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杨铭锁


一提起三国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刘禅,大家就会想到2个字:昏君。那么,真实的刘禅究竟是昏君还是明昏呢?答案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刘禅出生在荆州,当时刘备寄人篱人下,因此,刘禅的幼年注定多灾多难,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狼狈而逃,结果襁褓之中的刘禅被七进七出的赵云救出。后来,刘备占领川蜀之后,刘禅被立为太子。章武三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病死白帝城。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辅政于刘禅,且留下旷世遗诏,9个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继位后,称诸葛亮为相父,对其言听计从。而诸葛亮也是个忠诚之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仍无力回天。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开始单独执政。

公元263年,魏军开始反攻倒算,他们利用姜维沓中屯田避祸、远离汉中的时机,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选择了典径通幽,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眼看形势危急,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这时,朝中的谯周力劝刘禅投降,理由是现在投降,还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能争取到一亩三分地也是好事,至少咱后半生不愁了,但如果强行打仗的话,可就不好说了。

刘禅当机立断,选择了投降,成了亡国遗主。

随后的故事没有奇迹发生,双子星座邓艾钟会争功,结果邓艾被田续所杀,钟会姜维亦死于乱军中等事。

乱事平息后,刘禅全家被迁往洛阳。“摄政王”司马昭奏禀魏元帝曹奂后,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要知道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马昭也在同一年进封晋公,可知刘禅这个爵位不低。同时,还赏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刘禅子孙被封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

当然,尽管赏赐颇丰,但司马昭对刘禅还是很有提防之心的。

据《汉晋春秋》载,一次宴会,司马昭在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并奏蜀乐,然后,他静观刘禅的反应。结果蜀汉旧官员看后无不悲痛流泪,只有刘禅神情自若,依然谈笑风生。司马昭见状,回过头对身边的贾充说,此人如此平庸,就算诸葛亮活着也不能长久,更何况是楞头青姜维叫经?贾充马上拍马屁说,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被大王灭了国呢?

不久,司马昭再次试探刘禅,在一次宴席直接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地?刘禅回答了6个字: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听了笑了,认为刘禅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小人,是个没有能力的昏君。

一旁的旧臣郤看不下去了,就悄声跟刘禅说,你应该说先祖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故土。并且闭上眼睛表达哀愁。结果,当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时,刘禅便按郤正的“指点”回应,司马昭听后大笑说,这好像是郤正的口气吧?刘禅马上回答说:正是。结果引得在座的所有人都棒腹大笑。

以上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乐不思蜀。而刘禅也因此戴上了“扶不起”和“昏君”这两顶帽子。

事实上,刘禅所说的此间乐,不思蜀这6个字,却是大智若愚的真正体现。

要知道,刘禅作为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在位41年,能够平衡西川派和荆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简单的。前期尽管有丞相诸葛亮辅佐朝政,他相对显得轻松。但诸葛亮死后,刘禅单独亲政29年。期间,他重用蒋琬、费祎两位贤能之士,朝政一直保持平稳。当然,刘禅没了诸葛亮等人的制约后,也做出了“昏庸”和贪图享乐之举,比如说重用宦官黄皓,比如说斗蟋蟀等等。

暇不掩玉,尽管如此,刘禅的优点还是大于缺点,他投降后,通过装傻和守拙来保命,使得他这个亡国之君得已善终。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

总之,刘禅的经典6个字,尽管被后人扣上了永远无法洗脱的昏君的帽子,但他的话彻底打消了司马昭对他的猜疑和顾虑,就这样,刘禅得已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公元271年,64岁的刘禅在洛阳寿终正寝,西晋皇帝追封他为思公。

刘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结局又如何呢?刘禅共有七个儿子,他的长子刘璿和五儿子刘谌在蜀国灭亡时就死了,刘璿在姜维叛乱的过程中被魏军杀害,而刘谌因为不想投降魏国,选择在刘备陵墓前自杀,其骨气和勇气令人钦佩。而另外的五个儿子跟着刘禅一起投降了魏国,不过这五个儿子结局都是悲惨的。

后来,司马昭和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建立晋朝。西晋建立时,山西北部的内迁匈奴部落日渐强大,他们的首领叫刘渊。永兴元年,刘渊自称是刘禅的后人,自立为帝,正式立国,国号大汉。同时,他把刘禅追封为孝怀皇帝,把汉高祖等西汉皇帝追认为远祖,隆重祭拜。

刘渊和儿子刘聪厉兵秣马,南下征伐西晋,并于永嘉五年率领大军杀入西晋国都洛阳,把西晋的晋怀帝抓走。其中,刘禅的五个儿子全部死于这场屠杀之中。后来晋愍帝在长安登基,想延续西晋统治,刘聪大军再度追踪而至,依样画葫芦又把晋愍帝抓走,司马昭父子建立的西晋不到50年的光景就灭亡了。

