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吴逖村长



德国在进攻苏联最初的阶段,因为突然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几乎把苏联的欧洲部分的80%占领,打死,俘虏苏军超过300万人,把苏联的工业超过50%的地域占领,人口的60%给与控制。但是仅仅这样,苏联还是能够反攻的原因有很多。

1)严寒的天气阻碍了德军的进攻,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苏联遭遇的第一场严寒,战后很多士兵回忆,当时德国武器不能适应苏联的严寒,甚至枪栓都拉不开,严重地妨碍了进攻。同时,严寒也严重影响了军人,军火的运输,很多人事后认为,德军到莫斯科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实际上,严寒使得德军军事调动受阻。很多应该出现在莫斯科城下的军队被阻挡在几百公里以外。

2)苏联情报工作的奇迹。在远东的佐戈尔情报小组提前知道了日军决定南下的情报,发往莫斯科,同时在柏林的秘密情报网也印证了这个情报,这样斯大林下决心把在远东的100万精锐以及朱可夫也调往西线,这样一支精锐之师,面对饥寒交迫的德军,胜利是毋庸置疑。

3)苏联的五年计划的成果。二战之前,苏联完成了新的五年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把苏联重要的工业从欧洲部分帮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比利亚地区,这里既有工程师,又有很多戴罪立功的犯人,他们在这里生产各种武器,其中就有之后最著名的T-34坦克,这样的工业布局使得苏联在面对德军进攻时,可以保留很大一部分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成为反击的铁拳

4)德军的战略失误,苏联地域辽阔,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300-500的军队,但是面对苏联的辽阔土地还是力不从心,加上列宁格勒格勒的围困,斯大林围困,高加索战役等都要分散一大批兵力,真正使用到莫斯科方向只有一个集团军,并且还要当任防务,因此战斗力大大受到影响。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德军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莫斯科,吸引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或许这样的结果要比斯大林格勒,或者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好很多。

5)英美的支持,在苏联遭受德军进攻后,在英国的支持下,美国与英国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到莫斯科,其中有飞机,大炮,以及步枪,这样为苏联提供大量的援助。


二战的结果中成功也是斯大林,失败也是斯大林。莫斯科战役在必然中有很多偶然,但并不是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是有很大的机会,不过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


桥本看日本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文史频道第106期苏联翻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实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派出了500余万军队,分三路进攻苏联。

北路进攻苏联高加索地区,中路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进攻苏联基辅。

在战争前期,德国军队长驱直入,苏联军队溃不成军,按照这个速度,苏联首都莫斯科东部地区很快就会落入德国手里。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出号召,苏联全名参战,抵抗德国的侵略。

在1943年苏联反攻之前,苏联损失了数百万的军队,为何最终翻盘取胜呢?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好奇,今天笔者就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不投降政策



战争开始后,斯大林意识到和德国人和平相处已经不可能,在紧急动员令的号召下,苏联境内的男人踊跃参军,兵员迅速得到补充,达到了1000万的规模。

当时在苏联境内的德国军队才500余万,加上战场上损失,剩余300余万,在人数上德国人已经不占优势。

第二,丰富的战略资源



在高加索地区,有苏联人的重工业基地,负责生产战略装备,数千辆飞机和坦克在很短时间内服役,为苏联的长期对抗提供了后援保障。

德国军队长途作战,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前线的士兵根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个给苏联人喘息的机会。

在陷入多线作战后,德国机械化部队没有石油的供应,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在装备上,后期的苏联军队已经超过德国。

第三,国土辽阔



德国人在占领波兰和乌克兰等地区后,有超过一半的军队留在当地驻防。

苏联人利用战略大纵深,拖住了德国军队前进的步伐,到莫斯科保卫战时,双方已经打得有来有回。

德国人已经占不了便宜,这对以闪电战闻名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第四,美国的支援



在战争后期,为了防止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美国人采用了平衡的战术,开始支援处于劣势的苏联。

