠的人生的两面侧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左宗棠都表现出了一个坚定的爱国者的素质。所以,左宗棠不仅是海防派、也是塞防派,一句话,左宗棠是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的国防派。


所以,像左宗棠这么牛皮的人,他怎么会屑于向太监行贿呢?在兰州任上,因慈禧太后召见,左宗棠回北京觐见,太监向他要钱,左宗棠转头就走,不就是见个太后嘛,不见还不行吗?当场把幕僚们吓得够呛,瞒着左宗棠私下里给了太监一笔钱才过关。


李鸿章是个人精,官场老油条,他在朝廷中枢任职时间远比左宗棠要长,对官场的套路适应得很好了,他不需要等太监找他要钱,早就提前打点好了。要说这晚清官场,都这样了,真的是“大清迟早药丸”。


小彩蛋:

左宗棠志大才高,视天下人物若无物,压根没几个人能够放在眼里。西征途中,一日闲来无事,与幕僚谈论往事,臧否人物,聊到骆秉章,左宗棠问大家,若他与骆比,谁更强。众幕僚皆日左强,独一人说,“与君比,骆公强。”,左宗棠大吃一惊,问原因。幕僚说,骆公在万千人中挖掘出了左宗棠。左宗棠闻言,沉默良久,说,“我不如骆公。”。(太平天国攻打长沙时,时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三顾茅庐,礼请一介平民左宗棠出山,协助守城,最终击溃太平天国,保住了长沙城。这是左宗棠一生事业的起点。左宗棠入骆秉章幕时,极受信任,权限很大,人称“二巡抚”。)


我的文章发在公众号"史海阅读“,那里更新更全,欢迎关注!在公众号里回复”左宗棠“,可获得《左宗棠评传》电子书。

<strong>


趣说历史故事




李鸿章会做人,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打点得妥妥当当的,这些太监自然不会寻这位财神爷的晦气。太监们之所以敢公然向左宗棠索贿,既是想借机发笔小财,更多的还是借这些事情膈应膈应这位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左大人。



左宗棠此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杠头,但是背不住人家这个杠头确实有两把刷子呀。为什么说左宗棠是个杠头呢?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不肯贿赂太监,而是在没有发迹之时,此人就已经显得颇为桀骜不驯了。



左宗棠此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在科场之上却是屡屡失意,在中了举人之后,便没能再进一步,成为进士,哪怕是进士里最菜的同进士出身。即便是这个举人,都是“搜遗”得来的,所谓“搜遗”,大概齐就是举人名额没录满,又在被剔除出去的废卷里挑选几个答得还凑合的充个数,左宗棠这才勉强中了个举人。



科场失意的左宗棠最终放弃了考进士的念头,走上了一条举人们经常走的道路——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宾。就在作为幕宾之时,并无官职在身的左宗棠就曾经破口大骂不拿自己当回事的在任官员,弄得那名官员十分难堪。不仅如此,左宗棠因为坚持己见顶撞上官也是家常便饭。因此,整个官场除了少数人,几乎都对他敬而远之。而正是这少数人成为了左宗棠的伯乐,也成就了左宗棠。这少数人中就包括了林则徐、曾国藩、骆秉章等晚清名臣。



虽然人缘不怎么样,可背不住左宗棠的确有两把刷子,恰巧又遇上了“发捻之乱”,清廷可用的将才本就不多,又事关江山安危,这一契机正好给了左宗棠用武之地。在对发捻的交战,以及后来平定回民叛乱之战中,左宗棠步步高升,最终一步步成为了封疆大吏、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同时,也成为了晚清官场的一个异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晚清的发捻回之乱,就没有后来左宗棠的发迹。左宗棠的大半生都是在领兵作战中度过的,而在军事上的成就又最终成全了左宗棠。在功成名就之后,收复新疆之战又一次让左宗棠大放异彩,凭借收复新疆之功,左宗棠最终封侯拜相,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被封为二等恪靖侯,成为了清朝为数不多位列侯爵的汉臣之一。



但是,半生戎马的杠头左宗棠根本无法适应中枢宰辅的角色,时不时还因为自己的杠头脾气惹恼慈禧太后颇为光火。最后,在北京待不下去的左宗棠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两江任上,左宗棠倒是着实做了一些实事。但是,两江一隅已然无法挽回大清帝国日薄西山的颓势。总督两江多年之后,左宗棠又一次被调回北京担任军机大臣,但不久又被委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福建海防,最终病逝福州,死后被清廷追赠太傅,谥“文襄”。