尽管刘禅的五个儿子都于战乱,尽管刘渊可能跟刘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这位“准后裔刘渊好歹还是阴差阳错地帮刘禅报了灭国之仇,这是不是也算是因果轮回呢?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邓艾,钟会灭蜀后,刘禅全家就搬到了洛阳城里住了。这时候虽说还是曹魏政权,皇帝是曹奂,但实际上大权已经是在司马昭手里了。对于刘禅投降后的生杀予夺都是由司马昭拍板决定的。

在当时司马昭对投降的刘禅大概有三方面的做法:杀,放,留。以司马昭的尿性,连自己的主子,曹魏皇帝曹髦都敢杀,要想杀刘禅也是很容易的。可他为什么不杀呢?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清楚。


第一:遵守礼制不能杀

自春秋战国以来,没见过多少人敢杀主君的,最多就是放逐或者软禁。一般杀害主君的人都是没好下场的,远的项羽杀秦子婴,近的王莽杀孺子婴,都没有好下场。

虽说司马昭害死曹髦,可不是他亲自动手杀的啊!主犯是贾充,动手是成济,况且还是曹髦先动的手。“帝遂帅僮仆数百,自出讨之”,司马昭最多就是负个“管教属下不严”的罪。可刘禅不同,没反抗过就投降了,到洛阳后又没有大错,不能杀。


第二:给东吴做榜样不能杀

从三国之间的情况来看,东吴方面的抗魏程度要比蜀汉方面高得多,现在蜀汉虽然平定了,可东吴还没降呢。就在二十年后西晋六路灭吴之战中,东吴的抵抗程度那是相当地激烈:“吴王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等帅众三万渡江逆战”“王濬自武昌顺流径趣建业,吴主遣游击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江东的抵抗程度是出乎西晋方面预料的,连江东丞相张悌都战死了。

孙皓最后的投降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前诏待至以不死”,是已经出了诏命不杀孙皓。当然对蜀汉也有这样的诏书,如果司马昭在那个时候就杀死刘禅的话,那就很难保证江东方面的抵抗会不会更加强烈。为了给江东做好榜样,刘禅不能杀。


第三:稳定益州局势不能杀

在刘禅刚到洛阳不久,益州地方就发生了钟会,姜维之乱,司马昭甚至都必须亲自坐镇长安,派心腹贾充率大军前去益州才算是稳定了关中的局势。虽说益州方面的动乱最后也平定了,可这事却让司马昭明白了:益州地方远离政治中心,鞭长莫及,像钟会这样的野心将领,姜维如此的前朝忠臣不在少数。如果一开始真的把刘禅杀了,那益州地方或许就会很快冒出一个新的“汉室之后”,万一再演变出一股割据势力的话就更难办了。

尤其是现在正值改朝换代的敏感期,北方鲜卑族又异军突起,东南还有吴国负隅顽抗。这时候不管是洛阳或成都都不能再出乱子了,所以刘禅不能杀。

同样的刘禅也不能放,只能软禁在洛阳,当然司马昭还是不放心:乐不思蜀就是司马昭和刘禅之间的一场“鸿门宴”。所幸的刘禅考试及格了,让司马昭放下了戒心。



狐史首丘


司马昭之所以没有杀掉刘禅,原因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刘禅投降时,东吴政权仍然存在。司马昭对于刘禅的处理,实际上最主要是做给东吴看的。彼时,东吴的灭亡已然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毕竟东吴依然拥有一支不弱的军队。司马昭如果想武力吞并东吴,一番恶斗、各有死伤是无法避免的。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司马昭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这时候,投降的刘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杀了刘禅,既然投降是个死,东吴君臣必然会下定决心、拼死一战,作困兽之斗。如果善待刘禅,等于是给东吴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别打了,投降吧,投降了你仍然可以位列公侯、荣华富贵,刘阿斗就是实例。这一点,在随时可能被吞并的东吴君臣来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司马昭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刘寄奴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于退位君主,只要不搞复辟,基本都还是可以容忍的,这是大风气。曹魏对汉献帝刘协是如此,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对魏元帝曹奂也是如此。刘禅虽然不是司马昭眼中的正统皇帝,但毕竟也是皇帝,只要不威胁到司马昭的江山,司马昭也不愿意开启诛杀退位君主的先例,背负一个会被载入史册恶名。