大批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援助,对苏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稳住阵脚以后,苏联军队利用美国的支援,扩充军队规模,让三线作战的形势发生逆转。

第五,恶劣的气候



德国进入苏联,没有做长期作战的计划,所以德国的士兵大部分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

到了冬天,德国军队还穿着秋季的军装作战。

加上苏联下起了数十年一遇的大雪,大批德国士兵被活活冻死。

机械化部队也失去了作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到处可以看到德国坦克抛锚。

战争进行到这个状态,德国人还是选择继续作战,犯了兵家的大忌。

1943年秋天,苏联人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开始展开对德国军队的反攻。

在苏联境内德国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剩余数十万军队选择投降。

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破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苏联人以完美的翻盘,取得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

—End—



文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可以称得上是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从数据上来看,苏德双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相加,高达上千万之多,而且纵观双方的战争过程,动辄就是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死伤的超级大战。这样系列战争,就算是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知道,这场战争最终是以苏联攻陷柏林而告终。

不过,在战争刚开始的头两年,苏联军队却是节节败退。根据统计,在莫斯科战役开始之前,苏联已经至少损失了三百万士兵,而且领土也被德军占领了近三成,甚至德国人还杀到了莫斯科城下。

(苏德战争)

那么,苏联究竟是凭借了什么,竟然能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完成伟大的反杀呢?

说起来,为了侵略苏联,德国实在已经酝酿了太久。就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前几天,德国刚刚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在与苏联瓜分波兰之后,德国也确实遵守了约定,并没有继续向东进攻。他们调转枪头,对整个欧洲进行了一次大扫荡。

尽管德国在西边闹腾得厉害,但当时仍忙于大清洗的斯大林,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在他看来,希特勒肯定不会让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窘境中,他一定会先收拾英国,之后才敢来进攻苏联。

结果到了1941年,德国在并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突然集结了550万大军,向苏联发起了攻击。这样的突发情况,让斯大林始料未及。

面对德军兵分三路的装甲进攻,苏联人的各路战场,很快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状态中。苏联国土不断沦陷,士兵的伤亡数字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苏联已经到了国家存亡的关系时刻。

不过,此时的苏联虽然岌岌可危,但相比德国,却有三个明显优势。

(斯大林)

一、苏联的国土面积足够大。

欧洲小国家之所以不断地沦陷,除了德国装甲部队所向无敌之外,他们的国土面积太小,也是一大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国土面积第一的国家,苏联在不断的败仗中,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策略。由于战略纵深足够长,德国的闪电战,并不能一口吃下庞大的苏联。这样一来,苏联就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并且成功将闪电战,转变成了长期消耗战。

二、德国战线太长,补给出现问题。

最明显体现这一点的,当属莫斯科战役进入冬季后,德军缺少御寒衣物,而大规模冻伤这件事。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希特勒根本就没有将战争拖入冬季的打算。但顽强的苏联人,却让德国彻底陷入了窘境之中。实际上,德国早已经是强弩之末。在他们连战连捷,深入苏联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到了战线过长的问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疲惫的德军,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还要坚持作战,已经是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莫斯科战役)

三、苏联主场作战,并且有不准士兵投降的死命令。

尽管在前期已经损失了几百万士兵,但好在苏联也算是拥有近两亿人的人口大国。当时斯大林号召“全民皆兵”,因此苏联在兵源的补充上根本不存在问题。当然,这也导致了后来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向士兵们下达了“只准战死,不准投降”的死命令。一旦发现士兵投降,那么他的家人就会跟着遭殃。不得不说,这一狠招,在当时确实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联的工业生产基地,高加索地区始终没有被德军攻陷。这就使得苏联在军事补给上,同样具备了坚实的保障。