关于这个“文襄”还有个说道,按清制,没有进士身份、翰林背景的人死后的谥号当中是不能有文字的,如清世宗时期的名臣李卫、田文镜,李卫谥“敏达”、田文镜谥“端肃”,都没有文这个字。对于自己没有进士、翰林背景,位极人臣之后的左宗棠也一直耿耿于怀,六十多岁了,居然心血来潮,上书朝廷说准备再战科场,考进士。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心说:“别介啊,老左你来考进士,这不是打我脸嘛,得,还是我直接送你一个算了。”于是,慈禧太后加恩赐给了原本只是举人出身的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后来左宗棠这个“文襄”的谥号。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首先,说什么李鸿章在慈禧身边、左宗棠是外臣的,基本都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胡吣;其次,也不仅仅是要过路费的问题,太监还扣了左宗棠的御赐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李鸿章号称李中堂,大概就是长期在中央任职的了;而左宗棠长期在外打仗,想必是外臣。其实,二者正好相反。李鸿章除了在甲午战败以后在京城做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大学士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外地任职;反倒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以后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

而众所周知,清朝的大学士是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加上大学士才是真宰相。因此,左宗棠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反倒是李鸿章成了外臣。

而太监要左宗棠的钱,则是发生在左宗棠得胜回朝以后,路过崇文门的时候,看门的宦官找他要三千两过路费。左宗棠没有钱,干脆也就不进宫朝见。最后,还是李鸿章给他打了圆场,把钱给了太监才进的门。

进宫以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要给他赏东西,是咸丰御用的眼镜。但是东西不可能从太后手里给左宗棠,还是得宦官给左宗棠。结果,这一次宦官又要开口要钱,左宗棠还是僵着不给。最后,还是深谙宫中陋习的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帮他给了钱,才拿到御赐的眼镜儿。



青言论史


李鸿章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晚清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朝廷重臣,但是要说精忠报国,不计个人得失左宗棠远胜李鸿章,可以说左宗棠是清朝最后的脊梁和鹰派。左宗棠还是布衣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樹曾经对左宗棠说君之才数倍于我,之后必是国之栋梁,对左宗棠非常器重,还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林则徐曾经连夜拜访左宗棠动情的说吾老矣,新疆之事就托付你了。20多年后左宗棠领军抬棺进入新疆打败叛军,驱逐沙俄,任陕甘总督期间大搞西部开发,促成新疆建省可以说前有班都护,后有左文襄。任两江总督期间,三过淞沪前两次左宗棠下令抓捕了阻挡他进租借和在当地为非作歹的帮办和洋人,并重申外国人只是租借中国地方,没有任何权利阻挡中国官员在此的一切活动,最后一次洋人礼炮迎之。

身无半亩心怀天下,读书破万神交古人。


小川说史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太监不是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是要讨赏。左宗棠当时是统兵出征,朝廷给拨发了大量的军饷,而左宗棠又打赢了战争朝廷也有大量的奖励。当时左宗棠出征的时候慈禧拿海关抵押给英国,向英国银行借贷了2000万两白银。而战胜沙俄凯旋后慈禧还给左宗棠发了嘉奖令请功,这些都是很明摆在桌子上的事,这使得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很有钱。因为按着当时的官府腐败,贪污克扣军饷是很正常的事,太监们计算着左宗棠应该也会贪污个几百万两银子。

可惜左宗棠确实是没钱!作为少有额清官,左宗棠当时拿的钱基本上都用到军队上去。买枪买炮买子弹买炮弹这都是几百万两银子花出去;左宗棠军队20000人左右,加上辅助的后勤部队总共有100000多人左右,这些人的工资军饷都得发放,左宗棠从来没克扣过一分钱;除了军事开支外,当时打仗已经是热战了,大炮一响屋倒难民跑,左宗棠为了安抚地方百姓特地从剩余的军饷里拨出一部分钱给这些人做安家费,甚至连朝廷拨付给他的奖赏都赠给了这些人。


优己


其次,左宗棠按资料记载,性子执拗一根筋,为人处事刚正严明,不喜蝇营狗苟,这也是最开始左一直官场蹉跎岁月的缘由,李鸿章,为人处事,久在中枢,恩威于宫内外。

再,太监们是谁,那是一天到晚见多了王宫显贵的,会没眼力见儿,不得罪李鸿章是因为李的权势和在慈禧前面能说上话不敢得罪,二是李鸿章常年于宫内外行走总会有打点恩赏,这份情谊在这,人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慈禧宫下的太监们呢,而左宗棠久在京城之外,恩不会有,威对于这些太监来说更是没有。唐僧取经都还藏经阁的看门的索要贿赂咧,是吧。

所以,这个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无论是左也好,还是李也好,各有千秋。说白了就是京官和地方官,近臣和外臣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