再其次,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只是名义上吞并了蜀汉。但是,零星、甚至呈一定规模的抵抗依然存在。更何况,刘氏父子在成都经营几十年,在整个蜀地有着根深蒂固的利益关系网,刘禅的象征意义重大。首先,刘禅是主动投降的,那么,蜀地剩余的抵抗力量就是师出无名。一旦司马昭杀了刘禅,那么这些抵抗力量就可以以此作为号召,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起码够司马昭喝一壶的。其次,司马昭如果杀了刘禅,蜀地曾经与刘氏父子、蜀汉政权存在利益关系的官僚地主阶层、士子阶层、甚至部分民众必然人人自危,不利于司马昭吞并蜀地之后对于属地官僚地主、士子乃至百姓的管理。同时,还可能因此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得不偿失。



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禅的装傻充愣了。“乐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后人更是据此引申出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说。似乎刘禅就是一个贪生怕死、毫无能力,整日醉生梦死之徒。《三国演义》也一定程度上认同了这一点,把整个三国之争的蜀汉方面描绘得似乎与刘禅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刘备、诸葛亮所为。



但是,诸位要知道一点,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在乱世之中,刘禅一人执掌蜀汉政权长达二十九年。如果刘禅真是一个贪生怕死、毫无能力,只知道醉生梦死之徒,蜀汉政权何以能在魏、吴两大强敌夹击之下屹立近三十年?再者说,刘备并非只有刘禅一个儿子,如果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雄才伟略的刘备怎么就敢把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给这个儿子?难道刘备也傻了?由此可见,刘禅虽然无法与曹操、刘备等人相比,但是,应当说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一个可以执掌一国近三十年的人,为什么到了司马昭身边就“乐不思蜀”了呢?只有一种解释,以自污求自保。当众丑态毕露,给三国的全国人民摆出了一副昏君姿态,这是在自毁民心。同时,如此丑态毕露,也让司马昭觉得刘禅此人胸无大志、不足为患。而且,自毁人心,刘禅等于也是在向司马昭表明自己并无复辟野心。如此一来,司马昭必然是放心的。



彼时的刘禅已然沦为阶下之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试想,但凡刘禅当时流露出一丝对于故土的眷念,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刘禅的自污,以及之前所说的几个原因,这才最终让司马昭放下了对刘禅的戒心,也留下了刘禅的性命。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地乐不思蜀!

看到了他们的名字就想到这个,公元264年,后蜀皇帝刘禅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刘禅被送往洛阳,受封安乐公(这名字挺有意思),逝世时享年64岁,是为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追封为怀孝皇帝。

刘禅已经投降了,当时天下已经被司马昭掌握,只要刘禅不乱,司马昭就没有必要杀害,弑君的罪名并不是谁都想背负的,而且杀了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刘禅还在,蜀汉残余势力没有办法名正言顺的举旗造反,因为刘禅是投降的,万一他们手中还有昭烈皇帝刘备留下来的血带衣昭呢?

2、蜀汉的投降,是整体性的投降,如果杀害刘禅,这样让下面的死忠会到处举旗,这样司马昭就要到处奔波,疲于扑灭,这样对他过渡曹魏集团势力可能会产生不顺。

3、东南的吴国还在打着呢,虽然赢定了,但是你把先驱给咔嚓了,你想在招降就不可能了,甚至会引起东吴的反扑,在说了,司马昭的当时的权利还没巩固,不敢乱来。

4、刘禅没有刘备的雄心,这个是肯定的,而且蜀汉很多将领还在原职,你不动刘禅,其他人好安心替你卖命,不用背上卖主求荣的名声。

锦衣玉食的供着刘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司马昭肯定看得清楚,所以也没必要杀刘禅。


扬眉的南石


司马昭没有杀刘禅,一是杀之不必要,二是当时传统不兴杀废帝,二是不利于国家安定和统一。

264年蜀汉灭亡,刘禅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并没有杀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是刘禅对司马懿已经没有任何威胁。蜀汉对抗曹魏,是经历了数次激战的,蜀汉兵力本来就已经伤亡半数。而后,因为钟会之乱,蜀汉大批高级将领遭到魏军的杀害,剩下的人大部分都迁居洛阳,可以说蜀汉整个国家架子已经打散了。而刘禅还演出“乐不思蜀”的喜剧,竭力表现人畜无害。这样一个活宝,司马昭不必杀他。

其次,刘禅在邓艾兵临成都时候主动投降,表达了一定诚意,不应杀他。

其三,当时本来的规矩,就是灭亡一国一朝,不杀亡国之君。成汤没有杀夏桀只是流放,周武王没有杀纣王,纣王自焚的。西周建国后,不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纣王的哥哥微子,还把尧、舜和夏朝的后人都封了诸侯国。相反,秦始皇搞死六国之君,秦朝很快灭亡。所以,大家都认为杀降不详。