如此看来,德国选择死斗苏联,确实是一招臭棋。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刚完成工作,准备在自己别墅办公室沙发上睡觉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边境线的德国军队对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随后,各种坏消息就铺天盖地而来,苏联驻扎各地的主力部队不断被德国包围歼灭,仅基辅罗斯一战,被俘虏的苏联红军就高达65万。

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的闪击战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并不夸张。只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从德苏边境出发,苏联被德国占领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超过7500万居民生活在德国占领区。可以说,苏联此时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完善的欧洲地区,大部都已被德军占据。

作为抵抗的主力,苏联的军队损失更沉重无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刚刚爆发之时,苏联主力红军被消灭了高达240余万。而开战之前,苏联军队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万。损失如此惨重,苏联为什么还有余力发动反攻呢?

德国鼎盛时占据的领土

第一,得益于现代化国家完善的动员体系。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国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化国家有能力、也有实力做到全民动员。一旦面临国战,他们可以迅速动员大量预备役补充军队,因此,即使前线军队损失惨重,也可以及时得到大量经过训练的新兵。紧急时刻,甚至可以将全国适龄的青壮年全部征召进入战场。

苏联正是得益于这样完善的动员体系和预备役体系,才使得苏联军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之时,可以迅速征召大量青壮年加入部队,并迅速的投入送到战场上。

可以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够一直坚持败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动员体系成为苏联的最大倚仗。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无论苏联处于守势还是攻势,苏联军队的伤亡都远大于德国军队,但苏联依然坚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海战术”。

苏联红场阅兵

因为,拥有1.8亿多人口的苏联,人力资源远比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更为充沛。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每个月都可以征召超过50万人,这些人虽然训练不足,装备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为苏联得以撑过最艰苦的前半年的关键因素。

第二,德国低估了苏联恶劣的环境。深入苏联境内之后,德国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多:漫长始终被游击队袭击的补给线;规格与德国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网络;远比想象的更强的抵抗;尤其是苏联漫长的冬天和冻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更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大面积的非战伤亡。

由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国对于苏德战争过于乐观,因此,他们对于从秋季就开始了严酷气候,毫无思想准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冻伤冻死,德军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卡车、火炮等,也由于低温无法使用。冬天的严酷气候,成为苏联最好的帮手。

寒冷的苏德战场

第三,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实力。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后,苏联很快批准了总动员国民经济计划,并将国内经济转入了战时轨道。可以说,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将全国的所有工业实力用于支援战争。而早在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不考虑高精尖方面,德国的工业规模其实是不如苏联的。

而后,虽然苏联大面积欧洲领土被德国占领,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已经发布了把工业向东转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时,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超过1523个大型工业企业向东迁移了数千公里。这其中,用于国防的工厂高达1360个。这些被迁移并迅速恢复生产的工业和企业,成为支撑苏联战争的最有力保障。

斯大林

第四,德国的损失也比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何况,德国面对的,还是工业强国苏联。因此,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劲,但是在战争发动的前半年的时间内,德国军队依然损失了超过70万的军队。

而这个数字,占到了德国在苏联总兵力的23%之多。如此惨重的伤亡,德军其实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称不上强弩之末,但莫斯科战役之前的德国军队,已远不如战争发动之时的那般强大。

第五,德国极大的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决心。战争初期,在苏联损失数百万军队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从未想过放弃抵抗。尤其是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无论对斯大林有多少诟病,无论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愤之事,有一点是公认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从来不容置疑。

二战元凶希特勒

因此,虽然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调整政策,在坚决抵抗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优秀的将领,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挺过了最艰苦的战争初期,并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之下反败为胜,覆灭了纳粹德国。


鸢飞九天2018


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因为斯大林跟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苏军对德国的防范一直疏忽大意。直到德军完成军事集结,行将对苏联用兵,情报传到斯大林手里,斯大林根本都不相信,还给希特勒打了个电话确认友谊,希特勒还告诉他,苏联和德国的条约永远有效,苏德之间要做朋友。其实这个电话希特勒就在专门针对苏联的作战指挥部”狼穴“里面接听的。

挂完电话几个小时,德军就以著名的闪电战开始了对苏联的全线进攻,直到这时,苏军前线报告德军已经对苏联开战,斯大林都还在怀疑情报的真实性,要求复核。等他确信德军真的对苏联开战了时,苏军已经一败涂地,失地百里。

德军只用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就推进到莫斯科城下,按理说这个时候苏军的战争意志、能力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惨重打击,那么苏军又是凭什么站稳脚跟并最终反攻的呢?