其四,杀了刘禅不利于安定。如果刘禅都被杀了,那么投降的蜀汉官民,难免人人自危,或者心怀悲愤。同时,东吴方面看到刘禅的下场,也一定会坚定抵抗的意志。这样对魏晋统一是不利的。

因此,司马昭留下刘禅,也就毫不为怪了。


巴山夜雨涮锅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是,他留着刘禅还有用。一是可以安抚蜀汉旧臣百姓的心,二是可以向天下人宣告我司马昭仁义的名声。刘禅在晋国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蜀汉旧臣百姓自然也都安定下来,为晋国所用。三是刘禅也表现得昏庸无用,对他来说也构不成威胁。

而且,刘禅就在他眼皮之下,也折腾不出什么乱子,所以留着他,利远远大于弊。所以即使后来司马家一统三国后,就算二愣子孙皓再怎么顶撞司马家君臣,也没有杀了孙皓。


小明奇葩说


有的猫在捉住老鼠后,并不是吃掉它,而是逗着老鼠玩,放开让它跑,又一把抓回来,来回反复折腾老鼠,到后来老鼠直接就不跑了。猫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开心,而不是口腹之乐。


司马昭让邓艾与钟会去攻蜀国,他就像一只老猫一样,先是摆弄着钟会和邓艾。邓艾偷袭得手后,刘禅这只硕鼠投降被抓了回来。司马昭的得意之计便实现了,钟会与邓艾火并,乱军又杀了造反的钟会和姜维。轻松攻下了蜀国,又除掉功高震主的将领,只留下刘禅来逗自已开心,司马昭的手段太高了。



刘禅也是很聪明的“老鼠”,坚决不跑,还会表演逗司马老猫开心,表现出一种童痴般地傻可爱,这个修炼了几十年的皇帝成精了,生存技能非常高,老猫也舍不得杀他。
当然,司马昭还是以刘禅为诱饵,引诱河东的另一只老鼠孙皓。这是一只残酷的老鼠,酷刑杀人样样精通,不务正业终至兵败。在即将被俘时,刘禅诱饵的作用实现了,孙皓模仿着投降了。司马昭不杀刘禅,心计很深!


星下静思


关于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从刘禅自身原因来看,一是刘禅本身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动投降的,没有抵抗,没有给魏军造成太大的损失,且降将不杀。二是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安于现状,没有谋反的意图,对司马昭没有威胁,杀他无意。

其次,从吴国看,当时吴国尚未灭亡,不杀刘禅是给吴国做榜样,司马昭若杀了投降的刘禅,那吴国就知道投降不投降都得死,就会奋力抵抗,果真,最后吴国也是投降的。

再次,从已亡的蜀人来看,杀了刘禅不利于蜀人人心稳定,可能会激起蜀人造反。

最后,从司马昭自身原因看,各朝各代都对亡国之君礼遇有加,不杀亡国之君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政治伦理,杀了刘禅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徒增骂名,留下暴君的名号,不利于将来的统一。不杀刘禅,是给自己积德,给子孙积德。





周郎顾曲


杀之有害无益。三国是乱世,但是基本不杀皇帝,所以一旦刘禅被杀,一方面势必影响蜀国臣民的心情,说不定搞一个游行示威之类的,司马昭也难收场。另一方面,毕竟国家没有统一,一旦杀了刘禅,东吴必然抵死反抗,决不投降,战争可能旷日持久,不利于国家统一。

不杀其利无穷。不杀刘禅,一方面可以减少蜀国臣民的敌意,有利于国家思想统一,另一方面,对于东吴来说,抵抗情绪会低很多。

杀之毫无必要。刘禅被俘之后,被软禁在洛阳,远离成都,对政局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没有实力雄厚的忠心部将,也就是根本没有能力掀起波澜,软禁起来就足够了。

不杀则为上策。


闲时看点历史


不杀刘禅原因很简单,一刘禅是主动投降,杀俘不祥,而且对魏国没有造成太大的损耗,所以没有必要冒天下大不讳。

二:刘禅并不是三国演义当中那个昏庸无能之人,恰恰相反刘禅很聪明,不然也不会在三国乱世当了几十年皇帝,所以会很好的保护自己,乐不思蜀其实就是他对司马昭传达的一个态度,就是让司马昭发现我刘禅很凉爽,我会老老实实待在这里的。

三蜀汉灭亡时,东吴还没有灭亡。厚待刘禅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千金埋骨一个道理,给东吴人看的。

第四蜀汉和东吴毕竟割据多年,地方势力和旧臣的势力相当庞大,善待刘禅对蜀国旧地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