那就在于,斯大林的铁血意志和布尔什维克的动员体制,还有苏联的辽阔纵深。斯大林一旦看到战争已经火烧眉毛了,下定了战争到底的决心,他自己亲自留在莫斯科督战,并对整个苏联进行了最高战争动员。而且定下达了”苏军只有叛徒,没有俘虏“这样一条纪律。

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儿子就成了俘虏,但是他拒绝了任何谈判交换或者营救的建议,他的儿子最终死在了德军战俘营。在这样的体制下,督战队的枪口对准了自己人,谁敢后撤或者逃跑就会死在身后的督战队枪下,还要背负一个叛徒的恶名,家人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那些士兵只能死战到底。

前期被德军打散的溃军、苏联动员起来的新兵源源不断的补充到了战场上,全国所有的人都被动员起来为战争服务,苏联无论幅员、人力都比德国大太多,德军还要维持占领区的治安,此消彼长之下,德军渐渐后继无力。

再有就是苏联在不断后撤过程中,战争力量不断向莫斯科方向收缩集中,而且整个斯大林格勒已经被要塞化,德军要踏过斯大林格勒,就得一步一寸血的消耗,苏联有主场优势,不怕消耗,但是德军战线太长,最怕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僵持,不但让苏军重拾了必胜信心,还为苏军赢得了时间。因为很快严冬就到来了,苏军可以在要塞里取暖以逸待劳,德军却只能在荒郊野外挨冻受饿。

当德军把燃料都用来取暖了时,苏联在朱可夫元帅的策划和指挥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包围的战略反击,德军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战争意志还是战争能力基本上都崩溃了。


明德山人6998


这只能说苏联拥有着近乎“变态”的战争动员能力,德军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1日,苏联便新征召了530万人,到7月10日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这些师随即补充到现有的各个集团军。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尽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战中苏军损失了46个师,但用兵力还是达到了401个师,实力相比于战前反而增加了。



此后动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苏联共计新组建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陆军,苏联红军在战争的前6个月里总计投入了483个步兵师、73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和101个骑兵师,共688个师。如果将两个旅折算成一个师的话,那么总计将达到821个师级规模的兵团。需要注意的是苏联新动员的师实力大致只有德国师的一半。

在战争的前六个月,也就是莫斯科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已经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苏军仍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损失了几百万军队后仍旧能在1941年的冬季发起全面的反攻。



据可靠估计,苏联在战争的前8个月里共征召了超过1000万人,其中300万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总动员人数为2950万人(含多次入伍的情况)。苏联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弥补了苏军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其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这也是为何苏军虽然遭到重大打击却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反击的原因所在。


战略论


不抛弃,不放弃,剑锋所指,一往无前!反攻是真的,但是到了莫斯科战役,已经消灭几百万苏军是假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与苏军的正面硬刚,伤亡惨重是历史公识。以俄罗斯方面近年来公布的详细数据表明,其军队累计阵亡人数为9164800人,战斗阵亡为677万余人。
而西方统计表明,当时的苏联军队战斗死亡人数大致为700万人,被俘520万,有将近360万在残酷的纳粹集中营死亡,军队总阵亡人数破千万之多!

可能有人说,苏联能够形成反攻的关键原因在于人口数量庞大!

这是个理由,但远不止于此!

战前形式:大清洗结束,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分析为何苏联之所以还能有如此巨大反攻的力量之前,先看一下当时的战前形势。当时的苏联虽然已经成为了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但其实在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各种质量方面是全面低于当时的德国的。所以在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后勤资源等方面,德国处于优势。

当时的苏联正直刚刚从20世纪的大清洗运动之中恢复正常的关口,苏联内部其实是是元气大伤的。大批能征善战的苏军将领在大清洗期间被迫害致死。

当时苏军大清洗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三人,4名一级集团军将领中的三人,12名二级集团军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79名旅长中的221人,基本是全面性的自毁长城。

这就导致了在德国对苏联实行闪电战的时候,苏联军队突然面临无人可用的地步,节节败退。

在外部环境上当时的纳粹德国由于西线战事顺利进行,法国都已经灭亡了,只有英国三岛孤悬海外。而且当时苏联内部也不稳定,苏联所侵吞的土地上的人民在进行着一些反抗斗争感觉机不可失,使膨胀的希特勒认为可以腾出时间来搞一搞苏联,取名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为巴巴罗萨计划。

德军以300万优势兵力,通过闪电战战术从三个方向对苏联进行迅猛而深远的突袭,战争的头18天里,苏联就已然有30万苏军被德军俘虏,此时的德军已经占领了明斯克,随即在7月15日又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距离不到400公里。

所以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可能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就损失几百万的兵力,死亡人数至多也不过百万。

苏军回过神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等德军来到莫斯科兵临城下之际,苏联人才缓缓的醒悟过来,亡国已经危在旦夕。

此时的苏联政府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大规模的反抗战争。上下一心,全民抗战。进入10月2日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而11月7日是10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红场阅兵式,斯大林冒着德军的空袭火炮在红场进行阅兵,阅兵后的苏军便直接开赴前线,斯大林告诉他们,德军兵临城下,苏联已经退无可退,惟有拼死一战!

苏联军队的意志是极其顽强的,苏联人知晓这种艰难的局面之后,依靠有利自然条件,进行了极为艰难的浴血奋战,生生的将德军抵抗在莫斯科之外,德国付出了17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没有拿下莫斯科,苏德战场开始逐步的僵持稳定下来,苏联缓缓站住脚步,有了更充足时间来准备与德国打持久战,德军的快速闪电战法失败了。

充足的后备兵源,盟国的援助和广袤的国土纵深

在开战之初苏联军队只不过有537万现役部队,但是纳粹德国的总兵力达到了850万用于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名为达到了305万陆军而苏联在西部战区只有268万陆战军。

但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很快就被苏联给抹平了,边在莫斯科战役之后的次年春天就立刻补充了很大一部分后备役兵力;苏联整个国家拥有高达4000余万的可服役后备兵源保障,这个人数已经对标纳粹德国的全国人口。

而在苏联的举国体制下,拥有着可以把一切资源全部投入到战争中来的能力。1941年苏联在战争中损失了70%的工业能力,之后他们就组建后撤疏散委员会,将2000多家工业企业转移到东部地区,很快这种强大的的生产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美等国相继表示愿意向苏联提供援助,而富兰克林总统甚至对苏联进行了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等全方面援助,对苏联恢复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反法西斯同盟万众一心的情况下,德国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此外盟国尤其是英国对德军的空军牵制力也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苏联具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相当广袤的国土纵深从东到西,横亘亚欧大陆。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苏联完全可以与德国进行持久战,只要以空间换时间,避其锋芒,苏联早晚可以进行反攻德军。

苏联全民皆兵的一个缩影:苏联女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德战争中有15万女兵获得各种荣誉勋章,而他们都是参加过前线抗战的。数千名飞行员,女讯飞行员获得战斗勋章,其中29人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在莫斯科战役中有将近37万女工在城市的要冲上修筑各种防御工事。

苏军中有一位著名的基辅大学历史系女毕业生叫柳德米拉,是一位枪法超神的逆天女狙击手,她在战争中共狙击了309名德军,关键的是里面还有36名德军狙击手。而在具有绅士情怀的德国人的心中,女人是只应该待在家里负责教育后代绅士和名媛的!


历史好奇怪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中,战局最为激烈、实力对比最为强悍、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场是苏德战场。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39年的时候就已经爆发,但是苏德战场开辟的序幕却是在1941年的时候才被缓缓揭开的。

在此前,苏联和德国狼狈为奸签订了友好协议,并一起瓜分了波兰。

或许是这短暂的友好协议签订让斯大林产生了懈怠心理,所以德国在欧洲战场中四处出击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加大对德国的军事防备。

而是继续加大了对自己军队内部的大清洗,淘汰了很多拥有着丰富军事经验、高超军事素养的高、中、低级军官。

正因此在德国1941年初次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才会在防备不足的情况下,遭遇了巨大的伤亡。

苏联在二战后期的翻盘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苏联的平民百姓加上军人一共死了2000多万人。

其中正规军800多万人,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民兵,军队的死亡量可以达到1000多万人。

二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苏联是处于极端劣势中的。

不过这种极端的劣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时间来临到了二战后期的时候,苏联这种只能缩起来承受挨打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他们开始对德国展开了反击,并在后来和美英联军合力,一路高歌杀入了德国境内。

并在二战结束后,独自占据了德国的东部地区。

而德国的西部地区分别被美国、英国、法国瓜分了起来。

苏联在后期被消灭了几百万军队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对德国进行反攻,主要跟几个重要的原因有关,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这几个原因。

苏联的地大物博是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联的地大物博,虽然苏联的面积比不过拥有着无数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但是要真正论到本土面积,当时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过苏联的。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他们仅打到了苏联位于东欧平原上的地区。

而苏联除了东欧平原上的地区之外,他们国内并没有遭受到战火蔓延的地区是非常广大的。

在那些地区里,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资源,然后通过当时苏联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把资源转换成武器,来支撑和德国之间的激烈战争。

虽然在二战爆发期间,苏联的武器先进程度比不过德国,但是他们拥有着比德国还要强大的工业、资源潜力,当数量堆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开始占据了优势。

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是主要原因

第二个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虽然苏联的人口基数比不过我们,但是当时他们的人口也达到了1.8、9亿人口的庞大规模。

相比于德国当时只有大几千万的人口规模,苏联的人口基数拥有着很多先天优势。

而且在二战爆发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人口充足的优势,把大多数男性招纳进了军队中,并给大部分女性安排了各种后勤工作。


因此,在他们庞大人口基数的紧密配合下,他们才可以度过了那次难关。

斯大林在二战中的铁血态度是主要原因

第三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跟斯大林的铁血态度有关,在战争爆发过程中,斯大林对作战士兵们制定下了很严厉的惩罚规定。

在他的惩罚规定下,只允许士兵们不怕死的往前冲,不允许士兵们向敌人投降。

如果士兵们没有死在战场中,而是向敌人投降的话,那他们的家人就会遭受到株连惩罚,被发配到最寒冷的西伯利亚干苦力或者被关押起来,他们在被解救归来后,也将承受牢狱之灾或者性命之劫。

这种种的规定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苏联军队向德国人投降,但是也保障了大部分军队的作战态度。

而在斯大林的儿子被德国人俘虏之后,他也没有半分犹豫地贯彻了自己这种规定。


他先是派人把自己的儿媳给抓了起来,然后又派人把自己儿子的舅舅、舅妈给抓起来,处以了枪决。

至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认为儿子的舅舅、舅妈在小时候抚养过自己的儿子一段时间,自己的儿子之所以如此,跟他们的管教不力有关,所以死不足惜。

连对待自己的儿子都如此严厉,这就更加让所有军队知道了斯大林的态度,因此接下来只能更加卖力地投入到了战场中。

除了以上所述这些,我觉得美国、英国对德国的牵制以及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正是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才最终战胜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获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

所以说这就是德军在消灭几百万苏军的情况下,苏军还能翻盘的原因,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主要跟苏联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意志坚决、英美的同盟互助有关。


孤客生


莫斯科战役,指的就是德军对苏联采取的一系列打击行动以及后来苏联的反守为攻的一场保卫战争。虽说它是一场战争,但他的历史跨度很长,从1941年10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打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最初的苏联军队对抗德国的“闪电计划”可以说是十分的吃力,德军的推进速度之快、战线覆盖之长完全超出了苏军军事指挥高层的意料。大批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切断了苏联红军的联系,被包了饺子,莫斯科岌岌可危。



德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对于苏联来说是灭顶之灾,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的风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仍然反败为胜,由原来的防守变为反击,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军事有生力量,也扭转了当时二战的战略风向。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苏军扭转局面,获得反攻的机会的呢?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提供了很大的喘息时间,足够组织起一切有生力量。

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自从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后,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在内,对于这样一个不同于自己意识形态的国家多有敌视。

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时候,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决定以苏联为挡箭牌。在1938年,英法就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忍让德国在东欧的一切军事行动,把苏联全盘托出。

苏联方面也做出了紧急的应对措施,1939年8月,同德国秘密协定,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为了维持友好关系,在利益分配上不发生冲突,决定以牺牲波兰为代价,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起到双赢。



这份条约签订的时候,距离莫斯科战役还有两年的时间。换句话说,德国的野心苏联早已知晓,正是因为这个条约,苏联有两年的时间备战。

二:斯摩梭斯克战斗成功拖住了德军,闪电计划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斯摩梭斯克是当时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德国进攻莫斯科的必经之路。

在德国发起“闪电计划”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之后的战略部署,以最短的时间攻占莫斯科,之后由线到面蔓延开来,这也是此计划的意义。



但想法终归是想法,同年的8月初就已经攻占斯摩梭斯克的德军却遭到了当地游击部队一个多月的顽强抵抗。由于德军不熟悉当地地形,在这场反游击战斗中吃了大亏,一直到9月中旬才彻底消灭反抗部队。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讲究的就是出其不意,这也是“闪电计划”制定的初衷,但这一个月的停滞不前直接导致该计划不能顺利进行,也为后来的莫斯科战役苏军的扭转提供机会。

三:苏联上下全民皆兵。

这个时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残酷战斗,苏联发布政令,征召全国民工构筑防御工事。

正如题主所说,在之前的战斗中,苏军伤亡惨重,成年男性比例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万般无奈之下妇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工地上,随处可见苏联妇女的身影,她们像男人一样扛起沙袋水泥,丝毫不敢懈怠。就这样,长二百多英里的维亚兹马防线和一百五十多英里的莫日艾斯克防线修筑成功。



而且,还从东部调遣部队到莫斯科共同参加防御战斗,并在防线外围设置多出伏击点,保证正面的防御战斗和侧翼的伏击共同进行。

四:德军过于轻敌,后援物资准备不充分。

前面我们说德国的此次战斗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他们对于自身的作战实力过于自信,在寒流到来之前一定能够攻下莫斯科。

然而实际的情况就是战斗一直进行到冬天,德军没有准备棉服,几十万的军队在暴雪寒风中瑟瑟发抖,武器、车辆、机械被冻住,连续几个月的拉锯战士兵已经透支,受到气候影响物资运输线路被堵。



在没有兵源补充、恶劣的天气、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德军士兵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之后的作战中原有的军事实力已经发挥不出来了。

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斯大林看出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在11月29日下达反攻命令。

反攻命令下达之后,德军仍然固执地认为苏联还会保持防守的姿态,但当苏联第30集团军吹响冲锋号的时候,德军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接下来便是苏联全线的推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加里宁、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德占区。

直到莫斯科战争结束,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府才认识到原来计划的愚蠢,转而实行持久战的军事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